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生产企业循环经济机制建设。
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微观主体,是各种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也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着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企业的各类行为是否与可持续发展相符合,对当地以及所属国家乃至全人类能否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运行的经济实质等方面的考察,通过使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揭示企业本质的关系,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分析表明,资源配置不仅是企业单纯的个体行为,更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过程。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使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生产和社会的无政府出现矛盾,因此,破坏了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要求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的方法论为我们解决企业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1.加强企业生态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的循环经济意识。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企业在面临技术改革时,多数都是持有保留的态度,原因在于以往的生产方式会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而新技术的投资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物力,同时还要承担对新技术不确定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来实现企业的循环经济转变,转变企业内部的文化与方式是企业向循化经济转变重要途径。一个企业的内部文化对这个企业的影响可谓是无所不在,例如员工的素质、管理的方式、管理者的水平、技术、以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的拓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指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使企业的内部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不同地区推行不同的企业试点。在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宣传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会议、广播、报刊杂志以及各种其他渠道及方式,对循环经济的文化进行宣传,并将这些细化到企业的日常规章制度中,使每位员工都能严格遵守;在人力资源方面,注重人才的选择与培训,不断根据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多获取合格的人力资源,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此外,以教育为出发点,培育每个的生态理念,进行充分的环保节约意识,使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密切联系,使每个员工都能履行节约资源、关系环保、以自身最大努力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在企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中也要与循环经济的绩效紧密结合,使循环经济相关问题进入考核系统中,增加循环经济型的人才,并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融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循环经济的观念将会融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中,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
(2)建立企业内部环保体系。
在企业的内部设立环保体系,以企业的领导者带头指导企业及分企业的环保工作,在污染排放较高的分部企业内还要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由分部企业的领导负责。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做的尤为突出,效果明显。早 20 世纪 70 年初,日本开始实施“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其目的是建立企业内部的污染防治机制,让企业自主的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如果因为管理员的失职而使企业造成环境破坏,可以依照法律进行处罚,甚至严重的可能会入狱。所以,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及其认真、努力,对企业的商务效益和环保效益也非常尽责。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可以在企业的内部设立节能管理人员或经理岗位,这样既可以监督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使环保人员、节能管理员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在提高企业的工艺水平基础上,也提高了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对减少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可以取得非常显着的成绩。
(3)建立以绩效考评体制规划薪酬、晋职。
在对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企业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确保企业对于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战略能够持续进行,人员工作的动力与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大同小异的,需要一套设计全面的薪酬制度,薪酬的提高对在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具有推动作用,能够积极的调动员工的生态化建设。使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与企业的薪酬管体系紧密相连,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综合多种动力机制的运用来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益与效率,可以在企业中设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绩效奖、表彰奖励、对企业荣誉做出环境贡献的员工等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物质激励和精神上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中也要与循环经济的绩效紧密结合,并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融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循环经济的观念将会融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中,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
(4)完善企业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传统的企业经济模式在成本核算时,只是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料、工、费等传统的成本项目列入其中,并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其中,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低估了环境资源的定价,导致成本的核算不全面,经营业绩不真实,将大量的环境成本转移到社会中,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经济成本核算部门,此部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体系:一、预防类成本体系,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为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成本为预防类成本,如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成本、环保设备的折旧与维修费等;二、破坏类的成本体系,通常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而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等,如排污费、碳排放成本、污染物超标的罚款等;三、治理类成本体系,是指企业在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所需的治理费用,如在治理过程中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水电费等;四、管理类成本体系,指企业本身在环境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支出,如环境保护宣传费、绿化费等费用。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推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对“末端处理”方式的经验总结而提出的,将对污染的处理由末端开始提升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清洁生产在每个国家的提法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如“少废无废工艺”、“无公害工艺”、“废料最少化”等,直到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一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无论是什么样的提法,其目的都是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过程中,使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传统的末端治理都是先污染、再治理,其注意力在于生产的末端,对于生产的前端及资源等问题不做考虑,致使环境资源因过度开发耗竭,最终会导致企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并且降低竞争力。而清洁生产恰恰是与之相反,是从生产活动之前开始进行预防,在生产初期的材料选择上,应使用对人类及环境无害的材料来代替危险的有毒材料等,从源头开始控制污染,生产开发出低消耗、低排放、再利用的,可以维修循环使用的产品。
企业在内部推行清洁生产,首先,要对员工的生产观念进行更新,开展相应的人员培训,把预防放在重要位置,在企业内部使清洁生产的知识得到普及,以便每个员工能够了解清洁生产的意义与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在企业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第二,在企业内部设置清洁生产机构。企业要想持续清洁生产,就要有相应的保障部门,此部门的员工只负责清洁生产的日常工作,如相关方案的实施与协调、相关宣传、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关工作的监督与协调,制定相关清洁生产的制度与政策,总结与推广经验等;第三,对企业清洁生产制度要不断进行完善。只有规章制度的完善,员工才会有章可循,并根据此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工作;第四,企业要想实施清洁生产,就要拥有技术含量高、经验丰富的清洁生产团队作保障,因此聘请专家、咨询专业机构也是途径之一;第五,制定清洁生产的审计制度,以便找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改造和技术创新;最后,对开发、实施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与良好的环境,来鼓励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