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以通俗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该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反映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其内容包罗万象,叙事艺术千姿百态,具有探索该民族人文种种奥秘的学术价值,其中三分之一的比例由魔法故事所占据。魔法故事中最独特、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仙女。这些故事中的仙女形象具有文学性、文化性和审美性兼容的特征。
一、仙女形象
( 一) 伊斯兰教之前的 “仙女”
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仙女被称为 “perizat”,这个词听起来与伊斯兰教有关,所以不少学者认为 “perizat”这个词源于伊斯兰教。但是经过探讨和分析,笔者认为维吾尔先民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已经对仙女这个概念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历史证明,维吾尔人的祖先们很早之前曾信仰萨满教而且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按照民间萨满教的观念,仙女存在于人间。这些美貌绝伦的仙女们喜欢优美、雅丽的环境,她们高雅非凡、美貌绝伦,能飞翔隐身,平时为人们所不见。她们平时栖落于屋顶、树梢或花瓣上。她们的任务就是全身心地执行神主的指令。如果喜欢上了某个小伙子也有可能与之结婚成家,化身为普通美女成为他的妻子,作为人妻为丈夫或爱人排除万难,动人的故事就由此展开。
维吾尔族先民除了曾信仰萨满教以外,也曾信仰过摩尼教、锁罗亚斯德教、佛教等宗教,但随着后来伊斯兰教的传播,这些宗教的影响逐步消失,但萨满教的影响至今还保存和反映在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维吾尔族巫师 ( bahxi) 为了驱鬼治病,在跳神活动中经常要唱咒歌和民谣。
这些咒歌和民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仙女的形象和性格,请看以下 “阿扎亿姆民谣”片段:脚穿金鞋步轻盈/洒泪珍珠貌动人/双眼闪闪如明星/长发飘逸银光映/黛眉绝伦的美仙女……云层上空悠闲飘逸/常骑骏马是一瞬/穿江跃河好神奇/麝香飘放美仙女……人间儿女有福气/施魔变身创奇迹/洞悉一切能解谜/强大无比的美仙女……箭头用金子铸成/钢枪铁镖常随身/腰佩长剑光阴闪/骏马随身的美仙女……[1]很明显,上述歌谣中的美女便是典型的仙女形象。除此以外,歌谣里面还描述她能一跃一万八千里,出口成章、举止优雅,气质虽高傲但平易近人,能猜测别人的心思和未来,明察秋毫、掌握万物之秘密,并通过念经、祈求的方式改变他人的命运,行善是她在人间的主要任务,她具有超凡的特异功能。这个特点在维吾尔民间故事的仙女形象中基本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维吾尔语中的 “perizat”( 仙女)一词虽然是经过伊斯兰教的传入或民间的来往从波斯语中接受的,但可以肯定,在维吾尔先民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故事中,仙女形象在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以前就已经存在。
( 二)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仙女的特点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仙女是如日月娇媚、美丽动人的神女,其住处常在穹苍蓝天、传说中的伊甸园、山涧巨窟等地方。有时由可怕的帝瓦守护着她们,但仙女们仍然喜欢人间生活; 尊敬主人公的才能和品德,将自己纯洁的爱情主动地奉献给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主人公,同时凭着自己超凡的魔力,为小伙子赐予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作为人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为人民造福。仙女下凡以后,完全以人类的面目出现,具有人类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主人公一起度过现实的家庭生活。但是仙女仍然具有非凡的性格和神奇的力量。她们与人类相爱时,不愿受任何习惯势力的限制,通过自己神秘的力量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并消除企图破坏他们幸福生活的恶势力。”[2]
