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08 共502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立足现实,吸收经验,不断实践,敢于创新,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视域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2]离不开自然界,与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或缺不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想要稳固地生存在地球上就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大自然这个生命承载体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而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母体和摇篮,脱离大自然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进入 21 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依然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非片面地只讲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更不是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健康发展,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性的认识,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始作俑者。利益是资本家追求的最大目的,在牟取暴利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和近乎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来保证自身利益的满足。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完全无视工人的生存状况、权利和地位,这是极不人道的行为。在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一味的索取让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自然的千疮百孔注定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土崩瓦解的因果之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向往充满了人性的色彩,充满了和谐的味道,社会主义制度将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尊重人民、尊重自然、尊重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更是以人民利益和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努力营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新问题、新机遇、新趋势的处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视域的开阔,更新和充实。
  
  5.1.2 丰富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 5 月,***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提出和高度概括引起了社会共鸣,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是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辉煌的过往、苦难的经历让中华民族对“复兴”有着自身深刻的理解,有着无比的渴望,有着不竭的奋斗动力,“中国梦”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没有国家何谈家园,离开国,家就如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中国梦”以家国天下的情怀,让每一个梦都有扎根的土壤,“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着共同的梦想齐努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这就要求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带领人民共同创造辉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奋斗的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精神内化于心;“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指引,这就要求坚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构筑了生态基础,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健康环境和深厚根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倡导“生态政治”、“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谐社会”等建设理念,为国家整体发展方向带去了希望和健康,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歌引亢。
  
  5.2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5.2.1 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1978 年,中国拉开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序幕,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接近四十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用自身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效证明了改革开放是正确的、科学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觉醒和创造。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会议精神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面临当前改革新的历史关头要多方配合,攻坚克难,敢于出招,敢于“啃硬骨头”,全面落实改革政策,解决顽疾固垢,让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称“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1]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略。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在当今发展形势基础之上,是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展现,而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质其实就是“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2]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同样需要制度和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终身责任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的不断落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健全了政绩的考评体系,提高了执法力度和水平。但是想要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优化执法效率和健全监督体系必不可少。处理生态破坏问题应该秉持效率最优化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拖延的资本,消极懈怠的态度只能让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加剧。在执法过程中应该协同各个相关部门,做到严格执法、效率执法、科学执法、公正执法。而健全的监督体系中除了人民大众、相关监督机构之外,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保证媒体舆论监督的自由,加强生态问题曝光力度,彻底扫除各种“雾霾”.效率和监督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生态治理的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更好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5.2.2 有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十三五”时期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可以说把握好、发展好“十三五”规划是重中之重,不容有失。“十二五”时期,我国按照既定发展规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相应的目标,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现建筑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保持国家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更明确要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如何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多方面,主要是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和转型;高新电子产业的大力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新能源发展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科技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上不去,管理不到位,往往造成高投入、低产出且浪费相当严重的窘迫境况,导致生态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也不堪重负。依靠政策指引和科技水平促进传统制造业的不断改革,对环境减负具有实际意义;服务业和新能源企业的大力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势在必行。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资源消耗多、排放超标、利用率低等特点使国家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必要将市场机制引入产业结构调整,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取缔耗能高、排放高的老旧滞后企业,大力发展高新企业、循环经济,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档升级保驾护航。
  
  5.2.3 有助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国家形象
  
  文化的健康、全面发展是国家繁荣的重要保证,更是国家发展方向的指引灯塔。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其中,生态文化的不断建设是有效改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生态文化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改变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众多资源中,相当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如当今社会发展非常依赖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而人类在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浪费十分严重,资源消耗的速度惊人,油田干涸、气田枯竭等现象屡见不鲜。经济的高度发展改善了人民大众的物质条件,个人收入越来越高,这也导致很多人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资源的节约行动需进一步加强,将勤俭节约的健康生活方式根植于百姓的思想观念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充分认识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倡导全社会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将人与自然、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统筹于和谐共融这个前提之下,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让国家整体发展拥有一个坚实而又健康的基础,这有助于生态文化建设视野的拓宽,取得进一步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山更绿、水更蓝,让雾霾逐渐远去,让阳光更加灿烂,让市容市貌更加整洁规范,让乡村田野更加干净有序;每个人都热情友善,生活方式健康和谐;经济发展持续绿色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幸福,这不仅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价值追求,更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中国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热情好客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归宿感。中国的发展让世界感受到了改变的力量,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感受到中国大国形象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会主动承担起世界大国的责任,为共筑美好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5.2.4 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国家发展的追求目标,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齐心协力,我们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内涵不断在更新、不断在丰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国家“五位一体”布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当代发展和子孙后代发展的和谐共融等都是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慷慨无私的资源供给,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也逐渐疯狂,一味的索取让大自然千疮百孔,不堪重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进行回击和惩罚时,人类开始了反思,开始注重和自然和谐相处。新时期,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只有重新认识大自然对于发展的意义、生存的意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给大自然修复空间。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国家的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总书记对“五位一体”有着深刻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进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绿色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谐社会”的发展,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协调统一当代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梦”科学的处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推动着“中国梦”的实现。
  
  ***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绿色、健康、协调地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扎实、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