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古筝三重奏与弦类民族乐器合奏的录音设计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44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节 古筝三重奏的录音设计实践--《春江花月夜》。

  (1)话筒的选择。

  古筝是汉族民族传统的弹拨类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音色非常美妙,音域比较宽广,在乐器中是较其他民族乐器更有表现力的乐器。

  古筝的音箱是近似长方体木质音箱,琴身通体都是发声口。古筝的弦有十三根、十六根、十八根、二十一根等多种,演出演奏的都为二十一弦筝。其发音方法是通过弦的震动,传导给雁柱,通过雁柱再传导给长体音箱。不同长度的弦发出不同的音高。古筝与二胡不同,它是一种微拱面发声乐器,所以在不同方向上的音色与音响都不同。

  此曲目为古筝三重奏,则乐器上统一了音色,音量与发声位置,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使用一对 AT3050 话筒进行 A/B 制式立体声拾音,再用一支 U87 话筒进行整体拾音。

  (2)录音制式和话筒摆位。

  根据戏台上的演奏位置。

  AT3050 话筒立体声拾音:将两支 AT3050 话筒分别放在中间古筝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夹在相邻两架古筝的中间位置,调整高度,距离戏台地面 1.2 米左右,距离古筝发声位置垂直高度约 70cm,话筒分别向外侧稍展开。而在彩排过程中,AT3050 话筒拾取的立体声并不均衡,古筝的主要发声位置偏向右侧,话筒放置在如图的位置,左声道拾取的声音比右声道小,声像也有所偏差,几经调试也未能找到良好的角度和距离,最后决定放弃此对话筒进行 AB 制式立体声拾音,将其转换为两个辅助点拾音左侧话筒向左侧古筝靠近了一些,话筒的振膜也转向并对着演奏者弹拨古筝的位置,而右侧话筒负责拾取中间与右侧古筝的声音。

  U89 话筒 A/B 制式立体声拾音:在话筒(六边形标记)拾取古筝声音的时候,由于古筝的乐器形态长而大,琴面是微拱面,发声体自身就是有广度的,且拱面会让声波呈扇面扩散。经过多次的尝试,可以确定当话筒摆放在古筝的前方距离1-2 米范围内拾音是比较好的,现场确定的最后距离为 2 米。再继续调整话筒的高度,这次的高度不宜太高。分别测试了 1.5 米和 2 米的区别,在距离戏台地面高度为1.5米拾取到的声音稍微有一点硬,在2米位置拾取到的声音又有一点薄,与混响的融合度不是很好,经过调整,最终高度确定再 1.7 米左右,话筒对子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监听测试后,可以很好的拾取到发声体与混响融合后的音质。

  U87 话筒整体拾音:将 U87 话筒(圆形标记)放置在戏台的纵向中心轴上,由于古筝的特性,在话筒与声源的距离上,做了一些调整。第一次位置离古筝较近,和 U89 话筒的位置相近,在彩排试音的过程中,这个位置拾取到的声音却有一点暗,中低频稍多了一些,随即及时移动话筒的位置,寻找拾取到较好的音色的距离。话筒的指向为全指向,三台古筝的整体音量必然大过一台古筝很多,且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比例要适度,还要让音色尽量可以呈现出乐曲的意境。最终,确定话筒摆放在距离古筝 2.9 米左右的位置,拾取的音色较为合适。

  (3)拾音技巧小结。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着名的琵琶独奏曲,因其优美的旋律和对风景描绘的意境,以致出现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改编和演绎。古筝在民族乐器中是属于意境类的,音量小而悠长,在声场中需要和演奏环境产生自然共鸣,这样融合后的音色拾取出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古筝的特色,所以找到一个古筝发声与混响融合较佳的距离对拾取的音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拾音的是一支话筒,那么在选择指向性上,选择全指向是最佳的。虽然说这支话筒是只针对古筝拾取声音的,但这并不代表话筒的心型指向更敏感地拾取声音就是最好的。全指向可以拾取到古筝全方位的直达声与反射声,并且还有与自然混响融合的声音,得到直达声与反射声较好的比例,和混响较好的融合度,这样拾取到的音色更为优质。如果拾音的是两支话筒,在拾音位置上,通过实践的测试,古筝底部的发声位置拾取中低频多一些,古筝琴柱的正前方是拾取中高频多一些。用话筒单独拾取其中一个位置的声音都不够完美,但是两个位置的声音如果加在一起,在前期拾取较好的干声,在后期可以稍微调整一下频率分布,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拾取音质的成果。

