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热门话题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7-21 共1402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可以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第一篇: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社交工具的普及,企业纷纷加入了企业社会化协作的行列,其表现之一就是企业社交网络的引进。在利用文献综述方法,借鉴国内外主要社交网络及其影响力,对核心竞争力、企业社交网络、知识协同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社交网络为知识协同提供平台,知识协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有效途径,要求企业从构建企业制度和文化、建立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激励政策、建立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和知识协同的团队、积极发挥管理层的带头主导作用五个方面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知识协同的支撑下,企业可以通过员工个体能力的不断内化和员工团队能力的深化两种方式去尝试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知识协同;核心竞争力;互联网+;

  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among core competitiveness,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shows that 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knowledge collaboration,and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offer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Five aspec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including building enterprise system and culture,establishing the process of and incentive policy for knowledge collaboration,constructing knowledge coordin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WEB2.0 technology and teams proficient in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cooperation,and making a fully play of the management.With the support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enterprises may upgrad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internalization of inpidual competence and the deepening of team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持活力的重要引擎。以往的传统企业可以单纯依靠内部团队能力来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依靠封闭式的传统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开放式的市场环境,从而选择了互联网转型的路线,并以转型为契机重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1最近,在知识管理和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知识协同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它以知识管理为基础,通过优化和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各组织的整体业务绩效。另外,Web2.0、社交网络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方式,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价值链体系,基于社交网络的自组织模式逐渐被运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协作和交互模式改变了企业业务的全流程。

  社交网络、知识协同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联系。然而,由于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交网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如何利用企业社交网络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基于企业社交网络,充分借鉴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有研究结果,进一步将其延伸到知识协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结合“互联网+”的理念,探讨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案。

  一、文献综述

  (一)核心竞争力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Prahalad C.K.和Hamel Gary提出的观点。Prahalad C.K.等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从技术、整合、组织学习三个角度定义了核心竞争力。2李嘉图认为,组织的特定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的影响很大,这可能是国内对竞争力概念的雏形。3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企业社交网络

  企业社交网络(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 ESN)有企业社交软件、公司社交软件、公司社交网络、企业社交网站、企业2.0等几种不同术语,而且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Weiss D.等发表了Teleworkers and their use of an 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认为企业社交网络可以使远程工作者的表现更加出色、贡献率更高、工作效率更高。4Krogh G.V.认为,社交软件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比传统的知识管理方法更加开放且廉价的替代方案,并从社交软件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采用社交软件进行知识管理时的障碍和推动因素、企业如何确保知识的价值、企业如何平衡知识管理的实施、基于社交软件的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战略研究。5Koch H.等认为,一个组织内部实施社交网络系统是有挑战性的,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构建内部SNSS工作环境时所发生的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6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交网络的研究主要包括ESN的应用研究、影响研究、协同操作研究、知识管理相关研究等几个方向,本文将借鉴ESN在知识管理和协同操作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分析企业社交网络与知识协同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三)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虽被称为第三代知识管理,但其理论仍处于初期增长阶段,其相关概念、内涵、运行机制等都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中。学术界较为认同美国学者Anklam P.提出的定义: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最高阶段,以协同、协作、共享、合作、创新为主题,通过知识的交互、关联、碰撞、共享、整合、创新等过程,使协同组织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业主体独立部分获得的效应之和。7盛小平等从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制。8李艳艳等通过分析知识创新和隐性知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讨了运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案。9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已经对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了比较广泛的探索,但关于知识协同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探讨知识协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时将借鉴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拓展。

  二、国内外主要社交网络及其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逐步渗透进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廉价且高效的网络工具,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Six Degrees.com是首批社交网站之一,是知名的企业家和互联网执行官安德鲁·温赖克从“六度空间”理论中汲取灵感于1997年推出的社交网站。随着第一个社交网站的诞生,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交网络,如Ryze.com、LinkedIn、MySpac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而在国内,具有社交功能的平台也有很多,其中QQ、QQ空间和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平台。此外,国内还有新浪微博(类Twitter网站)、优士网(被誉为“中国的LinkedIn”)、大街网(年轻人专属的社交招聘平台)、Tita(国内第一个企业社交平台)、Yammer(企业内部通信平台)等多个社交网络平台。

