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历程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为地域的差别,或者民族信仰的差异,生活习惯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人类的审美活动始于史前,旧石器时期的岩画就表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非主流地位审美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省的汶川县是羌族、藏族的聚居地,1989年秋,有关部门首次在这里召开了研讨会,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属于里程碑式的跨越。自此,研究少数民族美学的论着如百花盛开。研究成果如下:
(一) 专题研讨会首次召开1989年秋,第一次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研讨会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举行。会议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重要性做出了指示。指出关于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要集中,并且深入。要以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为背景,分析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历史进程,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1990年的金秋,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组织学者走进湖北恩施市,进行了关于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讨论会,就其研究方向达成了共识。
这次会议,不仅确定了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的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方法,也对研究对象和目的做了明确的规定,研究侧重点是少数民族美学的特征。会议决定,依据少数民族美学思想史研究结果,于1994年出版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研究丛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该研究指明了方向。
1991年底,广西自治区牵头举办了第三届民族美学研讨会,参会人员涉及全国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会议的成就是会人骄傲的,树立民族自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以民族研究领域为依托,通过对民族美学的研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此后的研究侧重于民族美学主体、民族审美习惯等研究范畴。
第四届民族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10月在广西举行,会议就民族美学的研究范畴和纵深度做出了指示,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也进入研究范畴,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涉及到民族地区其他方面的问题。
1998年11月,第五届民族美学研讨会召开,民族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研究主题。
2000年再次召开了民族艺术讨论会。会议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找出了此前的不足。
2009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主要议题为:网络环境下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建构。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性挖掘、资料整理,以及审美文化的研究是这个会议的热议问题。
总之,中国美学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值得欣慰的,缺陷是没有将研究资源全部纳入。
(二)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着作出版随着美学研究的开始,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着作层出不穷,有代表意义的有: 《民族风情与审美》。出版于1988年,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研究专着,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和审美。这部着作的意义非同一般,指明了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1989年,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再次大手笔出版巨着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由四川民族出版社首次出版。此书挖掘并整理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而且厘清了其发展脉络,是我国民族美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石,也是中国美学史的奠基。
1994年,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研究丛书》 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宗教等。2000年, 《蒙古族美学史》 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不仅奠定了蒙古族美学研究的基础,也促进了蒙古历史的研究。中国美学研究如旭日东升,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活力,关于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也步入正轨,相关专着数不胜数,最具价值和意义的有彭书麟的 《西部审美文化寻踪》,于乃昌、梁一儒、张文勋的研究着作也极具代表性,是研究民族审美文化的珍贵工具书。此外,站在人类学角度所展开的研究论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研究硕果累累,令人目不暇接,2005年后,研究论着更是数不胜数,由王杰等主编的 《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等最负盛名。新世纪民族美学研究一扫肤浅的面貌,实现了广度和深度的跨越。
(三) 发表论文颇丰自上世纪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开始,研究成果就百花齐放,研究内容涉及少数民族风情、歌舞艺术、审美文化等方面,关于此类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含金量高。 《民族风情与审美》
是当时影响最广的研究文献。研究中,专门对美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体现了研究的深刻性和对今后研究的影响,这个研究范畴以范阳的 《民族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途径》 最具代表性,《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 是于乃昌的力作,追溯了关于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研究的起源、历程和成绩。该美学研究有丰富的实践基础,研究拓展到人类学方面,而针对壮族审美文化研究也进入了研究领域,随之而来的关于藏族、彝族、侗族、哈尼族的美学研究,也向着人类学研究靠近。
(四) 设立专业课程1988年,中央民族大学以培养民族艺术与审美研究接班人为宗旨,首开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目前该大学依然以民族艺术审美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培养民族美学研究领域的人才为己任。
随后,民族美学研究专业在许多民族院校落地生根。但其专业一般依附于中文系或相关的艺术院系,有的院校将专业设在了艺术研究所。如今,许多关于民族美学研究的院系已成果显着,有的专业研究出类拔萃,成为审美人类学与民族审美文化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目前,广西师范大学确定了民族美学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基点开设了博士班。 “民族艺术与审美”已成为各大院校的优秀专业,研究民族审美意识成为很多学者的追求,由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延伸拓展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服饰等范畴,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研究触角随处可见。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也成为民族地区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民族艺术研究专业的设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其艺术素质,也为中国多元审美文化的艺术表达,起到了宣传作用,弘扬了民族文化。普及少数民族美学知识 《民族艺术与审美》 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如今,有关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已遍地开花,并进入重点院校,其研究课题的设立,有了纵向和横向的发展,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起步、发展、研究成果的展示,以及研究范畴的进一步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到90年代,不足十年的功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从最初的少数民族美学、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继而到社会学、经济学中的应用,从单一艺术审美研究,跨越到上世纪末的民族文化的审美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基础,进入了新时代的人类学研究,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且成绩斐然。从研究起步,历经艰难,直至成熟,以中国美学体系面世,各项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巨大进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美学研究者做出了不懈努力,美学的研究有了核心研究体系。
二、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反思
