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成因分析
【第一章】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形成过程研究绪论
【第二章】学生的被动性边缘化与认同性边缘化
【第三章】让学生走出边缘的尝试
【第四章】边缘化学生成长引发的管理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教育场域中学生去边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边缘生成长引发的管理思考
教育场域中的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小恬走出边缘的成功经历促使教育管理者思考的同时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学校管理方面,要破除僵化的定势思维, 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在家庭管理方面,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反思父母的教育方法。在自我管理方面,学会反思,寻找主观原因;坚持努力,不断改变自己。
4.1 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中边缘化学生产生的原因在于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围绕这个标准衍生出了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因此,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做到破除僵化的定势思维,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4.1.1 破除僵化的定势思维。
学生是不断变化中的人,其身心发展存在着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差异,这些基本能力有基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自省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它们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种能力存在的强弱程度不同,各自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的甚至还会如"雨人"一般存在着某种能力的超强状态,能力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学业成绩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含了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包含了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作为身心发展的一部分,这些因素的发展同样存在着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各因素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存在阶段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业行为的表现。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就要破除定势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人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而不是以某种定势思维来看待正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学生。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的人,且未来的发展还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形态存在着无限多种可能,与学业成绩的高低不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正相关的联系,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未来发展不一定好,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未来发展不一定差。因此,学校教育需要破除定势思维,以发展的、全面的思维来看待学生,既要看到现时的学生,更要看到未来的学生,并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切入点,为学生未来的无限多种可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能力保障,奠定未来健康、良好发展的基础。
4.1.2 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虽然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就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的标准,不同的科目以百分制为基础,60 分以上是及格,60 分以下是及格,90 分以上是优秀。由于学业成绩可量化,在评价过程易于操作。不可否认,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差异,的确发挥了其作为评价"量尺"的作用,孰优孰劣、孰好孰差,一眼可见、明明白白。那么,这种评价结果是否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情况呢?是否真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呢?高分低能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值得反思。
学生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的人而言,需要的仅仅只是学业成绩吗?显然不是,学业成绩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单个方面的表现。那么,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将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技能,还包括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力、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善于交流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单靠学业成绩是难以全面反映的。
学校不是教育的工厂,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的某种产品,有着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各种能力,而不是被某个标准"一刀切",成为教育单一化标准的"牺牲品".
4.2 家庭管理方面。
每个人的成长都深深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
4.2.1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伴随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身为家庭成员无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像出生这种先天性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像家庭环境之类后天因素是可以去努力改善的。家庭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在家庭中可以用测量的指标来衡量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结构、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的收入状况等;软环境主要指的是家庭中难以用测量的指标来衡量的环境因素,如父母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家长的观念、家长的待人接物、家庭教育等。受到家庭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和外在表现,有的人阳光自信、乐观开朗、讲文明、懂礼貌、热心助人,而有的人邋遢懒散、不讲卫生,甚至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显然后者是难以被接受的。
如果说改变家庭的硬环境可能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那么从改变家庭的软环境入手则相对简单可行。一是要建立良好的父母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环境的关键,关系到和谐家庭环境的营造与否。良好的父母关系能给家庭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孩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成长,感受着爱与被爱,吸收着成长正能量的滋养,促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儿童生活关系中,父母通常扮演重要他人的角色,亲子关系质量的高低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研究也表明,"处于高质量亲子关系中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三是要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观念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健康的家庭环境需要良好的家庭观念。
4.2.2 反思父母的教育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历程。父母的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因此,反思父母的教育过程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是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行者,指引着人的行为方向。家庭教育要养育好孩子,重视孩子品德品行的培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品行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孩子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多多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是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对象,其本身就呈现出了不同家庭教育的结果,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家庭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中去发现自身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溺爱型、干涉型、放任型、否认型等家庭教育方式中,民主型、干涉型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成才的几率要大些,放任型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成才的可能性较小.
