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1.1 金融不稳定理论
金融不稳定假说 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在 1963 年发表的《 它 能再来吗?》中提出的,经过不断的完善和丰富,最终才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 金融不稳定假说 理论。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现代,随着金融脆弱理论研究的深化,海曼·明斯基 金融不稳定假说 倍受关注。
(1)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本质内容
仔细剖析 金融不稳定假说 ,可以看到,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明斯基认为,金融危机的出现主要受限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即金融内在的不稳定性。
市场存在自我调节的作用,而这种自我调节就是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内在周期变化。此时政府的直接干预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经济经过长时间的繁荣,将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有助于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这就是 金融不稳定假说 的第二定理。该定理主张历史商业周期因为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和旨在令经济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的干预和监管制度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化。严格上来说, 金融不稳定假说 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模型,是关于债务对系统行为影响的理论。不同的是, 银行业务是金融不稳定假说寻求利润的准则。
(2)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观点
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固有的不稳定性,在投资经济中,金融是核心。从微观层面上看,资本主义具有扩张的资本资产和综合、复杂的金融系统,同时会伴随着现在货币与未来货币的交换。在此交换过程中,现在货币起到增加资本资产的作用,未来货币则是与现在货币相交换,首先是通过投资项目进行融资,然后是兑换融资合同中的承诺,即预期的收入。投资决定利益,对利润的预期同时决定了融资的流量和市场价格,而利润的实现则决定了承诺是否能兑现。假设一个只有资本家和工人的简单模型中,投资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利润的多少,当政府实行干预政策时,总利润的多少将受到政府赤字的影响。
金融不稳定假说 实际上是关于债务对经济行为影响的理论,投资项目能否进行债务融资,直接关系到对未来预期的正确程度。针对 债务 收入 这一假设,明斯基将经济主体分为抵补型、投机型和庞氏型三种类型。例如在抵补型经济中,主体具有较强的吸收冲击能力以应对未预见的现金流的变化,此时股权融资比重相对较高,也较为安全、可靠。而在投机型经济中,经济主体将无法在短期内用现金收入支付债务,也就是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投机,此时,他们将通过长期规划对未来经济收入的可预见来初步评估未来是否能偿还债务,这种投资相对风险较高,一般以政府、银行为主的经济主体较为明显。与投机型经济主体类似,庞氏型经济主体完全不具备吸收冲击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变卖资产或持续增加预期债务偿还现有到期债务。
当抵补型经济主体占主导地位时,国家经济相对较为平衡,相反,如果投机型和庞氏型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就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状态,在资本主义经济世界里,这三种经济主体将相互交替地占主导地位,当出现经济危机时,就表明投机型或庞氏型所占比重较大。
2.1.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最早是于上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他们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故提出了 委托代理理论 。该理论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部分。道德风险理论首先根据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出分析,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主要是签约前后的变化。签约前的承诺将在签约后难以实现,即委托人难以通过具体的信息了解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此时代理人具有较为广阔的信息资源,能清楚的了解到市场信息和企业的盈利机会,所以他们会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做出最简单化的工作计划,甚至是从事与企业业绩毫无关联的事情,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将导致委托人经济利益的损失,所以道德风险问题理论就是根据这一现象做出研究,来确保委托人利益的回收率。
静态理论模型中,假设委托人不能获取代理人活动信息,他们将采取激励措施来确保代理人行为利益最大化,这种通过可观测性的奖罚行为被称为 显性激励机制 。当一次显性激励行为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委托人可能会增加奖罚次数,此时就形成动态的委托 代理理论模型,在这种模型下,委托人和代理人将具备更长久的合作关系,委托人将能相对准确的观察到代理人的劳动行为,提高自己的利润,同时可以通过长期合作关系降低代理人的风险,从而取得代理人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声誉效果,使关系双方自觉遵守合同。
在道德风险理论中同样会存在委托人道德风险,即当可观察到的产出较高时,委托人会谎称产出不高而违背合同,不支付应支付给代理人相应的高报酬,从而将收入占为己有。不论哪种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最终导致合同的解散。
需要强调的是,静态委托 代理模型中只有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这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当出现多委托人和多代理人的情况时, 合谋 、 协调 将成为基本问题。同时,上述激励合同也就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谋求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在逆向选择理论中,因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当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时,委托人并不知道代理人的真实水平,这时他们就会从市场上获取代理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的平均水平位代理人提供报酬。当部分高水平代理人预见到自己价值被忽略就会主动退出市场,经过长时间累积,直接后果是造成市场瘫痪。
2.1.3 整体风险管理理论(IRM)
整体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连续的、积极的、系统的过程,用来理解、控制和交流来自企业各个方面的风险,围绕企业战略决策关注的问题,目的是要促使企业实现总体目标。这种定义发生在一般企业内部,实际上,整体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综合性、适应较大环境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组织或者领域内各种风险因素,权衡利弊,衡量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兼顾控制风险损失的内外部方法,进行最有效的科学管理组织整体风险。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中作为发展目标的是整体风险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将是几十年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结果。要明确整体风险管理的要点,首先要了解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是目前较为流行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主要是针对单一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在这种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的监控与识别较为容易,方法较为多样,但是针对多种风险之间存在的联系的分析较为模糊,这就无法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费。从整体风险管理来看,在单一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所有核心风险进行综合,考虑到核心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降低风险间的相互作用,增加风险度量值的合理性、真实性。
同时,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中,商业银行采用部门分工管理风险模式,即各个部门将负责所管辖地域所有活动的风险,并且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这就使人力、物力投入过大,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各部门之间会存在权责与利益的冲突,使整个传统风险管理陷入不利局势。有人认为这种小范围、局部性、个别风险的管理模式的简单相加就是整体风险管理,其实不然。在整体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存在的风险将不再被单一管理,而是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产生的总体效应,在风险管理层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整体监控、协调、解决,从而减少风险间造成的误差,实现利益最大化。