  盘点新技术平台的变化,每一次变革都给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冲击,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加突显其影响力,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年轻一代员工人数的增长使企业不得不考虑内部员工的社交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年轻一代都经历了Web1.0和Web2.0的发展过程,他们已经习惯通过社交网络与世界沟通,与别人交往。随着这一代年轻人逐步进入社会的生产组织,他们在日常工作的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使用社交网络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迫使很多国外大型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社交网络的引进。其次,企业亟待改进创新管理,并加强内外部沟通和协作能力。企业社交网络是全新的企业员工协作平台,它不仅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强连接关系,还对与企业外部进行沟通和协作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最后,企业社交网络可以帮助企业改进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改善员工的工作方式,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促进企业向社交型企业转型。

  总之,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作用于员工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员工将更加有效地在一起协作、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任务,彼此之间变得更加真实和熟悉。在未来,随着员工之间交流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企业的开放化和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由从属关系转为伙伴关系,员工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经常化,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调整内部结构关系以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通过建立一种灵活、低成本的合作方式,涵盖多个组织或个人,跨越国界与文化,实现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将成为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企业社交网络、知识协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源,知识的获取、吸收、共享、创新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分析企业社交网络、知识协同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探讨知识经济背景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企业社交网络为知识协同提供平台

  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10并提出了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在企业里,知识拥有者通过某种方式,自愿地将自己的经验、诀窍、认知等知识分享给企业的其他员工,而知识需求者则通过寻找、阅读、理解,获取企业中被分享出来的知识。不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知识分享几乎都离不开社交网络的支持。社交网络以“关系”为主线,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信任。社交网络虽然只是一个工具,但如果企业员工非常熟悉社交网络,那么社交网络将会成为有效支撑知识协同的动力。Aberdeen集团和McKinsey等公司的研究表明,采用社交网络和协作工具平台的公司,比那些没使用的公司运行得更好。但是在国内,由于管理层对企业社交网络的认知和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企业社交网络技术很难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中。例如,以制造、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在管理上普遍着眼于生产、营销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缺乏对企业社交网络技术的了解和接纳,尚未形成深刻的认知。而诸如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知识密集的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层已经认识到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增进交流、促进分享对于项目的推进、文化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纷纷采用培训、会议、小组讨论等活动尝试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之间的交流、知识的分享,但在缺乏有效手段辅助的情况下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企业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既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企业领导层应重新认识并认可企业社交网络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积极引进企业社交网络平台,为企业的知识沉淀提供方法与手段。

  (二)知识协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有效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如何管理好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挖掘知识潜力、加强协同和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协同通过收集新观点、技术和经验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决策和日常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知识的创新过程中,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刘怡君等结合SECI模型,针对S、E、C、I每一部分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场”,11为知识的转化过程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对于企业来说,知识是财富的来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能力上。企业应通过SECI模型充分发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不断转化和螺旋式上升,从中学习和消化不同阶段的知识并提高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效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有效途径。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议及提升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企业社交网络为手段,通过知识协同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议

  信息技术的变革促使各类网络应用彻底突破了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的瓶颈,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企业应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协同的企业制度和文化。虽然知识共享的文化和意识存在于员工个体和员工团队中,但是企业层面缺少制度和文化的支撑,往往会出现依赖团队管理者和员工个体的自觉自治现象。因此,企业高层应把知识共享、知识协同的价值观教育贯彻始终,从明确理念到督促执行,要建立统一的、可供度量的标杆,并纳入企业考评中,引导员工个体和员工团队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及时进行知识的评估和固化,实现知识的快速积累。

  其次,企业应建立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激励政策。在项目多、工作紧,还经常加班加点的企业环境下,要求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交流、知识总结是很困难的。知识协同不应该仅局限于事后的文档归集,而应该是全面的协同流程的建设、知识采集与归纳、知识绩效的评估与奖励等,即系统和全面。同时,企业应该设立知识协同的机构和队伍,并有专人进行知识管理,尤其要重视流动较为频繁的基层员工的知识采集与共享的激励措施、隐性知识的挖掘、员工相互之间的了解,以便在显性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能在团队或企业内部找到那些能够提供帮助的人。

  再次,企业应建立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平台。无论项目、团队的内容是否需要保密,企业应建立和维护一个自己的百科知识系统,并把所有能够共享和传播的企业知识纳入一个可度量、可追踪、可交互的知识管理平台,提高知识的管理水平。知识协同平台可以包括两大模块,即功能系统模块和协议环境模块。其中,功能系统属于知识协同平台的“硬”环境,是知识协同的技术环境;而协议环境属于知识协同平台的“软”环境,是知识协同正常且有序运作的基础。12

