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民族打击乐创作思维在《老鼠嫁女》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360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2.2民族打击乐创作思维在《老鼠嫁女》中的应用。
  
  从作品中的乐队编制上,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我国民族打击乐乐器的思考和应用。这些乐器有的是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有的是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其中小钟琴和木琴作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主要是作为装饰性色彩乐器的应用,突出乐器的音色来塑造一定的形象。其他打击乐器(中党鼓、铃鼓、木鱼、卜鱼、小锣、三角铁、小钹和吊钹)大多为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并且较多乐器是我国民族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在作品中主要强调所表现节奏的因素。在作品中具体的应用上,不仅仅在乐器上应用了民族打击乐器,并且在创作思维上也借鉴了我国的传统锣鼓乐的一些特点。在本章节中主要通过对排练号L部分的打击乐器中的民族锣鼓乐的创作思维进行分析论述,并解析其同其中管弦乐器融合所产生的民族旋律和民族和声。
  
  3.2.2.1打击乐中的节奏递增递减因素。
  
  节奏的递增或者递减在西方近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作品中并不少见,例如在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克维奇等作品中。在先锋派序列音乐中,把节奏的递增或者递减作为序列的要素来控制作品的发展也是常见的,如梅西安、诺诺、约翰凯奇等等。将节奏的形式作为数列来思考对音乐加以控制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打击乐中,也有这样同样的思维存在,如“十番锣鼓”、京剧中的“锣鼓经”等等。我国吹打乐“十番锣鼓”中有意识的运用数列控制的序列的思维,即通过节奏的递增和递减来展开的。如其在节奏节拍上的数字组合一、三、五、七或者七、五、三、一,前者即可以看作节奏呈等差数列的递增,后者可以看作是节奏呈等差数列的递减。在作品动画音乐《老鼠嫁女》中,就是运用了这种有意识的对数列加以控制来发展音乐的思维。从作品中打击乐对于民族乐器的应用以及作曲家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来表现民族音乐特点的意图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节奏递增递减的因素是与民族音乐有更多的联系。
  
  在《老鼠嫁女》中的有这种节奏递减或者递增的创作思维的应用,有大量的实例存在。
  
  如在排练号L部分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打击乐只用了民族乐器,并且有意的在强调打击乐所体现的数列关系等等。如谱例3-7所示。谱例中的曲谱的打击乐为总谱中排练号L的开始部分,由中堂鼓、小钹和小锣演奏,三种乐器都是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器。谱例中A部分由四个相同的节奏构成的,节奏的音数为三个音;B部分由两个相同的节奏构成的,节奏的音数为两个音;C部分由一个相同的节奏构成,音数为一个音。这就构成了在节奏型数量的递减和在节奏音数上的倍数递减。即节奏型数量A部分为四个、B部分为两个、C部分为一个,四、二、一就形成了倍数递减数列;在节奏音数上,A部分为三个、B部分为两个、C部分为一个,三、二、一就形成等差的递减数列。再来看谱例中椭圆圈内的音符,开始是两个八分音符变成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变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这三拍在相同的时值内音符的密集数递增,这就是节奏上的递增因素。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时值的递增递减在作品中有所体现,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递增递减因素思维是相通的,这正体现除了作曲家在对作品创作中所考虑的借鉴民族音乐因素。然而这种数列控制的创作思维是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常用手法,但在我国的民间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这体现出了两者之间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在微分音的应用、多节奏的应用、散节拍的应用等等。两者虽然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有经过作曲家的深思熟虑的思考及其深刻的作曲功底才能将其真正的运用自如。
  
  3.2.2.2民族打击乐与西方乐器的呼应对置。
  
  在《老鼠嫁女》中打击乐的应用有的与西方乐器形成呼应的对置,在音色上形成一定的对比,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呼应。打击乐与管弦乐器的结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也有体现。
  
  如在“十番锣鼓”中,将中国的民间打击乐与管弦乐器同时应用时,被称作“丝竹锣鼓”.[9]
  
  而在此不是应用的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而是采用了西方的管弦乐器,打击乐部分的乐器却仍旧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西乐器呼应融合在一起呼应并置发展。作为民族的打击乐乐器与西方的乐器的并置应用中,作曲家需要对民族乐器特性以及西方管弦乐器的特性有着很深的了解才能使之相融合。
  
