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乡村大学生群体偏爱与疏离感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3-27 共27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高校学生的群体偏爱问题研究 
【第一章】农村大学生对城市人的态度研究背景  
【第二章】农村大学生外显群体偏爱研究 
【第三章】农村大学生內隐群体偏爱结构 
【第四章】农村大学生群体偏爱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第五章】农村高校学生如何看待城市群体研究讨论 
【总结/参考文献】乡村大学生群体偏爱与疏离感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6总结

  6.1结论

  本研究通过外显和内隐两种方式,测量农村大学生的群体偏爱,并探讨群际合作和人格因素对群体偏爱的影响。由于疏离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农村大学生能否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因此,本研究也探讨了群体偏爱与疏离感的关系。具体结论如下:

  (1)农村大学生在外显和内隐态度上,都同时存在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在外显态度上,外群体偏爱要高于内群体偏爱;在内隐态度上,内外群体偏爱程度没有显着的差异。

  (2)群际合作对农村大学生外显和内隐的群体偏爱态度的影响有差异的。群际合作能从多方面影响外显的群体偏爱,但对内隐群体偏爱影响不大。

  (3)人格的内-外倾性会同时影响农村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群体偏爱。

  (4)农村大学生群体偏爱会影响其疏离感,但外显和内隐群体偏爱影响疏离感的作用方式是不一样的。

  6.2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首先,研究考查了群际合作和人格特征对群体偏爱的影响。过去对国内关于群体偏爱的研究多停留于验证的阶段,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次加入群际合作和人格特征两个变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首次探讨农村大学生的疏离感问题,并考察群体偏爱及其发展特征与疏离感的关系,能够揭示农村大学生融入大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6.3研究的不足

  (1)由于现实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参与研究的被试数量有限,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有限。

  (2)研究中问卷较多,测量的时间较长,加重了被试的负担。

  (3)虽然测量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测验相继进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4)研究虽然探讨了群体偏爱与疏离感的关系,但未有深入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仅限于表面的描述。


    致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两年半的求学生活将要过去,回想起刚来华科报到时的情境,仿佛还是在昨天。终于要毕业了,我心里对华中科技大学、对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我们老师和同学只有满溢的感谢!

  两年多以来,我尊敬的导师于海琴副教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在她的指导下,我在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她在两年多前接收了我,否则我不可能在华科学习;感谢她在我读研期间对我的谆谆教导,鞭策着我不断地成长。

  感谢张晓明教授,在她的启发和支持下我选择了研究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感谢周冶金老师,他在我设计研究方案时给予很大帮助和指导。感谢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渊博的知识、辛勤的教学、无私的奉献,带领着我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你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真诚负出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同时我为有您们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感谢张和云同学在编写实验程序和数据分析上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没有他,我的论文难以顺利完成。感谢同门杨玉研和李晨,在论文选题、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给了我宝贵的意见,以及在挫折时给我安慰与支持。还要感谢杨文博、胡婷婷、丛艺文、罗婷、王新柳、周杰梅、郭顺等学弟学妹在招募被试和进行实验时给予我帮助。感谢所有参与到本次研究中的被试,感谢他们的参与和信任。

  感谢我的好友郭丽芳、周蕾、李玉婷、罗素娟、熊沂等人,感谢你们在我读研期间对我的帮助,在我脆弱的时候给我莫大的安慰与支持。愿你们以后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幸福。

  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及男友,感谢我的所有亲人,是你们的鼓励使我在生活道路上不断前行,从不言弃。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西迪尼奥。谁会认错[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JonathanBaron.思维与决策(第四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黄宝珍,徐富明,王岚,马向阳,吴修良。行为决策中的默认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1,Vol.19,No.11,1675–1683.

  [4]刘腾飞,徐富明,张军伟,蒋多,陈雪玲。安于现状偏差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应用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10,Vol.18,No.10,1636–1643

  [5]张军伟,徐富明,刘腾飞,蒋多,文桂婵。行为决策中损失规避的影响因素及行为表现[J].心理研究。2011,4(3):59-66

  [6]刘欢,梁竹苑,李纾。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J].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17,No.4,788-794

  [7]杜柏玲,万明钢。后悔理论研究模型:冲突与进展[J].心理研究。2009,2(2):3-8

  [8]张结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J].心理学报。1999,Vol.31,No.4

  [9]张结海,张玲。现实理性:一个理解经济行为的框架[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

  [10]孙蕴韬,应对方式和卷入程度对维持现状偏差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

  [11]张泽良。源自“后悔厌恶”的沉没成本效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2]沈静,姚本先。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

  [13]张结海,朱正才。“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14]朱莉琪,黄甫刚。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05,11(5):481-485

  [15]庄锦英。关于成本沉没效应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11(01)。41-44

  [16]李晓国,丁志国。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06)

  [17]范宜波,甄霜菊,张卫。决策后悔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18]张凤华,邱江,邱桂凤,张庆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再探[J].心理科学,2007,30(4):886-890

  [19]孙蕴韬,顾红。满意与否对维持现状偏差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9(9)

  [20]刘雪峰,张志学,梁钧平。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J].心理学报。2007,39(4):611-618

  [21]何大安。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

  [22]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黄宝珍,黄雅凌。行为决策中的忽略偏差: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J].2011,19(21):1834-1841

  [23]张燕晖。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J].国外社会科学,2003(01)

  [24]张耀伟。个体决策行为的实验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01)

  [25]余晓钟,冯杉:论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26]李晓国,丁志国。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06)

  [27]贾鹤,王永贵,刘佳媛,马剑虹。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影响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28]陈巍,丁峻,赵晶,曹亮,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灵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