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82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价值探究
  【绪论】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意义研究绪论
  【第一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
  【2.3  2.4】军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三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结束语/参考文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形成与发展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在恩格斯探寻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研究活动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恩格斯对于军事问题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最终构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体系,即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战争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一、关于战争的起源的论述。

  每一个研究战争的人都绕不开战争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恩格斯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已有很多先哲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战争是各国常见的、自然的现象,战争过去存在过,将来也永远存在。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从人的生物本性、宗教意识和君主情感出发,以"人"和人的自我意识为起点,寻找战争的起源等等。面对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战争起源的种种错误认识,恩格斯与马克思通过对原始社会里物质生产发展和各部族间社会关系的深入考察,揭示了战争的起源。

  战争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对于早期人类社会情况做过这样的猜想,他认为氏族制度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美妙的制度".它的美就在于,不存在国家层面的任何暴力机关,但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所有的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

  由此可见,没有战争存在的地方不仅只有天堂,在早期人类社会是不存在战争的,而战争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际上,在人类早期的氏族社会里,极端底下的生产力决定了个体只有依靠整体才能得以生存。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受到当时的生产力的制约,也来自于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同劳动,共消费的生产关系。

  氏族组织对外关系则主要表现在同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即是对一定范围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占有。而地广人稀的因素造成了部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为零,就更加不存在利害冲突了,战争也就无从爆发。而随着氏族的发展,部落人口不断增长,为了从自然界获取跟多的生活资料,部落领地也不断扩张,这样的扩张就逐渐侵犯到了其他社会集团获得生活资料的权利。这样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人类社会最早形态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战争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人性的好战而引发的,它的出现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实际上这也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但是原始社会的这种战争形态同阶级社会的战争形态相较来看还是有本质差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中进行战争的目的比较单纯--只是为了更多的占有生活资料或劳动工具,却不会出现战胜方奴役战败方的人的情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解释原始社会的战争形态的,部落之间的争端由战争来进行裁决,这种战争最终造成的结果很有可能是部落的灭亡,但它决不会以某一方被奴役而告终。没有统治和奴役的生存空间,正是氏族制度的伟大所在,而这种伟大也限制了氏族制度的生存发展空间。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基本的社会分工开始出现,这种基于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的对于生产方式的细化又反过来对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恩格斯指出,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等各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因此形成经济上的差异和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可能,从而使私有制得以发生,最终导致阶级社会的产生。

  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下,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恩格斯曾有过如此表述,对侵犯采取还击和扩张已经无法支撑部落发展的领地,是曾经发生战争的主要原因。而现在发生战争,更多的只是为了劫掠各种各样的资源。随着原始氏族组织的没落和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富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战争原本与生产过程的直接联系在此时已经转变成为阶级政治的继续。

  我们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是原始的战争还是阶级社会的战争,其根源都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它不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弄清楚了战争是如何产生的,自然就会想到军队,这一同战争紧密相连的社会特殊组织。而军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在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以前,未曾有人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作答。针对这一问题,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对军队的产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后做出了科学的论断。

  原始社会曾发生多次规模很大的战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却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发生而产生专门的军事组织。当时的社会在发生战争时,除了幼儿以外所有的氏族成员都作为战士在冲突战争中冲锋陷阵,这是因为原始社会所特有的所有制,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有、也不需要后来在阶级社会出现的那种军事组织。氏族内全体成员为了生存,对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进行夺取和保护为而凝聚在一起组成了原始社会的武装力量。这种自主形成的武装力量既不是奴役其他部落的手段,也不是氏族公社内部压迫的工具。

  恩格斯在考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过程中曾谈到,在原始社会的后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加剧,社会逐渐分裂为敌对的阶级和国家。原始氏族的军事制度逐渐没落,与此同时氏族军事首领扈从队的力量却日渐壮大,成了只服从于个人或者组织的具有战争能力的私人武装团体,这就是军队的最早形态。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武装力量的组织原则也随之改变,曾经由全体氏族成员组成的武装组织已经被由国家建立和供养的武装力量所替代。这样一种武装力量的基本职能当然也就加上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条。用他的原话说,这就是"国家为了进攻或者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这便是军队的雏形。而它的社会职能从诞生那天起便与其服务的阶级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军队是"有组织的暴力",是国家"特殊的公共权力".

