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7年4月—2018年6月来我院就医的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麻醉, 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麻醉药物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较低, 麻醉药物用量较少,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效果十分显着。
关键词: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 疼痛; 麻醉药用量; 并发症;
目前随着B超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可视超声引导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定位法,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同时也可降低患者术中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并大大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选择80例手术患者进行了观察,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龄19岁~63岁, 平均年龄 (45.35±2.3) 岁;观察组男13例, 女27例, 年龄21岁~62岁, 平均年龄 (44.13±2.2) 岁。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且对麻醉药物无过敏反应史, 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麻醉, 患者采取仰卧位, 身体与四肢保持放松, 头部向一侧偏移, 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在麻醉前半小时进行肌肉注射, 在手术室中进行后静脉滴注准备, 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利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医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在麻醉部位进行穿刺,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注入适量的0.375%罗哌卡因合剂。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在麻醉过程中利用便携式B超仪, 将探头频率控制在7~10 MHz的范围之内。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与四肢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且上肢要与体侧紧贴, 头部向一侧偏移, 利用红色的标记笔在患者的肌间沟位置进行标记, 局部用碘伏消毒。在B超仪引导下, 医生对臂丛神经的各个分支进行全面观察, 在确定位置后实施穿刺。B超的辅助作用下, 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穿刺针的移动方向, 并在最佳位置进行穿刺。最后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注射0.375%罗哌卡因合剂15~30 m L, 并在B超监测下仔细观察麻醉药物的分布与扩散情况, 直到麻醉药物完全浸润神经组织。术中2 h~4 h追加1次局麻药物。
表1 2组VAS评分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麻醉药物用量, 利用VAS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疼痛最为剧烈。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以及过敏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VAS评分、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低, 0.375%罗哌卡因用量也较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 20%, 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
3 讨论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属于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 是臂丛神经麻醉方式之一, 对麻醉医师的操作要求比较高, 医师要在B超扫描仪的引导下确定臂丛神经穿刺的最佳位置[1]。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不仅有效避免了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麻醉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大大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疼痛, 减少并发症发生[2]。在B超扫描仪的引导下, 麻醉医师能够良好地把握臂丛神经内穿刺深度, 同时也可以对神经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 减少穿刺的盲目性[3]。除此之外, B超扫描仪还有利于麻醉医师准确地掌握麻醉药物的浸润程度[4], 合理控制麻醉药物剂量, 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确保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与采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麻醉的对照组相比, 采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 麻醉药物用量更少,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5) 。进一步证明,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效果十分显着, 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应得到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覃齐海.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 (12) :130-131.
[2]伍剑锷, 汪文华, 赖尚树, 等.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 (9) :2130-2133.
[3]刘磊, 陈涛, 丁娟.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 2017, 25 (2) :156-157.
[4]张联, 张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5 (5) :696-699.
[5]喻平, 曾金稳, 陈欢, 等.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 2016, 37 (6) :1487-1488.
腰部疼痛是手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6%~30%[1],以术后12~72h内多见[2],主要原因为麻醉后腰背部肌肉松弛,导致棘间肌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受牵拉或手术被动卧位或穿刺损伤所致[3]....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气管内全麻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等,同时伴有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严重者出现肢体乱动、创面严重出血、呼吸道梗阻、误吸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预防苏醒期躁动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术后充...
因食管癌本身对机体造成极大的损伤,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此类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中的麻醉风险性较高。...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临床妇科常见的手术类型,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病等的治疗[1].腹腔镜手术通常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创伤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刺....
由于肛肠手术解剖结构较特殊, 末梢神经分布丰富, 对痛觉刺激即为敏感, 因此术后镇痛一直是肛肠科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我院肛肠科患者采用腰俞穴麻醉联合美蓝局部麻醉和中药坐浴治疗, 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疼痛刺激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1],这些物质释放之后,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平滑肌以及心肌,增加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继而致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及饮食。由此...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往往需要接受手术或侵入性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承受难以忍受的疼痛,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剧烈的疼痛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呼吸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病变,对患者的治疗精神...
妇产科手术是临床针对妇科疾病患者实施的治疗措施,但是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治疗过程中极易对机体造成损伤。有临床研究指出,妇产科手术治疗后48 h内疼痛感明显,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会对其健康造成威胁。...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主要接受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创伤性,并且会伴有疼痛感,因此在手术治疗前会给予患者麻醉处理,以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中药表面麻醉[1,2]是以我国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研制出来的, 其主要应用于皮肤、粘膜的表面麻醉, 具有消炎、止痛、麻醉等功能。常用来配置表面麻醉液的中药材如洋金花、细辛、蟾酥、祖师麻、花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