  在现场录音的过程中,空间感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和考虑的。恭王府大戏楼的声场环境非常好,由于建筑的巧妙设计形成的自然混响让人听着很舒适。像在这种非常难得的声场环境中,我们要多次调整话筒的方向、距离和位置等因素,更多的拾取到直达声、近次反射声、远此反射声和自然混响,有时甚至会和一些理论的数据相异,而这并不重要。因为理论数据是综合性结论,不是绝对性结论。

  每一个现场的环境都不一样,有的相差很小,有的相差很大,重要的是可以在不一样的声场环境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与角度,这样才会对声音的音色、音响、平衡和动态等因素加分,得到最佳的干声素材。

  第四节 对弹拨类民族乐器合奏的的录音设计实践--《十面埋伏》

  (1)话筒的选用。

  此曲目中的乐器有琵琶三把、扬琴一架、古筝一架。

  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地弹拨乐器之王,其音色也有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即一弦清脆明亮、二三四弦沉稳不空,且四弦之间过度平衡。琵琶的音质特点为硬而干,但是发音清脆明亮,擅长颗粒性,所以在弹奏像《十面埋伏》这样旋律激烈,震撼人心的乐曲。琵琶由"头"与"身"构成,通过手指波动琴弦振动而发出声音,单音、扫奏和弦都可以演奏,由琴身的音箱产生共鸣,琵琶的声音大小是由拨弦的强度来决定的。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琵琶的基音中有非常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可以将琴的声音在传播中保持尽量小的衰减,因此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选用话筒的时候,应该选取电容类话筒,并且瞬间动态拾取较强。琵琶的频响范围在 110Hz-1.2kHz(600Hz-800Hz为丰满度)之间,话筒的频响范围内这段区域要相对稳定,根据琵琶的特征和话筒自身性能,最后选取 U87 拾取琵琶组的声音最为合适。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明亮,表现力非常丰富。低音区有一种微茫、深沉的感觉,中音区柔美、清晰,高音区清脆明亮,最高音区较为紧张,用的甚少。扬琴由共鸣箱、框架及琴弦等构成。共鸣箱由音板拼接而成,音板下面有音梁,发声音孔在底部的底板上。共鸣箱的每块音板都是扬琴的共鸣体,声音从音板上的音孔传出。考虑到扬琴的音色、演奏方式和琴锤敲击琴弦的杂音,最后决定选用一支双振膜话筒 AT3050 拾取扬琴声音。双振膜的灵敏度非常高,降噪能力也很好。

  古筝在这首曲子中作为伴奏乐器,同样是选取 SM57 话筒进行单独拾音。

  (2)录音制式和话筒摆位。

  此乐曲座位呈扇形排列,从左至右依次为琵琶三把、扬琴、古筝。这是一组弹拨类民族乐器的合奏,则需要拾取到每种乐器的声音,使用主辅多点式拾取方法。

  U87 话筒定点拾音:将话筒(圆形标记)放置在三把琵琶形成的小扇形的中心轴上,距离琵琶的水平距离约为 1.8 米,琵琶的穿透力和突强声音比较强,容易产生声音过载,且弹拨的过程中也会有手指与品相的摩擦噪音,在拾音的时候刻意将话筒放远一些。与戏台地面的垂直高度约为 1.2 米,话筒倒置,振膜位置与琵琶上音柱的水平位置基本持平。

  AT3050 话筒定点拾音:将话筒放置在扬琴的右后方,扬琴作为琵琶组的伴奏乐器,其主要演奏音区是在扬琴右侧的中音区和低音区。中低音区相对较少演奏旋律,而多用于和声伴奏。在彩排的过程中,调整话筒的高度,起初与击弦位置基本持平,距离地面约 1 米,由于发声位置在扬琴的底板部位,所以想要平衡高中低频,但拾取的声音不太理想,可以听见很多的杂音,比如琴槌敲打琴弦或木板的声音,综合考虑后将话筒调高,最后在距离地面约 1.5 米的位置得到较佳的音质和较小的杂音。

