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研究
【第一章 第三章】中职生就业文献综述
【4.1】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分布情况
【4.2 4.3】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业具体分布
【4.4 4.5】中职生的就业渠道分布情况
【4.6 4.7】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探析
【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六章】中职毕业生就业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首先,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并实施的中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展了“纲要五周年,教育新跨越”的专题活动,目前我国各项教育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水平向前提高了一大步,位居世界中等偏上的位置。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一系列工作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被党中央国务院所重视,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将步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其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目标。把服务作为宗旨,把就业作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工作[1].制定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职教育在校生2009年为2179万人,2015年为2250万人,2020年为2350万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中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办学导向,不断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变成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家庭个人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最后,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07-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达95%以上,目前明显高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苏杨指出,中职的高就业率与社会的低认可率存在较大的反差。可见,在高就率的光环下隐藏着很多问题。中职生高就业率与低满意率之间形成反差。表现在就业推荐过程不严;就业稳定性不高;统计数据代表性不强[2].高贡献率与低认可率形成反差。表现在中职生的社会认可率低;教师对于中职生的认可率低;学生信心不足[2].鉴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为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进入要求提高就业质量的新时期,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2006-2014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综合以上资料,了解我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中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从多方面入手,提出增强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指导性对策,为今后同一类型职业学校如何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也为职业教育就业发展打下基础。
1.3 研究意义
当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前进,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由原来的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度,这就使原来的行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这会加大很多岗位的需求量尤其是新兴的服务行业;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在社会的进步中逐渐衰退,这就要求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方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出发结合中职教育的新政策、新导向,针对中职生就业的状况研究,希望在中职学校的授课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使中职学校根据社会行业结构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职生
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主要包括学历性的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教育两类。其中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又进一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本文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指的是在高中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是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之一[3].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包括高中文化知识、职业知识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训练等内容。现有的中职教育主要由我国中职学校通过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初中同等学历人员。从学制上来看,主要以三年制为主。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在我国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来加强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中职毕业生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目前我国一共有四类中职学校:第一类为中等专业学校,即中专。这类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或者三年。第二类是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学制是两年或者三年,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本文的数据分析中不包括技工学校的学生。第三类是职业高级中学,即通常所说的职业高中。职业高中是在普通中学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是三年,也存在学制是两年与四年的职业高中。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第四类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即通常所说的成人中专。
成人中专最早定位是将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通过培训培养成为技术人员。成人中专招生对象是已经毕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或者三年。目前我国在这四类中职学校的发展上,以及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形式等方面日益接近,国家已统一规范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中职学校[4].
2.1.2 就业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国内外研究者以及书籍资料对就业的解释与关注点存在差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就业的定义侧重于社会贡献,把就业定义为获得职业,进行工作。日本学者暴谷六郎也侧重于社会贡献,认为:“就业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人为了获得生活所需,向社会贡献个人能力,不间断所从事的活动”.侧重就业的劳动报酬的代表是杜威,他把就业概括为:“就业就是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的一种行为活动”.《辞海》把就业定义为拥有行为能力以及求职意愿的人,参加某一类型的社会活动,从中获得等比例收入的行为。
倾向于就业过程的学者以动态的视角来定义就业,将就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就业以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初始准备阶段、就业过程中对劳动力的真实应用阶段、就业以后关于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企业雇用能力的发展阶段[5].国内学者彭微、王旭东侧重于就业的劳动能力,认为传统的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具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在特定的社会工作中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同时得到相应比例的劳动收入的状态。《就业概论》一书对就业的定义是指将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特定的社会工作中从事合法劳动活动,并得到相应劳动收入的状态[6].它更强调的是劳动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式不在单一化,新时代赋予就业这一概念更广的内涵和外延,灵活就业、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多元化就业形式逐渐成为就业模式的主流。就业主要包括:准就业、完全就业、隐性就业、弹性就业四种类型。如果要深入分析,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就业进行解释,包括就业条件,多指年龄;收入条件,多指得到一定的劳动收入;时间条件,多指每周的工作时间长度。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职毕业生,把就业定义为: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取得毕业证书、实际毕业的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工作,从中得到相应比例的劳动收入,这一社会活动即为就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们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学校所进行的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关注中职生的自身就业问题相对来说力度较低,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本国的职业教育,并形成国家独特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分别在教学、实践、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制,相对来说就业矛盾并不突出[4].通过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和研究脉络的分析、比较、归纳,结合西方学者对就业问题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就业理论相关成果。现主要列举德国、美国、日本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职业教育以及与就业相关的文献研究、发展模式:
(1)德国的就业政策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最突出的职业教育。“双元制”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建的办学制度[7].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是另一元,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8].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将学生的就业放在第一位置,保障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就业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德国为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专门成立了由德国联邦劳动局负责的职业介绍与咨询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具有公正性与中立性,免费为职业学校学生服务,提供准确的劳动信息,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根据德国联邦劳动局的统计,2004 年约有六到八成的职业学校学生在这一机构进行职业咨询并职业定向[9].②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比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就业情况更受关注,年轻人就业已经成为德国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些年轻人大多数是在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的人,为解决德国的失业问题,德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哈尔茨委员会”,提出“再就业工程”方案,提出要在三年内把德国 400 万失业群体减少至 200 万的目标。③德国的社会环境对不同职业类型的人不存在歧视,思想观念开放,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被人们所接受并得到发展,在就业市场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同大学毕业生进行平等的竞争。④德国八成以上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因为德国政府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义务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培训的机会,制定各种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并且国家在财政经费上给予充足的支持[10].