维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之后,在他们的民间故事里重新塑造仙女形象时,充分利用了伊斯兰教对仙女的认识并创造性地丰富了这一形象的内涵。他们将天堂里的仙女与为安拉效劳的天使最完整地结合在了一起。据伊斯兰教的学说,按照安拉的旨意,为了消解人类遇到的各种艰辛和苦难,天使们便来到人间,隐形地游荡于人类世界,人们是看不到天使的; 而仙女以人的面目出现,她们完美无缺,只在天堂乐园里生活,不能到人间世界。在民间故事中,为了让男主人公取得最终的胜利,人们把天使的能力与仙女的特性结合在一起,让仙女与男主人公亲密接触,与凡人谈情说爱,帮助男主人公化险为夷,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出现了民间故事中的仙女形象。
“perizat”( 仙女) 一词,词根是 “per”,波斯语中的意思是翅膀,“peri”是有翅膀的天使。“zat”是阿拉伯语,意为 “人”. “perizat”一词含有 “有翅女人”的意思。由于这种看法,维吾尔人民在塑造仙女形象时,便将其生活的空间安排在了人世间的穹苍、峭壁巨崖的山洞里。
这不仅拉近了仙女与人类的距离,而且有时还与丑陋可怕的 “diwe” ( 恶魔) 和 “yalmawuz”( 妖魔) 也有关系。从诸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与伊斯兰教中的天使有区别,与帝瓦和神秘的住所有一定关联,这也说明了这些形象仍然遗留了伊斯兰教以前的很多特征。
二、与仙女有关联的普通人形象
民间故事中,无论如何故事的创作者所关心的仍然是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命运,因而能够明确揭示故事本质的普通人形象,便是故事情节的主导者,其中既有商人、木匠、铁匠、牧民、农夫、樵夫、瓜果商贩等社会中下层人物,也有大臣、国王、王子、公主、巴依老爷、纨绔子弟等社会中上层人物; 既有哈孜 ( 宗教法官) 、毛拉( 宗教神职人员) ,也有孤寡老少、流浪汉等。
总之,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繁多。在上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与仙女发生关联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 一) 男主人公---仙女的恋人
在民间故事中,仙女常与一位小伙子相恋或以夫妻关系的面目出现,整个故事情节也是围绕这两位主人公展开的。男主人公多半社会地位卑贱,或者是流落街头的没落贵族,如: 孤寡妇女的独子、贫苦百姓子弟、面相丑陋的癞痢头、牧羊人或是坐吃山空、将财产挥霍殆尽的少爷、被陷害的王子、纨绔子弟等。上述男主人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命运坎坷、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厄运。在为实现与爱人终成眷属,为父亲寻找有魔力的动物或某个神奇物,以及保护妻子即仙女不受心怀鬼胎、别有用心的恶霸的伤害的过程中,他们要经历千辛万苦和各种磨难。作为他们妻子或恋人的仙女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甚至以她们的法力和智慧成为这些男主人公的命运改变者。
众所周知,在旧社会维吾尔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但她们在家庭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千百年来,这个民族的男女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即男管外、女管内。男人从事手工业、商业、农牧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女人则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承担一切家务,做一名贤妻良母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男女的分工如此明确,以致剥夺了女人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所以妻子个人的开支及家庭费用完全依靠丈夫,而丈夫则在衣食和其他方面享受妻子的伺候。因而在旧时代的维吾尔社会里,如果没有男人,妇女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没有女人,男人们的舒适生活也就无法实现。由于男人不做或不愿意做家务事,甚至认为男人做家务事是耻辱的,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就自然地由妇女们给予满足了。在封建社会,由于男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女人,所以在民间故事中首先提及的也是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往往见到仙女以后就爱上了她,梦见仙女或是在为他带来神奇物的途中得到仙女的帮助。
在故事中,当男主人公倒霉或者愚昧无知、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是仙女作为恋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最终实现美好的生活。被高度美化及神化的仙女下嫁凡人之后,其丈夫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为了丈夫或恋人她要做到海枯石烂不变心,有敢于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和胆魄,也会施展自己的神奇魔力。她们的目的是为作为正面人物的男主人公服务。显然,仙女帮助男主人公了却心愿、达到目的是故事的主线。
