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什么是逻辑学?这一问题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下被回答: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当下逻辑学的现状进行描述来进行回答,于是现今的逻辑学就一方面是通过建立模型和公理系统去描述刻画存在于不同对象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逻辑学也包含对这种方法本身的反思,讨论它的限度。其次,我们也可以回顾逻辑学从亚里士多德至弗雷格以前的历史,那么逻辑学就表现为一门教导人如何正确言说、论证和推理的规范性学科。前两种方式所关乎的是逻辑学的现实性,是逻辑学的曾经所是和当下所是。但本论文并不打算通过这两种方式回答"什么是逻辑学?"这一问题,本论文要通过回答"逻辑学可以是什么?"来理解"什么是逻辑学?"的问题。所以,本论文将更偏向于考察逻辑学的可能性而非它的现状。通过对逻辑学的可能形态的讨论,我们将为逻辑学争取一个可能性、一个理想,也即逻辑学可以是一门理念科学。
本论文并不打算从头提出一套新的学说去论证逻辑学的这一可能性。我们将采取另一条道路--我们要通过对胡塞尔逻辑学观念的阐明来发掘这种可能性,它已经隐藏在胡塞尔的形式逻辑学观念当中了。胡塞尔虽不是一名逻辑学家,但他确实以自身的哲学理论为根基,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了逻辑学的一个"应当"--逻辑学应当是一门科学论(Wissenschaftlehre)。胡塞尔所处的年代正是现代逻辑发端的时代,他的逻辑学观念也正是那个时代逻辑学发展的自我反映。他坚持逻辑学的自足性,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理念、是独立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如果说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写作时期)专注于构造一门人工的、符号化的、理想的语言来刻画人们在日常语言中进行的推理,那么胡塞尔则专注于逻辑和科学理论自身的一致性和完备性。在胡塞尔看来,任何一门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基本法则(Grunds?tze)出发以演绎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命题集合,而非互不相干的、碎片化的个别真理。换句话讲,每一门具体的事实科学都应当建立起自己的公理系统,而逻辑学则有责任去设立建立理论的演绎统一--公理系统的方法规范,在此意义上,逻辑学就决定了以何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理论配得上科学之名,何者不配。这层意义上的逻辑学形态在胡塞尔看来应当是一门最高的复多体理论,它能将所有有效的命题形式演绎地推导出来,它是一门形式上的本体论,而非传统哲学当中的质料性的本体论。
通过对胡塞尔的形式本体论和复多体理论思想,我们已经能够窥见逻辑学作为理念科学的可能性。但胡塞尔认为形式逻辑需要一门现象学的逻辑--先验逻辑的奠基才成为一门完整的逻辑学。"先验逻辑"这一名号继承自康德的"第一批判",它致力于回答"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不过在胡塞尔这里,"认识何以可能?"奠基在"经验何以可能?"之上,经验总是某个世界内的经验,而形式逻辑在胡塞尔看来就是预设了现成在手的世界之物--认识要与之相符的对象。通过发生现象学的分析,我们将得以洞察经验和知识的起源和结构:在意识的时间河流之上,所予之物相互关联,相互层叠,以自我的目光和行为作为动力,一个世界才被构成出来。
于是本文在行文上将首先介绍胡塞尔的形式逻辑观念,它包括胡塞尔对形式逻辑进行的三个分层,形式逻辑的两面性以及复多体理论。
然后本文将介绍胡塞尔的先验逻辑理论,主要包括先于自我行为的、被动发生的机制和经验的视域结构。在此之后,本文将审视胡塞尔的先验逻辑或先验现象学理论并试图表明:先验逻辑预设了质素(Hyle)的所予作为意向构成(intentionale Konstitution)的基础。
在分别完成对胡塞尔的形式逻辑观念和先验逻辑理论的介绍之后,通过与其他哲学家的逻辑学观念的对话本文将试图揭示,逻辑学拥有作为一门相关于所有可能世界的理念科学的可能性。逻辑学虽然是处在这个世界当中的人类知识互动,但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现实知识,它不应迁就于这个世界。逻辑学的真是自足的真,逻辑自身就是世界、是所有的世界。
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绝大部分相关研究文献。在第二章的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 Dieter Lohmar 的 Edmund Husserls ,Formale und Transzendentale Logik'和Suzanne Bachelard 的 A Study of Husserl's 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 Logic 两部专著,它们是对《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解释性著作。在第三章的写作过程中由于涉及的概念更多,参考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研究文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本文将在文中一一进行标注和说明。
在当代分析哲学大潮中,关于名称的逻辑语义学研究是一个热点。沿着密尔(J.Mill)对名称的语言学思考,早期逻辑哲学家对名称语义的关注集中于专名(propernames),即指称某一个单独对象的名称,如爱因斯坦、亚里士多德、太阳、中国等;出现弗雷格(G.Fre...
一个无身体的、笛卡尔式的我思怎样进入某个实际体验的世界?纯粹内在性的意识通过先验构成是否可能完成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的使命?主体和世界怎样才可能真正走向统一?这些都是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带给梅洛-庞蒂(1908-1961)的一连串思考,这些问题不仅...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其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它自身又存在着多流派、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向的复杂、松散的现象,对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和发展构成了困难,也影响了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的开展.所以,理解批判性思维...
现代意义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都是西方哲学的产物,于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被正式引介到中国。它们的传入具有共同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振兴,一些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落后,...
逻辑作为工具、方法或出发点,一直是形而上学的基础,自亚里士多德至今都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关于是的第一原理就是矛盾律这条重要的逻辑规律①,因而关于是的本体论是从矛盾律这样的逻辑规律出发的,排中律也在考虑范围内,它们值得被称为关于是的普遍原理。从根本...
经典逻辑通常将逻辑的范围局限于陈述句,而排斥其他类型语句。因为它们不具有确定的真假。随着逻辑的实践和认知转向,祈使、疑问、命令等命题态度均纳入了逻辑学范畴,发展出包括问句逻辑在内的一大类认识论逻辑。问句逻辑又称问题逻辑或问答逻辑,旨在研究...
第一章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对研究摹状词不仅只是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诸多学科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本章主要在对摹状词进行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摹状词理论发展的理论背景。1.1摹状词之内涵。摹状词既是描述语,它是指...
摘 要: 由于权衡论证中同时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 它通常被解读为对应着一种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理由加以权衡而得出结论的证成机制, 并由此而被视作一种独特的逻辑论证类型。当前对于权衡论证进行逻辑重构的主要方式, 是强调反面理由的逻辑功能, 并通过增加...
第二章《韩非子》中的言一、言的含义言,在古代汉语中,其含义较多,一般分为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现分别列举如下:一、作为动词:1.言的本义是说,说话。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2.议论,谈论。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实存问题,即哪些东西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被看做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对此,《逻辑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在《逻辑研究》中的形而上学中立性一文中,扎哈维认为,根据这种中立性,形而上学中的实在论和观念论都是需要避免的。更重要的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