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成因分析
【第一章】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形成过程研究绪论
【第二章】学生的被动性边缘化与认同性边缘化
【第三章】让学生走出边缘的尝试
【第四章】边缘化学生成长引发的管理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教育场域中学生去边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走出边缘的尝试
虽说小恬长久以来不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她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自身不断成熟成长起来,逐渐萌发了要改变现状,尝试着走出边缘,并且付诸了行动。
虽然一直以来我的成绩差,总是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可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挣扎着逃离边缘。
记得那次,班里的一位同学乘着上体育课大家都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的时候回到了教室里,正在偷我课桌里的一元钱,我当时因为口渴回教室喝水,所以他被我抓了个现行。可是那个同学居然不承认,说他是捡起掉在我课桌下的一元钱。
我明明记得上节课数学课的时候,我在那一元钱上画了张鬼脸。于是我要求他把那一元钱拿出来看看是否有一张鬼脸,以证明这一元钱确实是我的。
哪知这个同学心虚,居然拿着这一元钱跑开了。我心想:正好这次不是我的不对,何不跟他打一架,让老师去批评他关心我,帮我追回那一元钱呢?想到这里,我顿时充满了斗志和能量,三步并作两步追了上去。在厮打的过程中,我把他的下嘴唇打出了血,他把我的右边脸打肿了,头上还被揪掉了一小搓头发。
果不其然,我们都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听完我们的"辩解"后,看着班主任拿回了属于我的一元钱,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这招果然有用,老师关心我了!"可没等我回过神来,班主任已经批评完那个同学,让他先离开了办公室,剩下我一人。我顿感不妙,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果然,班主任开始训斥我了,一一细数我的种种劣迹,仿佛我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学生,尽管这一次错不在我,我也是受害者,我仅仅只是想让老师关心我一次而已!可是,老师对这些置若罔闻,在经历了近一个小时"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后,我还被单独罚扫教室一个星期!
我知道了,我用调皮的方式试图去引起老师的关心是没有用的,尽管错也不在我,我也被打伤了,还是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为了一个成绩差的学生而付出额外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关心,得到的永远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于是我放弃了"博取关心、逃离边缘"的挣扎,默默地回到属于我的角落里。
可以看出,小恬并不愿意长期处在边缘不被关注的位置,他想到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制造中心",走出边缘。
3.1 打架:错识中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小恬之所以想到以打架来博得教师的关注,其原因在于她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是爱的需求,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小恬没有好成绩等吸引老师关心的"金字招牌",被教师忽略,处于不被关心的边缘区。身处边缘的她也有爱的需求,需要被关心、被爱护,迫于无奈,试图以"肉搏"的方式来博取关心,的确她"成功"了--被"狂风暴雨般的洗礼"了。虽然说是打架这样不被允许的行为,而小恬的出发点其实只是单纯地想要教师的关心,试图挣扎着走出边缘的尝试,满足其被爱的需求而已,并不是有意要与同学闹不和,去违反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然而,教师却并不了解小恬当时情境下内在的心理状态,只看到了她外在的打架行为,简单地认定打架的原因是一元钱被偷了,并没有追究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反思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作为教育者出现在自身身上的主观原因,是否是自己不够了解学生?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是否是自己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出现了疏忽?从教师"暴风骤雨般的洗礼"来看,显然是不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学生的行为,暗含着"你成绩不好就算了,还打架,给我添麻烦,就是要好好批评你"的心态,这实际上是一种歧视性的逻辑--你成绩差就是差学生,差学生不会有好行为。这样的逻辑思维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不仅狠狠地批评了小恬,还惩罚她"单独罚扫教室一个星期".