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以下特点:①区域之间存在差距。东、西德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德的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于西德,西德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优于东德。②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少。德国是典型的工业化国家,2002 年统计数据显示,工人家庭的平均收入排名第三,收入水平影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另外培训津贴的差异也是影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之一。③职业培训岗位紧缺。2003 年德国提供的培训岗位比 2002 年减少了 41000 个,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培训岗位,但是农业、餐饮业、建筑业等有空闲岗位,资源分配不均衡。④性别因素影响就业行业的选择。职业学校的男生倾向于与工业有关的工作类型,女生倾向于第三产业中比较干净、体贴的工作类型,但技术含量低,使得女生面临的失业危机高于男生。⑤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不高,专业学习太过于依赖企业,学生对学校的专业知识学习缺少主动性[10].
(2)美国的就业政策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围绕着经济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进行运转[11],分为综合中学和社区学院两类学校,综合中学主要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为主,社区学院主要培养技术员类的人才[12].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13].职业教育在改变劳动者的职业地位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劳动地位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14].毕业生职业地位的取得同个人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关[15].
用职业测试调查不同国家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结果表明职业测试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时期内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不同,毕业生的职业倾向会产生变化[16].来自职业自主性(professional autonomy)的挑战,职业教育面临退化为普通教育(education nottraining)的风险[17].美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根据用人单位对受培训人员促进生产的评价情况来检验职业教育效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18].企业参与各级教育委员会组织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检查活动,并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保障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产销对路”[19].
美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提供的职位数量减少,学生的失业率增加。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美国的失业率从 5.5%上升到 7.6%[20].在失业大军中,学生群体占一定的比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吸纳能力减小,市场提供的职位远远低于毕业生人数,20 世纪初以来,市场减少了 200 多万的岗位。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迫挤出了就业市场,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学生有的选择升学、找临时工作。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起薪偏低。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2001-2005 年,毕业生的起薪下降 5%以上。其中男性毕业生下降比率为 7.3%,女性毕业生下降比率为 3.5%[21].美国的就业市场处于紧缩状态并且摇摆不定,没有稳定性,这就造成毕业生难以获得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毕业生不能在目前的职位上有所提升,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③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供需比例失衡。供需矛盾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工资待遇高、工作内容有发展前景的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体现在用人单位想招聘到技术技能熟练、工作能力高的人才。现实情况是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如环保、航空航天、遗传工程等行业都存在此类问题[20][22].
(3)日本的就业政策
二战之后,日本的教育几乎是从废墟中重建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开始对美国教育的借鉴到逐渐形成本国的教育体系[23].日本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主体地位。目前已形成了由学校教育、企业内教育及社会公共教育等三大块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4].日本学校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即职业能力观的素质本位。在学生学习方面,把技能活动与学生自主性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很好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25].