在这些故事中,男主人公要充分展示自己慷慨奋发的英雄气概,要表现出对配偶或妻子的真挚情感,舍生忘死以智慧和机灵为民造福,破解难题、化险为夷,勇往直前地将妻子或他人从险境中解救出来; 要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胆略。男主人公的经历是整个故事的关注中心。
故事中,男主人公往往都是通过仙女妻子或恋人的帮助和指点,最终达到实现自己生活和命运重大转折的目的。仙女往往凭借她的聪明、预见能力、咒语和某一法宝的力量,帮助男主人公获得他们共享的美满姻缘或造福人民。
( 二) 残暴的国王和贪婪的巴依老爷是仙女的敌人
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贪婪的巴依老爷、狡诈的大臣、残暴的国王等人物与仙女也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是仙女及男主人公的冤家。这些贪财好色的家伙为了从男主人公手里夺占仙女,使尽各种阴谋诡计甚至公开地行凶或抢劫。有些故事情节,便表现了仙女和她的恋人与这些丑恶形象不共戴天。故事中,常会出现 “国王企图抢占别人美丽的妻子”这一母题,这一母题要表现这样的故事情节: “主人公赢得了一位仙女的1了从主人公手中占有这位仙女,要采取各种阴谋手段,有意将主人公派往危险的地方,企图杀害他; 或是向男主人公交代他无法完成的任务,试图让仙女被迫放弃自己的恋人。但是仙女凭着自己神奇的魔法帮助丈夫完成所有艰难的任务,化险为夷,救出丈夫,最终挫败国王的图谋。”[3]
这个世界性的母题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运用得是淋漓尽致。这个母题的特点在于国王将十分危险、离奇古怪而艰难卓绝的任务交给男主人公去完成,这项任务的危险程度越高,就越能充分揭示国王贪得无厌的性格特质。在有些故事中,大臣作为国王的谋士出现,往往要提出使人无法破解的难题,进而折磨男主人公。这一类故事中的国王和大臣是一伙贪利忘义、狼狈为奸的豺狼,但仙女们也不为国王金碧辉煌的殿堂、富贵荣华的生活所迷恋,相反,她们对这些没有丝毫的兴趣,对爱赤胆忠心才是仙女的追求。
巴依 ( 地主) 老爷的形象与残暴的国王形象也大同小异,巴依老爷也是看见别人美貌的妻子便产生了霸占的欲念。民间故事 《古丽热娜》和 《神气的画像》中的巴依老爷就属于这一类人物。为了争夺美女,他向其丈夫提出离谱的要求,目的是想要置其丈夫于死地,强行占有美女,但最终自食其果,落到悲惨的下场。笔者认为,企图抢占仙女的人物形象从国王向巴依老爷的转变说明了故事的现实因素在不断增强,两者相比较,巴依老爷更接近于百姓,他们都生活在民间,并不像国王一样高高在上。无论如何,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仍然是人,故事创作者所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活,是普通人的命运。
之所以要塑造能够揭示故事本质的普通人的形象,是因为他们是故事世界真正的统治者。
三、与仙女和神奇姑娘有关的神化形象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神化形象主要有妖魔、帝瓦 ( 恶魔) 、仙女、赫孜尔、凤巫神、凤凰、独眼龙、恶鬼等 40 多种。这些形象神通广大有着奇特的力量,与神话中神的形象很相似,但又区别于神话中的神。最大的区别是,它是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宗教中的神主创造了整个宇宙世界,而且还控制和掌管着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万物世界,所以在古代人们都对它顶礼膜拜。而在民间故事中的上述形象,不是指某个具体物体( 天体、江河、山石、动植物、人类等) 的创造者,因而也不被认为是神。然而,这些形象的魔力有时也不亚于神话中的神的力量。故事里,尽管是以人类的活动和他们的命运为中心,但如果没有能力超凡而奇特的神化的形象,就很难使故事形成自己特有的魅力。这种魔幻特点大多都是通过塑造超越人性的这些形象得以实现。
( 一) 帝瓦形象
故事中的帝瓦 ( 又称恶魔) 是与仙女有着直接关联的形象,因为在帝瓦与仙女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事中,对帝瓦这个形象做了这样的描述: 其身躯非常高大、外形如巨人、相貌丑陋可怕、头顶蓝天穹苍、耳朵像猪耳朵、鼻孔如巨石之窟窿、全身长满了茸毛。可见,这个怪物与我们想象中的妖魔是有区别的。“帝瓦居住在远离人类的山洞里以洞穴为家,成群生活。
帝瓦能在天空飞翔。当帝瓦出现时,整个宇宙便会被黑暗笼罩; 它力量巨大,呼风唤雨,拔山倒海像玩皮球一样在掌心里任意拨弄两座大山。它睡一觉,四十天才能醒来; 帝瓦以动物和人为食; 将姑娘或妇女抢到自己的巢穴,强行服侍自己”.[4]“帝瓦也可能源于古伊朗神话,据伊朗神话传说,帝瓦是高大无比的有害怪兽。但是当它服从巫师、圣贤或默认的主子时,它也会按照指令去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有关帝瓦的想象则源于锁罗亚斯德教 ( 也译拜火教、祅教) ,在锁罗亚斯德教里,帝瓦被称为凶神其形态的描述有多种 ( 如七首独眼毛等) ,形成了为其备肴、点灯、杀生等习俗”.[5]