三是反思自身的一言一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是在对父母言行的模仿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存在的不良行为或许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此,父母反思自身的一言一行不仅有利于改善自我的行为表现,更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身教胜于言传"的行为榜样,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促进孩子良好言行的养成和健康成长。
4.3 自我管理方面。
如果说被动性边缘化的发生是人主观意志难以改变的话,那么可以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来改善边缘化的状况,而不是顺应和同化被动性边缘化,形成认同性的自我认知和角色行为。
4.3.1 学会内省,寻找主观原因。
古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确,人生在世,常常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是积极面对,让不如意之事变成成长进步的阶梯,还是消极应付,在不如意之事面前败下阵来?显然是前者。不如意之事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制约,常常是自我难以甚至是无法改变的。既然客观原因难以改变,通过内省,寻找主观原因来改变不如意之事就变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孔子曰:吾日叄省乎己,其中"省"意为内省、反思;加德纳也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把内省智能归为人的八种基本智能之一,可见内省智能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内省智能是一种反观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表现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控自己的能力。有效运用内省智能,有利于个体积极面对现实,寻找不如意之事的解决办法。
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形成有许多原因,主观的、客观的,在难以改变的主观原因面前,"边缘化学生"要学会内省,寻找主观原因。为什么老师不关注我?为什么是我被边缘化而不是其他人?我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的学业成绩不好?是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吗?学习方法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是死记硬背,过于机械,还是没有有效理解老师讲课内容,甚至是开小差,没有认真听课?根据实际处境,用"为什么"不断逼问自己,不断反思自己,一步步"顺藤摸瓜"找出办法,解决存在在自己身上的问题,不断改善、提高自身的同时,"边缘"处境也会逐渐扭转。
4.3.2 坚持努力,不断改善自己。
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不利处境,有时候运气好会有他人相助,但更多的时候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作为学生而言,学业成绩的暂时落后不要紧,《礼记·中庸》有言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重要的是是否在勤奋努力、坚持学习,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之长,攻己之短,不断地改善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好。
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灰心丧气或者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让人压抑、沮丧,甚至感觉扛不住、跨不过去了。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平和心态,换个角度想想,把这些困境看作是成长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跨过去便是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自己。实在难以跨越时也千万不能放弃,因为这正处在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中,要相信自己,鼓励自己,努力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放弃意味着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坚持意味着不断地向质变靠近并最终实现质变,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摘要在经历了或持续或断续的教育改革之后,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引。然而,这些理念形成的艰难过程恰恰反映了现行的教育中依然存在不以人为本,不关注每一个人发展的现象,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即是明证...
参考文献[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2]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6):1.[3]刘柳迪,《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问题研究》,[D],华中师...
总之,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当中,不断探索适应当下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更高要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第三章走出边缘的尝试虽说小恬长久以来不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她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自身不断成熟成长起来,逐渐萌发了要改变现状,尝试着走出边缘,并且付诸了行动。虽然一直以来我的成绩差,总是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可从内...
第一章绪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理念虽然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成长,但是教育现实的焦点却是仍然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的高低与个体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紧密相关,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忽视、被排斥,造成边缘化。据调查,边缘化学生的数量...
第二章走向边缘小恬走向边缘主要表现在被动边缘化和认同性边缘化的形成。被动性边缘化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被迫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认同性边缘化就是个体顺应被动性边缘化而形成的认同性角色认知心态和角色行为。被动性边缘化犹如一股外在推...
第五章结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它与现行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从人的内心来说,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最初的形成是来自外界的被动性边缘化,这是一种...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思维的新型思维模式,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点,采用常规思维无法支持展开问题的探讨。...
摘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的,而家校间的合作则在这其中显得更为重要,若想要发挥双方的教育优势,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使家与校能够紧密联系,共同协作起来。从根本上来讲,道...
生命、技术和教育是理解人类起源与发展的三大要素。考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整体的生命范畴涵盖技术要素,而且能使看似物化的技术范畴触及生命特质,进而在相互关联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