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08 共808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导着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4.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4.1.1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障
  
  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带领国家人民一起为之奋斗的阶段性目标,小康社会的建设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心声和期盼,是全社会共同努力描绘的带着幸福色彩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国人民自信、勇敢的追求着这一夙愿,他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
  
  但是小康社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国家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实施完成的,“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直接地抓住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关键,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构成
  
  随着国家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 年的中共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布局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更全面的勾勒了国家的发展蓝图,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国家发展健康的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突破了环境保护的范围,生态政治,生态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用生态文明的观念去指导发展,让社会发展更加健康,让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让发展潜力更为巨大,让子孙后代更加幸福,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完全吻合,是人民大众的追求所在。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布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助推剂。
  
  4.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点,把人民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奋力拼搏,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腾飞,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和利益。同时,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我们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推进,国家卫生城区、国家文明城区的评比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为人民大众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带来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不断优化、优雅,城市形象、国家形象不断提升……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这些改变和进步让普通百姓得到了最直接的实惠,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良好生态环境造福百姓
  
  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所有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高品质生活,尤其是对生活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优劣跟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活环境必须以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十三五”规划也对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相关规定,特别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举措,让公园和绿色触手可及。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绿色的食品等都是老百姓最普通却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前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造福百姓,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1.3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的物质生产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和消耗,资源的供给源自大自然,即土地、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矿藏等。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上,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掠夺和随意的破坏。相反,正确认识大自然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不断更新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认识能力,认清生态环境现状和资源消耗程度。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发展导致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趋近极限,资源消耗速度过快,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倘若继续这种发展模式,人类无异于自掘坟墓。
  
  历史证明,生态环境的衰落必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败落和凋敝,已经逝去的、古老的玛雅文明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例证。***深刻认识到严峻的生态形势,认为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类要做大自然的好朋友和守护者,尊重和敬畏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度的利用大自然。可以说,祖国的大好河山即我们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载体,是我们发展的依靠和支撑,脱离大自然,脱离祖国的绿水青山当然也就失去了金山银山,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任何财富都不复存在。因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才有金山银山。否则,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会得而复失,换言之,保护绿水青山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观念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包括了自然生产力的内容。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包括土壤的肥力、盛产丰富渔产的水域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把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但煤炭、森林、金属等自然资源因生态破坏和过度消耗而损失殆尽的时候,这种生产力也就自然消失了,想要保持这种生产力,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平衡,让大自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总书记在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2]
  
  这一科学论断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强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3]把生态生产力观念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理念不断发展和实践,以推动国家的健康和谐发展,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凸显出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4.1.4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用系统工程思路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是国民生存的前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用系统工程思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国家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开发、国土利用,彻底改变“唯利是图”的开发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坚守生态红线,保证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
  
  创新性认识海洋开发工作,坚持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科技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我们对海洋的进一步认识,其丰厚的资源蕴藏引发了海洋开发热潮,海洋资源成为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利用系统工程思路,对海洋进行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质起到了鞭策和促进作用,把节约的美德运用到国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将会大幅度提升国家发展后劲和动力。***强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
  
  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转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彻底改变“竭泽而渔”的开发思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强大支撑,但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态势,资源的肆意开发导致严重浪费,国家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的开发必须得到优化,落实国家战略储备刻不容缓。全面推动节约能源、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高效用地,严禁无序扩张;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合理消费,绿色出行。控制资源开采和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加强自主创新,改变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鼓励和扶持高新科技企业、低碳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
  
  4.1.5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范畴,还涉及到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发展和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参与,更离不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发展实际,修订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其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建立有效地改善官员对于政绩的偏向和盲目的追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性有了重要保障。最后,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大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特别是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意义非凡。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
  
  法律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国家各项事业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强大支撑。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日益加强,相关法律也愈加完善,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相继颁布,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建成,特别是被誉为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于2015 年施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保护盾。但是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这对国家环保立法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环境公益诉讼需加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人民大众健康生活的前提,但现实生活中对这个公共产品的破坏现象屡有出现,人民群众想要借助公益诉讼的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较为困难,见效较慢。另一方面,环境违法代价较低。很多环境违法的处理相对较轻,这容易导致侥幸心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完善应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的法治化。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涵盖范围广、理论程度深,建设渠道丰富多样、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助推器,是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基础,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关键点。
  