帝瓦也存在于伊斯兰教的神话传说中,据说,安拉同时赐予苏莱曼 ( 所罗门) 为国王和圣人,同时还为他分配了管理帝瓦、鬼怪和风的权力。众帝瓦抬着他的宝座行走,不服从指令、不听话的帝瓦被装入罐子里,盖上他戒指上的玺印使其无法动弹。 《一千零一夜》中的 《神灯》阿拉丁的故事便是上述故事的一种延续。阿拉丁无意中掀开了一件陶罐的盖子,在罐子里被所罗门软禁 500 年的帝瓦得到了解放,帝瓦高兴地为阿拉丁做了三件善事。在帝瓦与人类的斗争中,人类仍然是战胜者。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所出现的这种胜利,不是源于所罗门圣人神奇的戒指,而是来自于绝不向敌人屈服的胆魄、勇气和智慧。
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所描述的帝瓦尽管非常高大而笨拙、丑陋而可怕,但它却非常喜欢仙女和美貌的姑娘。在此,笔者无法说明维吾尔人为什么要将如此丑陋可怕而凶残的帝瓦与仙女放在一起的原因,或许这与维吾尔民间中的 “丑陋的人会爱上美貌的人”、 “好人坏人时相随,处处恋人好相配”、 “要想使自己的眼睛明亮,一要看花朵,二要看书法,三要看美人”等观念有一定关系。当然,爱美是整个人类都无法回避的自然感觉。因为,尽管帝瓦巨大而丑陋,但又是以人形出现的。尽管它头脑简单,但也可以思考,会像人一样说话; 它具有很神奇的魔力。
然而,由于巨大而笨拙,所以有时它也会被描述得很愚蠢。喜欢美丽的姑娘也是帝瓦在故事中的重要特性之一。在许多故事中,仙女并不是情愿与帝瓦在一起的,有时也会吓唬帝瓦说: “如果你敢动我,我就死给你看! ”当然,伸张正义将这些仙女从魔窟救出来的人物也只能是男主人公。一般帝瓦也只能是在仙女小的时候、没有得到魔力前,才有可能将她拐走。获得魔力后,仙女有时甚至比帝瓦还要强。
( 二) 妖魔形象
“妖魔在维吾尔语中是以 yalmawuz,在乌兹别克语中是以 yalmagez、在哈萨克语中是以jalmawiz 的形式出现的。蒙满 - 通古斯语族的民族 则 有 manggus, mangishar, manggadhay,mangwaw,manggai 等多种称谓。在蒙满 - 通古斯语族的人民中,这个词是在原含有 ‘气’和‘犄角’的词的语音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不论这个词在各民族语言发展过程中是怎么称谓的,但这个词是连接着古代共同的阿勒泰语系的专用名称”.[6]
故事中的妖魔常以老妪的面目出现,它背驼貌丑陋,十分可怕。它的上嘴唇在天上,下嘴唇拖在地上,有 7 个脑袋。妖魔大多生活在危险而可怕的陡峭绝壁的山涧里、荒漠戈壁和地底下。它具有猛兽的性格,有时它可能还是个吸血鬼,能吞噬一座城里所有的人和一切生命,瞬间就能将该城变为废墟,因而成为人类生命和幸福生活的严重威胁。
《王子与猴公主》中的妖魔被成功地塑造,丑态毕露。男妖魔在公主小的时候,夺走并软禁了她。当她 16 岁时另一座城邦的三位王子为自己择偶朝天上射箭,谁的箭头落在什么地方就与在那里的姑娘结婚。最小的王子射出的箭落在了很远的老妖魔的窠臼上。老妖魔身心不安,想消灭这位从天而降的小伙子,提出了三条艰难的条件。在公主的暗中协助下,王子逐一满足了老妖魔提出的三个条件。原来这位公主在妖魔身边生活期间,从魔法书里学会魔法,虽然法术并不能与妖魔相提并论但她已经是仙女了。在软禁期间,她通过威胁妖魔保持了自己的纯洁。故事中,王子满足妖魔提出的艰难条件的过程以及王子与公主的逃离过程,充满了离奇古怪的魔幻色彩。尽管王子满足了老妖魔如此苛刻的三项条件,但王子仍然得不到公主,因而王子和仙女决定逃走,在追杀和逃离的搏斗中,妖魔将仙女变成一只猴子。王子被迫与猴子公主结婚,这位“猴公主”白天以猴子的面目出现,但在夜间就脱掉猴皮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实在无法忍受来自外界压力的王子烧毁了公主的猴皮,但戒律被破,仙女不得不离开王子。仙女为了幸福再次与老妖浴血奋战,最后她得知妖魔的魂在凶龙身上便杀死了凶龙战胜了它,最终仙女和王子重新团聚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篇故事充分展示了老妖魔的魔法,突出地反映了妖魔这一神化形象的神秘特点。显然,妖魔是仙女最凶残的敌人,但仙女凭着自己的神力和他人的帮助,最终战胜了老妖魔。
在民间故事中,仙女是夹在普通人与神化形象当中的。这种故事情节不仅体现了仙女的神化性更体现了现实性,使民间故事具有不离人世间的魔幻效果。对于和她们有关的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分类,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类故事,正因为有了这些互相帮助或者相对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故事才有了特别的魅力。
仙女及有关形象的塑造也成为魔法故事最亮丽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1 〕阿卜杜热合曼。 维吾尔萨满教文化研究 ( 维文) [M]. 民族出版社,2006: 200 -204.
〔2 〕乌斯曼·司马义。 维吾尔魔法故事研究 ( 维文) [M].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153.
〔3 〕乌斯曼·司马义。 维吾尔魔法故事研究 ( 维文) [M].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219.