  不同性质的军队所具有的社会职能是大相径庭的,反动的军队是对内实行专制制度,对外是为寡头统治集团的侵略战争效力的工具。而革命的军队是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向压迫者反抗的工具。

  从反动军队的内部职能来说,它是镇压民众的中坚力量。恩格斯在 1860 年就曾明确指出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军队的反动作用,"这支军队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要让人民卑躬屈膝的俯首听令。"而早在 1848 年 6 月,他在谈到法国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受挫时便指出:"共和国近卫军非常残酷地镇压工人,他们以镇压工人为共和国近卫军争得了名声。"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近代欧洲的历史告诉我们,反动军队的另一个对内职能就是帮助政治野心家窃取国家权力。恩格斯在解释拿破仑是如何发迹时曾指出,他是靠军队的恩惠和欧洲的容忍成为法国皇帝的。

  至于反动军队的对外职能,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对外进行殖民战争的主要力量。恩格斯一直关注着欧洲列强在 19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对亚非拉国家进行的可耻的殖民战争。

  第二,它是在应对附属国和殖民地人民反抗时的暴力手段。殖民国家想要维持其在附属国和殖民地的利益,镇压各地被压迫人民的奋起反抗,就必须在当地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

  第三,它是在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掠夺战争时的有力保障。1870 年,恩格斯对于普鲁士的争霸政策如是说:普鲁士正在"建立一支以实行寡头政治的对外政策和反动的对内政策为目的的庞大的军队。"他此刻已敏锐的察觉到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的军队在同别国争霸的这一职能正在逐渐加强,而这正是世界战争有可能爆发的危险信号。

  恩格斯把反动军队称为阶级社会的"主要压迫工具",而帮助劳苦大众摆脱被压迫命运的任务就落到了革命军队的肩上,这也是这只军队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二、军队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政治制度的关系。

  社会的物质生产的状况对军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军队组织的完善和作战方式的改进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这是恩格斯在对历史上军队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社会生产的发展推进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从而使得军队组织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都是冷兵器,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而那时军队的组织机构也是非常简单的。恩格斯在谈到古希腊军队的组织状况时曾指出:"部队之编组在吕库古所设小队的基础上;以联队为最大编制单位,下辖四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八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包含两个小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火药的问世为武器的制造开创了新的天地,随之出现的热兵器完全改变了军队的组织结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众所周知,火药在十四世纪初从阿拉伯人那传入了西欧,它的使用让整个战争方式都发生了变革。但是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本身并不是暴力行为,而是工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事实上根据恩格斯的考证,由于火器的发明,"到十四世纪末,炮兵和火枪已成为了西欧诸国部队的标准配置。"而各国为了指挥上的顺畅,已经在陆军中编组了步兵连、炮兵连、骑兵连等作战分队。到了资本主义早期,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使欧洲各国军队中又出现了营、团这样的战术单位,以及旅、师、军这样的战时指挥单位。由此可见,军队组织编制的演进完全离不开武器装备的发展。

  其次,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的组成结构以及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恩格斯认为,是 16 至 17 世纪市民等级的不断发展,导致了近代以步兵和炮兵为主的资产阶级军队开始在历史的舞台崭露头角,而中世纪以骑兵为主力的封建军队则黯然离场。他指出:工业和钞票是火器发展的基础,而市民两者皆有。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久攻不破的高墙壁垒在市民的炮口下土崩瓦解;利箭难穿的骑士盔甲在市民的枪口前不再耀武扬威。贵族的统治与盔明甲亮的贵族骑士一起消失了。

