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对策
通过研究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发现高校开展领导力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实施领导力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方式的选择,都需要有系统的领导力培养研究体系。因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各界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学生本身等多方资源,切实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水平。我将主要侧重研究高校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从宏观把握研究体系的建立,从微观探讨具体培养工作的措施。
5.1 确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地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和开发项目在美国逐渐兴起。目前,美国已经有近千所高校设立了领导力培养课程或领导力开发计划项目,领导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国,传统领导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对领导力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对领导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教育机构,应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开展领导力培养的有益经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在思想和认识上,高校和学生自身都应该高度重视领导力培养。首先,高校应紧密围绕“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转变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领导科学理论教育的观念,明确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应多参与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活动,增加领导力学习和培训机会,在活动中充分了解领导力培养对国家、社会、学生自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应用;在制度上,高校应设置领导力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将领导力的培养制度化和合理化。并设立专门的培养部门,撰写培养方案和发展方向,让领导力培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将领导力基础课程普及全校学生,计入学分制。并要求学生定期参与领导力培训和拓展活动,及时反馈和跟踪教学效果;在师资方面,严格招聘选拔具有领导学专业的资格的教师上岗。并对教师进行定期教学效果考核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技能。
5.2 加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培养现代优秀领导人才需要夯实研究基础,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领导力的提升与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大学生领导力的知识体系就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断结合互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理论研究不仅具有解释领导力内涵的功能,而且在培养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功能和引导功能。
对比西方国家成熟的领导力培养机制,我国缺少成熟的领导力理论和实践工程。
我们必须对国外领导力培养理论进行研究和借鉴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领导力培养理论体系。首先,要着眼于时代发展。要准确把握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国内社会环境的新形势,开拓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其次,立足工作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坚持贴近学生工作、了解学生诉求,培养理论研究才有价值。学者应紧扣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善于把学生领导力的实际问题升华为理论成果,并善于到工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使得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再次,要注重兼容学科,融会贯通。领导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研究过程要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才能更科学合理。
最后,高校应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理论研究工作的实现。高校应积极组织、协调好各部门职能,整合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不断优化研究队伍。建立健全以科研处为主体、以研究课题为纽带、以组织推动为手段、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断拓展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理论创新推动培养工作实践的创新。
5.3 明确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及原则
5.3.1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目标是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是检验领导力培养计划是否完成的指标之一。对领导力的培养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
明确培养目标是高校制定培养规划、配置资源的前提。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领导力培养计划能够实现培养课程的进一步优化,使领导力培养工作具有时代特点,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属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意识、激发领导潜能、获得领导知识,提升领导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多元化的思维、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变革的使命感的新型公民,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承担领导使命[50].
5.3.2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内容应当被视为素质教育课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51](CouncilfortheAdvancementofStandardsinHigherEducation,简称CAS)曾经为美国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项目制定了评价指南,为设计、实施和评估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提供了规范和标准,具体项目包括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维度。Komives.S.R.等人在其主编的《学生领导力发展手册》(2011)一书中也指出,正规的学生领导力项目,应当致力于促进大学生与领导力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43].因此,本文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内容划分为价值观维度、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
1.价值观维度。正确的价值观是领导者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领导者的意识、观念、思想及行为取向。没有正确价值观就不会有追随者,没有追随者就更谈不上领导力。要知道,领导者与追随者是同时存在的[29].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主要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政治素质、责任心、正直与诚实、团队合作、公共服务意识等。
2.知识维度。分为专业知识学习和领导学知识学习。认真研读本专业知识将为领导力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打下基础,任何校内领导课程和项目计划都倾向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素质提高的基础。学习领导力内涵和外延,从宏观和微观掌握领导学知识,有利于灵活运用领导力,建立个人领导风格。
3.行为维度。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能力,能力培养是领导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照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素质、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领导能力,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5.3.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五个重要原则
1.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值得尊重与追随的领导者是具备高尚人格的人。领导的价值观是领导素质的重要部分,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主要动机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领导力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忽略了价值观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出现价值观偏向与扭曲。因此,加强两者的互相结合,通过领导力培养推动大学生政治素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价值观教育。
2.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与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相互依存,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扩大知识领域,适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领导力作用。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造业领袖项目“全球运营领导力”、美国马里兰大学“赢在中国-史密斯商业计划书大赛”,以期培养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情景中的领导能力[44].