  如谱例3-8所示,可以清晰的看到两组乐器的对置,其中一组是由打击乐器中堂鼓、小钹、小锣和钢琴构成,另一组是由西方的管弦乐器短笛、单簧管、木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构成构成。第一组的四种乐器打击乐是由三种民族打击乐器构成,而钢琴是采用了同样的节奏形式演奏了柱式和弦。和弦是二度叠置的和弦由F、#G、A三个音在两个八度上演奏,和弦中从最低音与上方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和大三度,并且由顿音的形式演奏来削弱低音区和弦所产生的泛音的嘈杂音响。此处的打击乐器是由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组成,钢琴在此是用这种二度叠置和弦形式的不协和的成分以顿音的形式与民间打击乐器的粗糙的音响形成融合在一起,并且打击乐器都为相对音高较高的乐器,而钢琴在低音区演奏补充了打击乐的低音形式。由西方管弦乐器构成的第二组乐器都是均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形式,与第一组中的时值相比,节奏要密集的多。把第二组中各乐器的音纵向结合起来看,它是在八度之内最低音与上方两音形成的小二度和大小三度和弦形式的平行进行,这种音响既有三度的协和又有小二度的不协和,与第一组打击乐部分中钢琴演奏和弦的音程关系是一样的。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形成呼应对置的形式,虽然两者为并列对置但是在音响上有着相同结构的和弦,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而两者在乐器的应用上、节奏型的特点上又存在着对比,两组之间形成了对比统一的关系来促进音乐的发展。
  
  另外,在动画音乐《老鼠嫁女》中还有另外一种打击乐与管弦乐的交融并置。这种方式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点描法”以及“音色旋律”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作品中打击乐器以及其他的各种乐器大都呈点状出现,并且连接在一起能产生一种具有多种音色构成的“旋律”.如在谱例3-9中所示,从谱例中直观的可以看到各个乐器的音符呈点状的分布在乐谱的不同位置,它们在进入时间上几乎都不一致,在演奏法上都选用了顿音和弦乐拨奏等持续时间短具有点状效果的演奏法。首先从谱例3-9中的开始第一小节看,三种打击乐中堂鼓、小钹和小锣以及弦乐中提琴、大提琴同时演奏了进入的音符,这些乐器在横向是一个音响厚重的“点”的形式,在纵向上形成了一个同时发生的音响。随后中堂鼓的音色首先消失,其次为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消失,最后是小钹和小锣声音的自然消失。在小钹和小锣声音持续的时候,上方声部的小号、短笛、单簧管先后进入,其演奏法也是顿音的形式,所以持续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随后第二小节是弦乐两种乐器和木琴乐器点状的呼应,弦乐采用了拨奏的形式。第三小节的进入是中提琴先进入,随后是单簧管、短笛和小号的进入。第四小节三种打击乐器与前面打击乐有所不同,在这里打击乐的进入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先后进入。在此同时钢琴在强拍的弱位演奏了两个反向的具有五声音阶特点的旋律,最后结束在一个非三度叠置的和弦上。如果我们把乐器的先后进入的顺序放在同一条旋律中即可以看到一个“音色旋律”,如下面谱例3-10所示。
  
  从谱例3-10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旋律音色的形成,打击乐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辅助各个管弦乐器所形成的点状的“音色旋律”.这种点状的旋律虽然时值短小但是在音高上呈现出一定的民族调式特点。如从谱例中第一小节方框内,可以看到这三个音可以属于G宫或D宫或A宫系统,第二小节的四个音可以属于升F宫或B宫系统,而第三小节的四个音可以属于bB宫或bE宫系统,第四小节是谱例中前三小节综合到了一起,低声部的上行五声性音阶上行,高声部与低声部呈反响进行,在第四小节第弱拍上下行的音阶停在一个五声化的纵向和声上。如在谱例中已经将它们的联系用连线连接了起来。第一小节出现的三个音在谱例中第四小节强拍弱位的高声部部分,第二小节的四个音在第四小节的强拍弱位的低声部部分,第三小节的音则包含在第四小节的弱拍强位上。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方的管弦乐队以点状的形式演奏的具有中国五声调式特点拼接起来的曲调,用民族打击乐器加以辅助,因此不难看出,虽然作曲家借用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点描法”及“音色旋律”等,但是作曲家实质还是在追求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响效果。
  
  综上所述,民族打击乐创作思维在《老鼠嫁女》中的应用体现广泛,例如递增递减的数控技术、复合节拍以及与西方乐器的呼应并置等等。民间音乐的某些创作思维在实际的运用中与西方的现代技法能够在作品中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具体的体现在上述部分中已加以论述。然后注意的是在民族打击乐创作思维相配合的西方管弦乐器也在配合着民族的特点而演奏出一些体现出民族性特点的旋律、和声等。如谱例3-8中的具有五声音阶特点的民族化旋律、谱例3-9中模仿民族打击乐所形成的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等等。这些与民族打击乐的创作思维共同体现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的同时,对民族音乐的借鉴和考虑,并且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体现等等,这些共同塑造了作品集艺术性、技术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一体,值得后借鉴和学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