美学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哲学、民族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
与国外的美学研究相比,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研究范围侧重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区域,而与之并行的美学学科的概念、学术规范、学科建设等研究也方兴未艾。另一个原因为经费问题,研究经费不足导致研究不能往深层次和广度拓展。新世纪,民族美学的研究趋于疲惫,早期从事民族美学研究的学者已老龄化,一部分学者因为经费的不足,或者主管机构的不重视,转向其他艺术门类发展。与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令人汗颜。
中华美学会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分支机构,也没有设定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困境可见一斑,分析如下:
(一) 对美学的认识不足,甚至有误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的共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自然为“道”是历代人的追求,“大美不言”是人们对美的一种态度。庄子梦蝶,圣人孔子追求“仁爱”,梁启超的“少年强中国强”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哲学理念或追求。所有这些融入到美学范畴,或书,或画,或文学作品,变成了唐诗宋词,元明清书画的“意象”、“神韵”、“意境”,融入到武术中,就有了“阳刚”、“阴柔”的分解,这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西方,但其研究主流还是以传统文化为平台。美学进入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还没有脱离西方美学的语境,说起美学,还是西化的美学,缺乏应有的中国特色。这也形成了一个狭隘的认知,影响了两代人,至今犹有美学来自西方的说法,在研究中,运用西方美学的话语体系无可厚非。受此影响,汉民族的美学思想内涵被长期忽视,得不到挖掘,关于美学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更不可能实现。谈到美学、哲学,以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者,我国的美学创始人是清代着名学者王国维,他的审美理念和对于西方世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都有真知灼见,但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一直不被重视。上世纪末,中国美学学科西方美学语境问题,西方美学植入中国文化土壤的适应性问题,都成为学者批判和反思的重点,建构中国特色美学学科是时下学者的追求,但多数学者的侧重点存在偏颇,只注重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忽视了更具中国特色文化的少数民族审美思想。中西文化由于民族的差别,语言和信仰等的不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中国美学学科的建构使用西方话语体系不适合国情,也不适合其发展,使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进行美学体系建设是迫切的需求。众所周知,中西方由于文化的不同,习惯的不同,美学特点也迥异,西方追求二元化独立,中国崇尚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体。中国美学,离不开美学奠基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但其发展更要依赖我国的思想家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列数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艺术家,刘勰、张彦远、司马迁都令人仰视。多元文化影响下,彝族的奢哲、阿买尼,鲜卑的元结、元好问,回族的萨都、荔枝等都功不可没,清代的才子纳兰性德的诗词令无数国人折腰,中国美学概念属于青春期,但其发展由来已久。
(二) 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严重不足学科发展时间短,资源利用严重欠缺。我国的美学学科理论起于西方,因为研究起步甚晚,导致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资源浪费,制约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客观地讲,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受到西方美学研究的启迪。着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将西方美学的“崇高”、“美学”等概念引入我国。一本薄薄的 《美学》 启迪了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和艺术家,它是朱光潜先生的随笔,是先生站在美学的层面做出的诠释,适合传统中国的审美,该文集的内涵丰富,思想独到,具有传世的价值。
分析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理论和民族审美意识是研究主流,而占据华夏民族55个之多的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研究却属凤毛麟角。上世纪的 《美的研究与欣赏》 等,所发论着基本为汉族美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成果,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属于空白。究其原因,其历史根源是主要问题,美学概念来自西方,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美学研究几乎停滞,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理论基础研究,沿袭着五六十年代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与时代进步严重脱轨。另一个原因,来自于历史,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炎黄子孙指大汉民族,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有“华夏、东夷、苗蛮”的划分,至汉代“华夏中心”论已成熟。封建社会的文化观影响着我国美学的发展。受其影响,我国本处于世界美学研究弱势的境地,因为缺乏少数民族的审美研究,更缺乏力度和特色,文化偏见导致中国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研究局限于汉文化的圈子中,研究广度严重不足。占据55个少数民族的美学思想被深埋于历史深处。
(三)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稀缺,导致审美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价值得不到重视经济进步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是历史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人心不古,人类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民族的出路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构中国美学研究体系,就要将55个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纳入到研究范畴。
(四) 学科设置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主要构成一是民俗学。研究范畴以文学史为主,局限性很大。二是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研究起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限于民族学,涉及少数民族美学少之又少。三是美学。美学概念在中国生根不足百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审美资源都没得到应有的利用,导致主流美学研究结果片面,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在将来的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中,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应为重点。
三、结语
总之,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美学的历史进程相比,美学研究严重滞后。而美学文化的没落则制约着美学学科的完整性。少数民族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一分子,不可或缺,对其的研究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邓佑玲。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99.
[2] 宋建峰。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论阈分析[J]. 教育文化论坛,2010,(2):17.
[3] 邓佑玲。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综评[J].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36-37.
[4] 于乃昌。 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休闲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我国的休闲美学还处于理论建构阶段①.其建构也应该是一个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休闲过程,一味追求快速立论或不加选择地追随西方休闲学、美学的构架,本身就违背了休闲美学的基本精神。能不能从反省自身、汲取中华文化一贯...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3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表现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以性灵为中心关照个性主体所特有的精神标记和情感活动。在东西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执着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他始终坚持自由主义...
一、成中英美学思想形成的背景成中英所处的时代,西方哲学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哲学自五四以来就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这是成中英美学形成的大背景。成中英最初的美感启蒙来自于幼时居于乡村的体验。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使他对美这个词有了属于自己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