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三个和尚》电影音乐综合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480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从这个具有完整叙事的段落上看,作曲家金复载使用了传统的民族作曲技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式调性的安排上,使用五声性调式,并符合中国民间音乐“起调毕曲”的作曲传统,多以徵声起调、宫音毕曲。并且在音乐形象产生对比的变奏段落使用同宫系统的羽调。用音上既统一,又在调式色彩上出现对比。段落安排上也是多在功能音停留,加强调式稳定性。从调式调性的安排上看,这一段落使用的是中规中矩的民乐合奏写法。
  
  (2)织体上,旋律层与伴奏层分区鲜明。也反映了传统民乐的写法。旋律形象深入人心,伴奏以短小紧促的拨奏在中低音区不断反复主、属音,凸显了活泼的主题形象,加深了民族调式的和声效果。
  
  (3)音画配合紧密,音乐显示出明显的叙事性和刻画功能。如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反应了该段主人公小和尚的三个形象。第一次出现时,是介绍小和尚,镜头以配合旋律节奏特点的方式,分部呈现了小和尚行进的动态画面。第二次出现是通过小和尚摔跤后帮助小乌龟翻身的细节,深描了小和尚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三次是通过主题变奏描绘了小和尚的虔心礼佛。这三次刻画各不相同,但音画同步,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已将小和尚的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活。
  
  2.1.2念经主题的呈示。
  
  第三个段落是“小和尚念经”.共30小节,其中包含一个新的主题,该主题的前后各出现一个插部。图示如下:
  
  其中出现的新主题采用了新的材料,是建立在G宫调式基础上的,由单一主题材料发展的、两句构成的非方整性开放乐段,共18小节。如下面谱例2-5所示。
  
  这一个新主题材料与之前的小和尚主题有很大的对比。表现的场景是小和尚敲木鱼念经。作曲家使用二胡为主奏,扬琴伴奏。木鱼是场景音效。该主题仍是建立在G宫五声调式上,第一句的基本音型是同音反复的八分音符,旋律为缓慢上行的的音阶,用以模拟小和尚诵经的音调。第二句则在第一句基础上加入两个短小的插部和影片中的情景息息相关,分别是代表了日落和老鼠,具有明确的指意性。音乐形象的塑造也十分贴切,日落插部使用的是排鼓演奏下行分解和弦的震音;老鼠插部使用的是板胡在高音区的短促音符和下滑音,表现了小老鼠窸窸窣窣窜来窜去的形象。
  
  2.1.3两个主题的运用。
  
  上述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或变化重复,或宽放、紧缩、部分再现等等,以不同的陈述方式贯穿始终,并以不同的音色、速度的变化表现剧情。
  
  第一个主题奠定了全曲的基础,在第一段之后有多次使用,以多种变化方式串联剧情。
  
  如第四段落“长和尚”,长和尚是该片出现的第二个人物,身形高瘦,作曲家为表现这一形象,变化再现了小和尚进庙的段落,但在音色的选择上与前面小和尚段落产生对比:首先,主题旋律改用坠胡演奏。坠胡是中原地区常见民族乐器,以其具有浓郁特色的音色在该段中深化了中原音乐特点。并且坠胡音色比板胡要低沉,符合长和尚的形象特点。其次,在表现长和尚进庙之后饮水的剧情时,作曲家使用了“小和尚进庙”一段中主题抒情再现的段落,由原来的二胡调整为笙来演奏;第三,打击乐组增加了排鼓,排鼓上所演奏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之声模拟长和尚行进的步伐,丰富了先前小和尚段落的织体与音响。
  
  再如第三个人物“胖和尚”的出场。这个人物形象与前两个有较大的差异,作曲家为了表现他憨态可掬的特点,将主奏乐器交给了管子。并在该人物主题的呈示伊始使用了两个长达八拍的长音,以紧打慢唱的形式交代人物出场。旋律上表现了体胖的胖和尚走路辛苦、大汗淋漓,而打击乐以活泼的节奏衬托,模拟了他匆忙的脚步。如下谱面例2-6所示。
  
  第二主题的变化发展尤其体现在第五段“俩和尚念经”和第六段“俩和尚不和”,这一片断是扩容了先前“小和尚念经”的段落。
  
  美术片只具有假定性,不具备逼真性的特点,所以使得音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三个和尚》是没有一句对白、旁白的影片,音乐承担了更加繁重的任务,不仅需要音乐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渲染人物情绪,烘托环境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也对影片的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2.2《三个和尚》音乐特点及音乐功能。
  
  2.2.1音色的指代性与模拟性。
  
  《三个和尚》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佛寺中,因此在音乐表现上,作曲家使用了汉传佛教中常用的几种乐器和法器的编配。笙、管子、云锣、木鱼等,这些乐器音色具有佛教音乐的代表属性,从这一点上看,作曲家乐器选择上交代了故事背景。
  
  三个人物的主题音调的音色选择上也具有明显所指。作曲家分别选择了板胡代表“小和尚”的形象,坠胡代表“高和尚”的形象,管子代表“胖和尚”的形象。板胡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色明亮,高亢,非常符合“小和尚”活泼轻盈的音乐形象。坠胡是河南的特色乐器之一,专为“河南坠子”服务,音乐宽广,声音略带沙哑又不失明亮。管子是一种簧管乐器,古称筚篥,由新疆传入内地,音色结实略带鼻音,这种音色形象地刻画了“胖和尚”憨态可掬的形象。尤其场景中有多个主人公同时出现时,乐器的指代效果便起到叙述剧情的作用。
  
  另外,几个插部也选取了独具特色的音色效果指代具体事物。如排鼓的震音表现太阳落山的形象、用高音区的板胡断奏、颤音,表现小老鼠鬼鬼祟祟又行动敏捷的形象等。
  
  2.2.2典型的音画同步特征。
  
  这部作品中音乐为表现画面服务,而画面又很好地填充了音响的细节,体现了视听的一致性。影视音乐的创作中,音画关系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先期音乐动画作品中尤为如此。这部动画电影中,音乐与画面互相支撑、相辅相成。例如“和尚”、“念经”两个主题的创作,既有描绘情节、模拟人物动作与形象的功用,又能很好地烘托背景、陈述剧情,因此《三个和尚》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成功佳作。
  
  2.2.3音乐结构的特殊性。
  
  单就音乐来说,它由按照分镜头剧本写成的十个小段落组成,分别是《序》、《小和尚进庙》、《小和尚念经》、《长和尚》、《俩和尚念经》、《俩和尚不和》、《胖和尚》、《仨和尚》、《小耗子闹事》、《仨和尚救火》。这十个段落在内容、形象、主题、配器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由动机式手法展开,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是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全曲由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发展而来,经过变化、再现,音乐的起承转合十分清晰,具有一定的奏鸣性。它的音乐吸收了中原民间器乐合奏、佛教音乐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加入了大提琴充实低音声部,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模拟性和叙事性。这种具有民族音乐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影视音乐作品,对后来的先期动画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三个和尚》是中国当代动画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