3.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实现“全员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将开展领导力培养的对象侧重在学生干部和社团干部,忽视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地迫切,如果只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将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高校基础条件的限制,可以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领导力基础理论教育,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职业兴趣把握学习进度。我们称之为“选修课”.再根据具有强烈的领导欲望、良好的品格和领导特质、学习成绩优秀,且没有违纪记录的学生进行重点的培养,实施“全员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4.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领导力的学习更依赖于在团队中、在领导实践中去体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过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的东西,容易记住一部分,而做过就不一样,经历过的事情会更记忆深刻。因此,领导力是领导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结合领导情境变化,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应明白高校不仅只是承担传授理论知识的责任,还要充分发掘多方资源,鼓励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领导能力,强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教育活动。
5.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
1972年,美国职业教育学会在推广教育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针对所有国民,从孩提时代至成年的整个教育过程,它能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热忱,这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心和目标。”[52]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其有相同的目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曾相继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了“职业规划和领导力发展”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与企业界IT精英的对话,领悟现代职场必需的素质和技能[53].因此,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将领导力培养与人生发展方向、职业抉择相结合,能够使领导力培养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6.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都属于辩证法思想中的外因部分,然而提高大学生领导力关键是学生主动的自我教育愿望即内因部分。根据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不难发现五个维度中的领导特质不同程度的需要学生自我教育。比如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心、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洞察力、自我调节能力。
5.4 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5.4.1 全面推广领导力培养课程
课程是最为系统和直接的领导力培养方式。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渴望学习领导学知识和技能,但是高校能满足学生们系统学习领导力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还不完善。我国高校应在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秉承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使命和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普及全校的、特色的课程体系。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渠道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课程设置。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54].”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国内发展现状,传授学生关心的最前沿的时代热点问题。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升学生政治素质、辨别能力。不仅能保证领导者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对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起着关键作用。
2.全面开设领导力理论课程
领导力的理论课程包含的学科非常繁多,知识体系也较复杂,实现理论课程的普及需要高校制定严密的教学规划。首先,保证将专业理论课如《领导学理论》、《管理学》设置成全校必修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使大学新生尽早接触领导学基本知识;针对高年级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如:理工科专业开设《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法律基础》等社科类的课程;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设定为领导力的选修课程,规定学时和计入学分制。
3.设置领导技能培训课程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建立并验证了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模型包括: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五个维度[25],29个领导特征。高校应在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五个维度的特点,开发领导技能培训课程。包括如何制定规划和策略、如何正确地做决策、如何应对突发情境、如何提高沟通技能、如何管理冲突、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这些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得领导技能的有效途径。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领导力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应当充分借鉴心理咨询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教学经验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具体包括:聘请社会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课程学习小组研讨,组织学员进行角色扮演、现实情景模拟,学员领导力技能个性化评估。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5.4.2 积极探索领导力开发项目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领导力培养课程,可以在高校营造领导力培养的氛围,让全体学生对于领导力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但课程教学只能满足大学生对于领导力培养的一般需求,如果学生想进一步的提升领导力,还需要高校积极探索特色领导力开发项目。
从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经验来看,大学生领导力开发项目应该兼顾思想引导、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并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特点,在内容和培训形式上有所侧重。例如:鲍尔州立大学“卓越领导计划”,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侧重提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加利福利亚大学蒙特里湾分校的暑期服务领导学会theSummerofServiceLeadershipAcade-my,组织的各种项目注重培养参与者的交流技巧和服务意识等领导能力方面的训练,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大学服务的倡导者”;上海大学的“领导力训练营”,目的是提升学生领导力意识;复旦大学团委团校办公室主办的“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卓越计划”[34],主要是塑造适应社会复杂环境的高素质骨干理论,全面培养社团组织中的优秀领导者。
结合以上知名大学领导力开发项目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探索新的开发项目必须充分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前期调研。要设计出一个成功的领导力开发项目,前期的调研工作十分重要。
必须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调研组,对项目需求进行分析。方法之一是使用大学生领导力量表进行测评,通过发放、回收、整理和分析问卷,了解到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与模型确定的领导力标准之间的差距,为项目的开发提供有利依据。本文在模型的基础上已经对大学生领导力水平进行了差异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项目开发需求是:大学生在领导影响力、领导感召力和控制力方面做得不错,也就是说开发项目应多侧重培养领导决断力和前瞻力。男生的自律性应在项目中多训练,女生的自信心应在项目中多培养;低年级应在项目中多注重培养激励能力、决策能力、大局意识、危机处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高年级应多参加能够提升执行力、服务意识、积极主动、胆识和魄力、开放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方面的项目;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应该多参加培养政治素质、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社会责任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项目。
2.项目设计。首先,设计领导力培养项目要选择合适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本文构建的大学生领导力模型包含5个维度,以领导力模型为基础进行方案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领导力培养工作。其次,我国高校的领导力开发项目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表象因素的提升,而忽视了对个性特质、兴趣爱好、角色定位、职业发展规划等潜在因素的开发。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潜在因素对于培养效果的影响。
5.4.3 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有效教育方式。高校应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领导意识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1.学生党团活动。学生党团组织是培养大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领导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党校、团校、马克思主义青年班、团中央社会实践、团日活动等党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被誉为“培养未来领袖的实验室”,因为这类社团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满足学生多元化文化需要的群众组织,是广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挥自身潜能、全面塑造自我的“第二课堂”,它赋予参与者极大的自主性,已经逐步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各高校应该鼓励以专业为特色开办社团活动,诸如法律援助协会、国学社、演讲与辩论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协会等,参与其中不仅培养基本技能,而且能促使他们探索和发现自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开辟道路。
3.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服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西部支教志愿者、献血志愿者、奥运志愿者、消防志愿者,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甘于奉献、服务大众的领导意识和领导素质。
4.校企合作、校际交流。校企合作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与校外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或实习单位,通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企业中设立部分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践。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力、决策能力等多种领导素质,潜移默化地锻炼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一类方法。
5.5 加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效果评价
培养效果评估是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有效手段,是检验高校在提高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中的成效和缺失,而进行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活动或过程。其目的在于使高校领导力的项目实施机构能够明确培训项目的优劣、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为以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与培训计划实施等提供有益的参考。基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素质模型的培训效能评估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定量方面可使用量表法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在编制的《大学生领导力量表》基础上,以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五个维度为框架,将29项领导力的特征作为评估指标,给予不同指标不同权重,然后实施360度绩效考评,由院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学工系统人员、领导力课程资深教师、社会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大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据此测评出大学生领导力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定性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判断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其领导力等个人基本素质是否得到明显提升,是否实现领导力培养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落实领导力培养计划,并可持续地执行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测评机制不可或缺。如何评估和跟踪测量学生的成长状况,实现及时预测和反馈,成为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跟踪收集调查对象的一系列日常活动中的领导力价值观、知识、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特质,然后根据测评目标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完成培养目标和实现监督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