  随着市民等级的发展,步兵和炮兵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同时炮兵的决定性作用在战争进程中逐渐显现,工程部门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整个军事行业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生产力和新社会等级的发展,使军中的一些新技术兵种得以出现。

  军队需要各种武器对所属人员进行装备,同时更需要操作武器装备的人。因此,决定着军队发展的不仅只有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还包括一个国家可应征入伍的人数,而这个人数由这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有关。资产阶级军队的数量就比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军队多得多,这种被恩格斯称为众多性和运动性的特征是现代文明军队的标志。

  当时恩格斯以几个主要国家不同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为参考依据,考察了它们在面对战争时的可能应征人数,其中法国和普鲁士可以较容易地征召全国人口的 5%,甚至 7%,奥地利就至多只能达到 5%,而俄国要达到 3%也十分困难。因为俄国是当时欧洲国家中生产和社会政治制度最为落后的国家。恩格斯指出,俄国把它的军事力量由 2%到 3%提高到 5%,与它的全面改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同样,德、法两国若不是通过全面的生产改革,而使得生产力增加一倍以上,也无法完成军队总数由 5%到 12%的大幅度增长。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国家,要想进一步提高所能应征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就必须提高生产力和改革社会政治制度。

  三、战争性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讨论完了制约军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决定战争性质的原因何在。要确定战争的性质,就先要回答战争的善与恶,是与非。

  对于这个问题,先哲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黑格尔认为:"战争是严肃对待尘世财产的事务和虚无性的一中状态--这种虚无性通常是虔诚传道的题目。……通过战争,正如我在别处表示过的,各国民族的伦理健康就由于他们对各种有限规定的凝固表示冷淡而得到保存,这好比风的吹动防止湖水腐臭一样;长久地和平让民族堕落。"而培根则从人的天性上对战争的善恶进行判断,他认为:"人具有正义的天性,所以人们即使不进行战争,也仍然至少会理由充足地发生一些战斗和争端。"于此相反,吉本认为:"即使是最温和的战争,都意味着对人性和正义的永恒侵犯。"与以上这些思想不同的是,恩格斯是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个本质出发,来判读战争的善与恶。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论述道,鲁滨逊奴役星期五不是为了取乐,不是为了满足天性,而是为了要从星期五的劳动中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战争这种根源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暴力交往形式的出现,就是要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服务,是否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确定战争性质的根本依据。恩格斯指出,在战争为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朝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按照合乎经济发展的规律起到积极作用,在此情况下,战争同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冲突,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这自然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依据这个见解,恩格斯批驳了杜林不加分辨,就把暴力都视作绝对的坏事。

  明确了战争的性质,我们很容易知道,正义的战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反动的战争也不总是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恩格斯在研究剥削阶级统治集团发动的各次战争时清晰的论述道,这些战争由于其本身的非正义性和巨大的破坏,常常能激化社会各个阶层的潜在矛盾,从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在《欧洲军队》一文中明确指出,当"第六强国"即革命出现时,战争的性质就会发生深刻地变化;革命这一"强国"将使所谓的"五大强国"都屈从于他。俄国克里木战争的最终失败而导致接下来三年间的革命时机日趋成熟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措施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节 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

  战争离不开人的因素,它是由广大群众为主体进行的,同时又离不开统帅的指挥,而作为战争工具的军队又是由人与武器的结合构成的。怎样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恩格斯军事辨证法思想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军事统帅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流行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理解为历代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天才意志的体现,从而把个人放到了历史主人翁的地位。而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首次对广大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做了科学的阐述。他们在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曾十分明确地提出,先进思想本身只能使社会超出旧制度的思想范围,而"为了实现思想,就要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唯物主义原理一样适用于战争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恩格斯指出,由少数人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所有关乎社会体制变革的问题,人民都会自觉地参与进去,自己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进行斗争,他们为什么流血牺牲。

  只有战争的领导者充分放手发动群众,战争本身才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战争才有获得胜利的希望。因为人民群众在这样的战争中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奋战到底。也就是说战争结果的决定权并不在个别将军统帅手中,而是被参加战斗的人民群众牢牢把握。