〔4 〕乌斯曼·司马义。 维吾尔民间文学概论 ( 维文) [M].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 291-192.
〔5 〕沙迪克·阿皮孜。 简明伊斯兰教词典 ( 维文) [M].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80.
〔6 〕艾塞提·苏来曼。 阿勒泰文化圈中的妖魔形象 ( 维文) [J]. 米拉斯,1994,( 1) : 16.
第二章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社会生态生态美学的内容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生态,对生态美学中社会生态的探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哈萨克民间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态内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反对强权的生存之道。哈萨克族在宗法封建时代的...
前言: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有众多的箭垛式人物。他们在原有的形象之外,衍生出众多新的形象,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符合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在众多的箭垛式人物中,武圣关羽的形象尤为突出。关羽死后被封王封神,在各地建庙供奉,在民间文学中更是...
前言中华民族悠长的文化和淳朴的民众,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孕育了丰厚的民间故事宝藏。在众多的民间故事类型中,有一类专门表现女主人公善于解决各类难题,从中体现女主人公过人智慧的的故事,这些女主人公的身份有待字闺中的女儿、妹妹,也有已婚的媳妇、妻...
通过分析鄂伦春民间文学的故事形态, 这个“山岭上”的民族丰沛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中承载的文化心理内涵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性, 反映了“鄂伦春人勤劳勇敢、豪放淳朴的性格和社会生活。”...
中国西南的纳西族因东巴文化着称于世,2005年,东巴古籍列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叙事传统指纳西族民间祭祀-东巴在东巴仪式及民俗生活中进行叙事活动的文化传统;它以宗教信仰及行为实践作为叙事动力,以仪式及民俗活动为载体,以神话为叙事内容及表现形态...
一、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现代性是极具争议性的学术话题,不仅有各种困惑和理解,而且有各种批判和解构。现代性涉及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走出西方,走向全世界。下面我们择其要点,对现代性进行简要的分析。谈到...
一本文语境下的雷州,是指以雷州半岛为主的湛江行政区划,包括现今的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它东面向南海,西濒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北与祖国大陆接壤.三面临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文化带上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海洋文化是指...
民间语文不一定有文采,也不一定讲究谋篇布局,因此常被正统的、常规的语文教学所排斥,甚至是忽略。但是,民间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资源,有其本身的价值,笔者试从时尚性、创新性、生动性、趣味性、大众性五个方面浅析民间语文的个性特征。一、时尚性...
民间文学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口头创作而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诗经》、《子夜歌》、《竹枝词》、《柳枝词》等等作品以及外国的《荷马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尼...
一、赫哲族民间故事之传承赫哲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口头传承;二是书面传承。前者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后者由于赫哲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通过采访记录,而后将其用国际音标记录下来或翻译成汉文出版等方式传承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