3.2 读书:回归正途。
小恬认识到通过打架来博取老师关注,制造中心,走出边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于是她终于觉醒,要靠读书来走出边缘。
整个不学无术、浑浑噩噩的日子停滞于高三那一年,我得知了父亲已在两年前出轨,并有一个"野儿子"的事情后,感觉整个天都坍塌了。在高考即将来临的那段时间,很多次我都坐在窗台上等天亮,无助、迷茫、痛苦,发觉只有学习能让我摆脱内心的挣扎,或许改变家庭目前的状况。于是我每天拼命地学习,但是由于底子太差,落下的课程太多,第一次高考我终究还是没能考上大学。
我选择了复读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像换了个人似的,拼命地读书学习。作为通学生的我,每天 6 点钟从家里出发去赶着上寄宿生 6 点 20 的早自习(还有一个是全班同学一起的早自习),只为每天能多上一个早自习。上课的时候,为了提高听课效率,防止自己开小差或者打瞌睡,我一直坚持站着听课,认真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以便自己能更好地调动和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下课的时候,不管老师有空或者是没空,我都会抱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想法,追着老师为我解答、分析那些在课堂上或者试卷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和出错的地方。晚自习的时候,我不仅会完成好老师当天布置好的作业,还会看一看、做一做自己买的课外学习资料。学校 10 点 10 分下了晚自习后,我会把作文书和作文本带回家,因为作文是我的弱项,我规定自己每天晚自习回家后,用一个小时写好一篇作文,第二天拿给老师去修改和指导,语文老师从最初的惊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文让你们写吗?",到后来仔细地为我修改每一篇作文,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小到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她都会为我一一修改,并且夸我"是个好学生",那一刻我差点泪流满面。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持续发生的动力源,对学习的顺利开展具有推动、导向和维持的作用。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学习的外部动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动机,一般而言,由外部的刺激形成的学习动机较弱而短暂,且会随着刺激的程度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负相关或者正相关作用。只有把外部的学习动机内化为个体发自内心的心理需要,才能形成强大的内部推动力,将学业目标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认同,为学习者排除外部干扰,并为坚持执着热忱、不怕困难和一心向学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追求注入动力能源,保持积极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
当小恬试图用打架的方式博取老师的关心来走出边缘的失败尝试,使她意识到以违反学校场域规则的方式只会使自己与场域周遭的冲突越来越大,使自己处于不利处境,只能以其认可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抗争".显然,在高举成绩指挥棒的学校场域,良好的学业成绩是获得包括教师关心等各种场内资源的"凭证",成绩越好,关心越多。"野儿子"的残酷现实也让她认识到提高学业成绩或许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目前的状况。在两个强大的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心的需要和自觉追求时,爆发出了强有力的能量,以读书的方式来回归正途,靠近中心,开启了小恬的华丽转身。
3.3 上大学:走出边缘。
在错识中心后,小恬认识到了要同读书的方式才能真正走出边缘、走向中心。
于是,她努力奋斗考上了大学。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的我延续了复读时的那股勤奋和冲劲,不管晚上睡得有多晚,每天早晨坚持 6 点起床,7 点之前准时赶到教室进行晨读,没课的时候我会选择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自习,借用同学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不是在自习室里,就是在去自习室的路上。"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如果我不用上课的时间却没有在自习的话,我会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和内疚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恨不得拍自己一巴掌。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我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连续两年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并成为了班上"推优入党"第一人。大学四年期间,我收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和市级"湘潭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称号和累计一万多元的奖学金,并在大四时考上了研究生。
我终于用行动向家人证实了我的潜力、让爸妈和姐姐可以略带骄傲地说,我们家那个闹得可以翻天的小孩竟然能去读研,"差生"竟然变了这么多!我知道只要我肯努力,我的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变化!
同样是在学校场域,同样的一个学生,却从"邓零分"转身成为"优秀学生",并且还获得了如此多的奖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的出现便是来自于良好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把个体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对自我进行观察、权衡和评价,通过主动的驱使力、过程的元认知调控和反馈的循环系统的运作,控制、调整自我行为,最终实现自我改造。
"邓零分"华丽转身成为"优秀学生"源自于良好的自我管理。在曾经不堪的经历中,小恬清醒、全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差距,看到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对立不统一,通过主动调控元认知策略,把外在的客观目标和存在差距内化,形成了"想学"内部学习动机,在强大"想学"的内部动机推动下,建立起"能学"的自我意识,"想学"的内部学习动机和"能学"的自我意识促进了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走向"会学",伴随着坚强意志地"坚持学",最终华丽转身。
摘要在经历了或持续或断续的教育改革之后,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引。然而,这些理念形成的艰难过程恰恰反映了现行的教育中依然存在不以人为本,不关注每一个人发展的现象,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即是明证...
参考文献[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2]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6):1.[3]刘柳迪,《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问题研究》,[D],华中师...
总之,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当中,不断探索适应当下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更高要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第一章绪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理念虽然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成长,但是教育现实的焦点却是仍然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的高低与个体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紧密相关,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忽视、被排斥,造成边缘化。据调查,边缘化学生的数量...
第二章走向边缘小恬走向边缘主要表现在被动边缘化和认同性边缘化的形成。被动性边缘化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被迫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认同性边缘化就是个体顺应被动性边缘化而形成的认同性角色认知心态和角色行为。被动性边缘化犹如一股外在推...
第五章结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它与现行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从人的内心来说,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最初的形成是来自外界的被动性边缘化,这是一种...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思维的新型思维模式,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点,采用常规思维无法支持展开问题的探讨。...
第四章边缘生成长引发的管理思考教育场域中的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小恬走出边缘的成功经历促使教育管理者思考的同时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学校管理方面,要破除僵化的定势思维,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摘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的,而家校间的合作则在这其中显得更为重要,若想要发挥双方的教育优势,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使家与校能够紧密联系,共同协作起来。从根本上来讲,道...
高中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非关键,教师要重视起自身的责任,重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