日本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仍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1961 年,日本颁布了《学校教育法》,成立了高等专门学校,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满足了企业生产一线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得到相关产业的认可与支持,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行业不断调整和升级,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伴随着社会平均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的大趋势,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形势有所下降[26].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瓦解,社会就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雇佣形态多样化、流动化。求职者可以从事不同的工作类型,选择的空间变大,时间也会更加自由。对于企业而言,流动化的雇佣形态降低了劳动成本[27].这种雇佣形态对于求职的年轻人是不利的。
其次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发生改变,导致正式员工减少,自由职业人数增加。毕业生的职业意识产生了变化,毕业后想成为正式员工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一般到 25 岁以后,年轻人的就业意识会发生改变,期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实现的机会很少。最后是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和跳槽率较高。2007 年日本发布的《新就业者的离职状况》显示,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的离职率形成了“七三五”梯形结构,即初中毕业生离职率为七成,大学毕业生离职率为三成,高中毕业生离职率为五成,并且在三个学生群体中,第一年的离职率均是最高的[28][29].
2.2.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关研究资料发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从1997年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以“就业问题”为主题词查阅了国内主要的就业指导和教育期刊、书籍,发现国内关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学者和论着很多,而且内容、角度、侧重各不相同,大多数研究都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的取向来看,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政府调控政策、学校自身政策、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由中青撰写的《职业教育仍然“长大未成人”》文章中,发现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是:缺资金、负担重、歧视多、办学难。文章指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仍然不被看好,这种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和轻视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有很强的制约性[3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课程问题也是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大部分是分析政府政策、学校建设和就业指导等相关因素,详细研究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赖红英撰写的《广东省中职生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文章中,就是以典型的就业方式来解决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31].
江西师范大学陈胜祥提出可以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实现校企联合“订单教育”,即“以销定产”的办学策略,学校面向市场、对口办学,通过企业的人才要求“按需生产”,确定学校的招生名额,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互动,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以这种方式来改善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32].
从中职生的就业率方面看,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33].“就业率”的高低事关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指导对推动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学校深刻的认识到对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从中职生就业质量方面看,虽然学校通过订单教育、对口就业等方式提高了就业率,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提高对职业病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减少,劳动纠纷的减少,起到重要作用。就业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倾向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的探究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中职生自身在就业时根据经济体制的变革、行业构成的调整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作出的就业意愿,也是中职生根据社会需要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的必然要素[4].
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每年都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而中职学校做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大量的技术性工人,一方面是学校就业质量不高,因此,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将是我们研究的热点[34].
2.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就业问题已有的相关文献学习,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问题进行了阐释,取得了一些成果,增加了后来学者对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信心,同时,在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缺乏系统性。西方国家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研究都是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来探讨的。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几乎都是从学校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入手。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不能构成系统,具有零散性。
第二,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当前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多以单一地进行现状调查、呈现问题为主,或通过经验批判提出一些对策思考,鲜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成熟的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理探索。
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领域,重在从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等方面具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学生的就业。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全国地域内对2006-2014年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专门的探讨。
第 3 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丛书编写组编写的书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2006-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2013)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以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等。
本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通过对2006-2014年中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总体把握,具体在时间和不同地域上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找出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学变量、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找出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2]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6):1.[3]刘柳迪,《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问题研究》,[D],华中师...
结论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中确立怎样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具有思考价值的课题。我国高考制度今后该如何改?高考,它既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又制约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欲速则不达。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离不开伦理价值的指导。伦理道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与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和个人等方面息息相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在漂亮的高就业率数字下,隐藏着诸多问题。通过研...
6结语通过对应试课堂声音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隐隐地、稳稳地渗透在课堂实践中。发音--听音--记音成为课堂教学的特有模式,普遍存在于课堂中。声音是一种权力资源,教师通过牢牢地控制学生的声音而实现对教学秩序的控制。应试课堂声音有两...
4.4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布情况4.4.1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进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到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就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就读、以其他方式就业四类。2006-2014年中职毕业生到国家机...
第6章建议对策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肩负国家使命和学校期望,因此中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关系到国家和学校是否完成教...
结语张雪门是我国近代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于我国当代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张雪门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者,他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幼儿教育目的,创立了...
第五章结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它与现行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从人的内心来说,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最初的形成是来自外界的被动性边缘化,这是一种...
结语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国内外教育发展中常规的教育政策活动。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有单班学校20万所,而在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着美国第一轮学校重组,这一状况迅速改变。今天,只有几百所单班学校还保留着。我国在目前教育发展阶段和现实教育资源...
结语刘铁芳认为人的存在分为三个层面:现实生活中实体的人是最基本的层面;心灵生活中的精神存在是第二个层面;在文化--生命--人格中存在的人是最高的一种存在形式,个体人生在世的基本品格就在这个层面展现。基于教育对人的存在三个基本层面的关注,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