  SM57 话筒定点拾音:将话筒(三角形标记)摆放在古筝的左前方,与古筝的夹角约为30°,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约为1米,与古筝琴面的水平距离约为80cm,动圈位置直对着手指弹奏的位置。

  这次摆放的预设位置是根据《欢乐的夜晚》中,SM57 话筒拾取古筝声音时的一些经验。但古筝在此曲中与在《欢乐的夜晚》中是不一样的,主奏乐器是三把琵琶,其音响比例增加,声音穿透力强,曲风叫快速,会遮盖掉伴奏乐器的一部分音色呈现。对此,将话筒摆放位置更远,单独拾音的声场环境要稍微有距离感,在拾音中给此话筒的音量加增益,以保持整体音响的平衡感。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可以让声像更自然,更能还原现场的音质和感觉。

  U89 话筒 AB 制式立体声拾音:AB 制式是在现场拾音中效率最高,操作较便捷的方式。《十面埋伏》这首曲子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想要用话筒(六边形标记)捕捉到这首曲子在现场所呈现的音质和听觉感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恭王府大戏楼是中国戏楼中声场环境最好的一个,根据对大戏楼建筑设计和声学的一些了解,想利用简单的建筑比例来设定话筒的位置。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根据戏台的面积,话筒对子之间的距离设定在 1.5 米,戏台是正方形,边长约 5.5 米,则戏台左侧台柱到左声道的话筒距离约为 2 米,反方向的距离也是一样。

  在戏台范围内,左侧台柱、话筒左声道、话筒右声道、右侧台柱的间距比例约为 4:3:4,大戏楼的建筑设计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声源两侧的混响也比较均匀。根据这样的比例,再去调整话筒的高度, 最终高度确定为 1.8 米。这个位置的声音听着很舒服,声场很均匀,声源与自然混响的融合度也很好,唯一的不足则是 A/B 制式一直存在的问题,中间空洞,但不是很明显。因为这是主辅式多点拾音,对于中间的稀疏可以借助其他话筒的干声来做一些细微的调节。

  (3)拾音技巧小结。

  扬琴的发声位置是在底板,考虑到戏楼内的自然混响条件,所以没有将话筒放置在扬琴底部拾音,而是选择了灵敏度较高的电容话筒对大环境中的扬琴进行拾音,可以让录制的声音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有较好的相融度。

  在拾音过程中,遇到了现场经常容易出现却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话筒线。

  有一支话筒的在拾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噪音,在多次检查后,排除了话筒位置、角度和接口接触不良等因素,最后确定是话筒线传输导致的电流噪音。线材对现场拾音非常重要,话筒传输的电流信号是很弱的,很容易受到干扰,产生噪音,影响话筒、声卡的音质,有时就会因为一根劣质的话筒线导致音质很差。优质线材的屏蔽性和导电性都很好,选取这样的线材对拾音的音质会有所加分。

  话筒拾取琵琶声音时出现了声音过载的现象。过载也是拾音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没有人可以保证拾音的过程中一次都不会出现过载现象,可见它的频发性。

  过载的设备可以是声卡、话筒放大器、调音台、话筒等。在拾取琵琶声音时,软件上的声音波形是"平头",振幅小,没有顶到头,话筒放大器的过载灯也没有亮,这时用排除法就只剩下话筒过载了。所有的话筒都有一定的声级承受范围,而话筒的灵敏度与声级承受能力时成反比的,琵琶的发声和力度会突强,所以出现了过载现象。这种时候,可以解决的方法就是首先让乐手在此处的演奏中在不影响乐曲表达的前提下刻意收一下音量,其次就是可以打开话筒的衰减开关,防止声音过载。如果对像乐队里面的打击乐组,例如铜锣、大鼓,或者是吹管组的唢呐进行拾音,会遇到过载次数多的情况,可以考虑换掉电容性话筒,使用动圈话筒拾取的效果会更好,例如 SM5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