  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不应该否定统帅的作用。成功的统帅总是能在军事艺术上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恩格斯本人对于近代的拿破仑、加里波第和毛奇等人在战争中的统帅作用,一直是予以肯定的,他甚至称拿破仑为"战争巨人".但是,恩格斯从来不把统帅的作用无限夸大成那种令人顶礼膜拜的神秘主义。他指出,从战争层面上来看,新的物质手段的发明者和采用正确的方法运用前人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必将会成为开创新纪元的伟大统帅。在图伦和老弗里茨的时代之间,在步兵学上发生了革命,热兵器的出现取代了冷兵器在战场的统治地位。老弗里茨在军事科学上的最大贡献便是:他根据当时的战场条件,首次改良了老式的战术而使之适合于新式武器。同样,拿破仑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略和战术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

  这也就是说优秀统帅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并不是由他们个人意志的自由发挥所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前提,由他们赖以从事实际活动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阶级状况所决定的。统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能先于他人察觉到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必然要带来的一些新东西,在于他们能够将这些东西反映到军事作战指挥中来,从而推动军事科学的发展。

  而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如果统帅无法主动适应客观作战条件,那么,不论长官如何反对,普通士兵都会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本能地创造出新的战斗形式来。

  二、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

  在战争中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往的理论总是把这两个作用人为的一分为二,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排斥。恩格斯则吧战争中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人和武器看成一个本身包含矛盾的统一体,认为他们都是构成战斗力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我们在这里应该注意,恩格斯所说的"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与广义上的"物质"、"经济"有着不同的含义。恩格斯这里提出的"物质条件",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人的因素。

  在同篇著作中他本人对此也做出了说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指的是"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指的是"居民的质与量"和"技术".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战争中的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存在,是一种具有物质活动、可以作用于其他物、改变其他物的状态的客观力量。也就是说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都集中于人这一因素,因此恩格斯说,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取决于居民的"质"和"量".而"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在战争中都是通过人,这一载体发生作用的。恩格斯在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有关因素时,首先想到的是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实际上就是"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的统一,而作为载体的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恩格斯立场。在1866 年普奥战争结束之后,速射针发枪的装备应用被当时的大部分军事评论家理解为普军致胜的关键因素。恩格斯对此结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一方面肯定了新式武器装备对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强调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有力的首来使用它们。"而类似的话他早在 19 世纪 50 年代,针对使用针发枪进行快速连续齐射的分队进行冲锋是无效的发表反对意见时曾说过--"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人在战争中所发挥作用的肯定,并不代表恩格斯对"精神因素"的高估。1870-1871 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曾经指出,在这样严峻的考验时刻,法国军队单靠自身的光荣传统和兵士的天赋的勇敢是不足以保持欧洲第一流军队的地位的。也就是说,精神因素只有在与物质因素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管人民的爱国热情如何高涨,战士作战如何勇敢,统帅决策如何英明,如果没有武器,或者有武器却没有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这些"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将几乎为零。由此我们很容易便联想到,人与武器在战争中的联系和作用,这个问题将在接下来的一节里予以阐述。

  三、人与武器的结合决定战争的胜负
  
  要理解人和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先关注主体间的层次性。使用武器的人和制造武器的人,即士兵与民众应当区分。恩格斯指出,"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有"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制造武器的人与使用武器的人是不属于同一系统的两类主体,也就是说,他们一个是生产领域的主体,一个是消费领域的主体,因此需要区分的来谈人与武器的关系。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军队中人与武器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这里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天才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战斗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这说明,军队中的人和武器在战争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和武器只有在相互间的双向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武器固有的效益达到理想水平,先进的武器装备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易得到充分的体现。

  将人与武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分为二的割裂开来分析,是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创造。它对于"唯武器论"给予否定的同时,也避免了片面强调人的因素,从而忽视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存在的重要力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