整体风险来源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首先是客观上的不确定,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人们处在其中形成认知,这种认知是反复的、螺旋式的、上升的,但人们的认知是有限的,那些尚未被人类认知的部分就造就了不确定性。其次是主观上的,可以分为两类,即决策者行为和心理行为。在良好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前提保证下,人们依然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导致了整体风险增加。
伴随风险的复杂变化而应运而生的是对整体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目标,在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不确定性管理模式。一方面强调了对商业银行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另一方面是把这些不确定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概括来说,风险与 不确定性 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当商业银行运用整体风险管理来鉴定风险的性质时,往往都会与不确定性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始终伴随在整体风险管理的过程左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商业银行在甄别整体风险时要从全面的范围着手,不同的风险将对银行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因此,整体风险本身实际上就是多种风险的结合体,而这种结合体理所当然的存在不确定性。
在对整体风险识别之后,商业银行要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事件将会对银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再根据评估度量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风险,这样,当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可以相对轻松的处理和解决问题。
2.1.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ERM)
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家们长期以来面对的直接问题。在早期,他们奉行 在资金能力范围内放贷 ,基本上是以理想化的预期结果来尽量规避风险。直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出现,人们才发现,我们不单单可以规避风险,而且还可以利用风险获利。
在众多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已不单单只是简单的资金融通、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作用了,而是通过交易金融资产来管理金融风险的机构。因为风险无处不在,各种金融机构凭之得以生存和发展,通过风险管理,合理有效的避税,增加投资机会,降低管理成本成为其主要功能,从而为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利益。
(1)全面风险管理产生的原因
风险管理最初是事后、后台支持的管理形式,金融机构中的风险管理人员主要职能是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做出分析报告,最终给予整个机构提供风险评估和规避方案,而整体层面上的风险管理难以实现。随着金融业不断发展和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成熟,风险管理逐渐渗透到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各个业务条线。众多机构开始在董事会层面上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从董事会往下至前台都相应设立专业部门,这种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管理架构成为机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①利益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首先提出,企业不应只追求单一利润最大化,而要对股东负责,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是包含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顾客、代理人等在内的利益集合体,追求的应当是每一个群体能获得较高的账面利润的目标,每个群体又都是风险厌恶型的。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竞争、利益摩擦而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风险管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准确判断、有效管理风险,从而利用风险创造企业价值。
②环境逼迫。二战后,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导致世界一体化不断加深。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受到冲击,迫使市场上各主体在贸易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风险,而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深了人们想要风险管理的欲望和紧迫感。
③市场主体的诉求以及重大损失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各市场主体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商品价格波动、利率变化以及汇率的上下起伏都造成了巨大而复杂的风险,造成各公司出现重大损失。于是他们吸取教训、修正错误方案,从而客观上推动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手段的发展。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沿袭
全面风险管理的前身 整合风险管理 是由米勒在 1992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整合风险管理是一种从整体上考虑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建立前瞻性的优化组织机制的管理体系进行风险应对。《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的问世首次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提了出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企业主体中任何相关人员都要执行的针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而制定的战略中具有持续流动性的过程部分。作为当今国际化商业银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发展成为全新的管理模式。
(3)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
美国 COSO 委员会发表的《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介绍。由于近年来,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企业丑闻,例如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丑闻,严重挫伤了美国资本市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所以市场上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欲望急剧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整体发展框架是至关重要的。经过三年的努力,COSO 在 2004 年研发了《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的最终文本。
COSO 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综合实施的一个过程,他们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然后在企业内部实行,以完成可能对企业主体产生不良影响或风险进行识别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四种,其中,战略目标位于最高级别,其他三类目标从属于战略目标,为战略目标服务。