  4.2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立足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的大背景提出的,更是在不断经受现实的检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国家的健康发展、全球的生态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表现出很多卓越的品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4.2.1 深厚的理论根基
  
  优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拥有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思想的鲜活生命力,才能具有哲理的指导性,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的精髓,结合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立足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显示出丰厚的理论根基和指导实践能力。马克思对于造成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更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其中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倡导爱他人、“知天命”、“不违农时”、“节用裕民”;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生态思想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历代领导人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提出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深厚的理论根基还源于广泛的实践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注重不断吸收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兴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股决定力量,因为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更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国家的发展必须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兴旺发达。在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智慧,创造着奇迹,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将理论不断地运用到实践中,经过实践的检验再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对人民群众大智慧的吸收和借鉴,通过经常召开相关经验学习交流会议和频繁的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学习人民群众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当中。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的考察,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和了解了人民群众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推动了走入基层,到基层学习,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新局面的形成。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根基丰富而深厚,汲取了人类优秀智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4.2.2 坚定的民生立场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和合理布局,更以环保为基础,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生态法治建设,将绿色发展观念落实到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以此来保护人民的生存环境。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正是国家发展所追求的目的,而生态环境的优劣与人民利益休戚相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健康生活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绿色的粮食和蔬菜,而且要让人民群众拥有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生活环境,让绿色公园融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保护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民本色彩。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经济的绿色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的基础,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不能停止,特别是经济发展要在国家各个阶段区别对待,现阶段,国家经济仍需持续、稳定的增长。***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求国家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要和谐共融,相互促进。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滞后国家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老旧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或淘汰,让国家经济朝着绿色、环保、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工作机会,改善工作环境,从而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后代子孙的发展做好了奠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清、社会更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民生福祉作为动力和目标,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积极倡导卫生城区和文明城区的创建,不断引领健康、环保生活新风尚。
  
  4.2.3 与时俱进的步伐
  
  每一种思想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就如马克思认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是止步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充实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的发展势头强劲,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国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经济要健康、绿色发展,政治生态文明要稳步推进、生态文化要大力普及,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不断建设,国家的发展正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重要内容,秉承了其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和重点也不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也一样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植树造林到全国范围的绿化工作,从河流治理到海洋生态建设,从节能减排到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范围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在国家发展的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握住了当前国家生态环境的现状,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国家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着眼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子孙后代的发展潜力,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内涵,规划着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迈着稳健的步伐,跟随时代的节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指导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4.2.4 求真的实践精神
  
  求真务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历届领导集体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实践的态度,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颁布,除了对国家宏观发展的规划和布局,更应该立足“实践”二字,实践才能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从而更好的推进国家的发展。
  
  真理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后指导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秉承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把握发展态势,毫不犹豫地向破坏和滞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亮剑”,彻底改变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同时,用严格的责任制度来确保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加强巡视力度,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风邪气,以老百姓的评价标准为尺度,建立完善考评体系和监督制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的各项事业中。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去实践、完善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国家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用整体、长远的眼光合理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于“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之中,让国家各项事业系统而协调的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本着求真的实践精神,不断在实践,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完善,稳步地推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2.5 博爱的全球视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往来愈加频繁,合作更加便利。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0 年就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向,想与中国一道携手并进、共创辉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愈加多彩,相互之间不可分离。
  
  在拥有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与之相对应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焦点。臭氧层的空洞、海上原油泄漏、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雾霾的加重等太多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本国,延伸至世界。***带领中国人民以广博的胸襟,积极履行大国职责并投入到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去。***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各国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已存在的生态问题,做好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发展现实,在努力建设国内生态文明的同时,实时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状况,主动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环保基金的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的建立等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愿意和世界一道共同创造“绿色地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