《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提出 8 个重要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4)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不足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只是提供实现主体目标的合理性保证,仍会受到管理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以未来预期作为前提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未来完全的预测,预测也不具有可靠性,不可抗性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同时,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如决策失误、操作故障、管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还有待完善。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Gloria、Pam 以及 Bruee(1997)三位学者从银行服务的角度出发,根据投资者各种不同的理财动机,实证分析了不同投资者对包括资金池理财产品在内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偏好及其形成偏好的原因。Hersh 和 Meir(1993)二人提出要重视投资者行为因素在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他们发现,理财产品的传统设计思路强调的是银行自身的现金流管理,这一做法忽略了理财产品需求方的行为偏好,因此,这种思路下的金融创新不易与市场需求形成无缝对接。Bart和 Dirk(2005)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不同,人生阶段的转换会导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为了提高理财产品营销的有效性,上述学者提出,除了发挥价格优势外,顺应生命周期也是一个重要的供给手段。
2.2.2 国内文献综述
华晶晶(2010)对理财产品风险防控的研究是针对理财产品的供给方商业银行而言的。该学者提出,理财产品的风险形成,主要包括制度、市场、技术以及自身 4 个方面的原因。制度方面主要是经济秩序的监管以及投资者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市场方面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市场规模的开发,技术方面涵盖理财产品的设计技术与资本市场运作技术等两个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对理财产品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这两方面是否能够跟得上金融创新形势的发展。
张方杰(2006)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该学者发现,投资者的收入、年龄以及家庭状况都会对投资者在理财产品方面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他提出,商业银行在进行理财产品营销时应该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属性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借助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证券投资组合等理论工具,以我国金融市场条块分割特征明显为现实依据,刘坤(2006)和朱莉莉(2006)两人分别针对一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案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成本、运营收益、运营风险以及风险防控等。他们一致认为,我国目前的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不具有长效性与可持续性,仅仅能够对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起到临时性补充。曹淑杰(2007)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状况,认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滞后与汇率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特征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理财产品设计的本土化、独立化,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理财知识的普及也对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繁荣产生较大的影响。
贾志丽、卢永庆(2004)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隐藏定价问题。通过研究,他们发现,理财产品价格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明确定价与隐藏定价。
明确价格的数量特征显着,主要包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中介佣金;而隐藏定价难以量化,通常只能通过机会成本来大体估算,一般指的是对理财产品投资种类的限制大小以及赎回服务的外部性特征。目前,隐藏定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袁丽淇(2007)介绍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内容覆盖此类理财产品的设计、定价以及营销等多个环节。该名学者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减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同时可以提高理财产品市场的多样化程度,增加投资者的议价能力,扩大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市场中消费者剩余的保留份额。
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对理财产品的研究主要是以投资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投资学与金融学理论,利用数学建模以及统计学等工具,对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相互印证。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理财产品开发时间较晚,相关研究也随之起步较迟。有关资金池理财产品方面的研究更是不多。整体而言,我国在理财产品方面的研究,还没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模仿国外研究的阶段,相当部分的研究仅仅是对理财产品的介绍性说明。从投资者视角出发的深入研究还很稀少,风险防控方面的研究理论性胜于实践性,对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是企业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具有一...
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目标和企业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关系的处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指引着公司财务工作的基本方向。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给股东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回报,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
摘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预计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但融资难问题困扰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已经达到1.55万亿元的规模。具有渠道丰富...
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3.1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提高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管理经验、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控制的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国内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管理体系应该是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的收入是信贷业务所提供的,主要也是由信贷业务引导产生的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
1绪论1.1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己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
第五章Y公司的融资策略建议从上述对Y公司融资需求和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Y公司的融资结构已经不适宜再采用债务方式融资。而且从监管要求看,Y公司也不可能通过银行贷款或债务性房地产信托取得资金。Y公司的未来融资,不仅要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通过对匹匹扣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保障措施,进而对基于匹匹扣公司案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尝试了探索研究。...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一、研究结论在当前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个人住房金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长期战略方向,因此,研究防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釆取得力措施有效...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我们当前正在经历国际化阶段,并寄希望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证券市场的力量,培育本土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证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