  第四,企业应建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和知识协同的团队。传统的无社交网络下的团队的组建只需要选择一组成员形成团队,并把项目所需的每个技能至少被团队中的一名成员所拥有即可。13而组建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团队时,组建的团队不仅要满足项目所有的技能约束,还要尽量使团队中成员间的沟通代价最低。企业还需要通过知识协同团队的构建适应知识的转化,这就需要将具有同一兴趣爱好的员工组成一个团队,使之充分交流、优劣互补,达成知识共享,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最后,企业应积极发挥管理层的带头主导作用。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在企业社交网络的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管理者亲身参与企业社交网络,就会向组织成员释放非常重要的信号,从而提高组织成员对企业社交网络的价值感知,带动其初始的参与。14当企业社交网络在组织内有了第一批用户群,在羊群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被吸引而加入其中。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在群聚效应的作用下实现企业社交网络的革新作用。管理者主导作用的具体内涵也需要调整,应以“带头人”的形象开放更多的资源,深入到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员工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

  (二)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式

  在知识协同的支撑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式有两种:

  第一,通过员工个体能力的不断内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有持续寻求新知识,并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为他人知识的增进做出贡献的责任。以企业社交网络为媒介,员工个体应参考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通过模仿或接受他人示范等活动逐渐地积累更多属于自己的经验,并在持续地组织员工之间深入浅出的经验交流和集体讨论等知识互动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互动过程中的不同观点的交流会触发新的思维,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提升,形成概念。之后,员工通过进一步的交叉和耦合等知识的融合过程完成原有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实践中不断地重组并创造出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定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将其作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因此,企业必须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给予充分的实践和空间上的保障,鼓励员工们在工作中以企业社交网络为媒介与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完成新员工向资深员工的跨越,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图1为员工个体能力的提升方式。

 

  图1 员工个体能力的提升方式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内容自行整理。

  第二,通过员工团队能力的深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员工团队是由多个知识个体组成的团体,团队的成员可以是员工个体,也可以是外部专家、客户甚至是知识库系统。因此,员工团队的知识来源于团队成员的内部知识和企业外部的共享知识。在团队建立初期,由于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目标并不太熟悉,因此,需要以企业社交网络为媒介先行学习相关的共享知识,逐渐形成自身的私有知识,即社会化。之后,团队成员应将各自的私有知识通过对话讨论的互动方式与团队成员们进行共享,即外显化。而且,团队成员应在团队领导者的指导和组织下,根据团队的任务和目标将共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重组和升级使其形成协同创意,即组合化。最后,团队成员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协同创意进行实际的演练,形成可用于实际的可操作性的知识,即内隐化,并开始下一轮的知识创新。实施以上知识转化过程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定会促进知识的碰撞、融合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增进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提高知识协同的水平,最终促进员工团队能力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图2为员工团队能力的提升方式。

  

  图2 员工团队能力的提升方式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内容自行整理。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社交工具的普及,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作者,尤其是80后和90后工作者善于利用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与自己的客户或同事进行沟通,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获取、整合、利用和共享知识资源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社交网络和知识协同方面入手,探讨了国内外主要社交网络及其影响力,并结合企业社交网络与知识协同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协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构建企业制度和文化、建立知识管理的流程和激励政策、建立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和知识协同的团队、积极发挥管理层的带头主导作用五个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议。最后,从员工个体能力和员工团队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两种在知识协同的支撑下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式。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社会上的传统企业或正在尝试管理重构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1徐建中、冷单:《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模式及战略选择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2期,第60-65页。

  2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pp.79-93.

  3杜云月、蔡香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第59-63页。

  4Weiss D.,Damianos L.E.,Drozdetski S.,Teleworkers and their use of an 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pp.532-541.
      5Krogh G.V.,“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Vol.21,No.2(2012),pp.154-164.
      6Koch H.,Gonzalez E.,Leidner D.E.,“Digitally enabling social networks:Resolving IT culture conflict in enterprise 2.0 implementations”,AMCIS,Vol.23,No.6(2013),pp.501-523.

  7Anklam P.,“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aboration Thread”,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6(2002),pp.8-11.

  8盛小平、仝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2期,第54-58页。

  9李艳艳、谢阳群、朱晓铭:《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6期,第40-43+39页。

  10邰杨芳:《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8页。

  11刘怡君、唐锡晋:《一种支持协作与知识创造的“场”》,《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79-85页。

  12俞竹超、樊治平:《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167-168页。

  13黄健斌、孙晓晶、周瑜等:《社会网络中的团队形成问题研究综述》,《软件学报》2017年第4期,第993-1009页。

  14郭泽钜:《企业社交网络(ESN)在企业内部传播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第82页。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第二篇:双循环战略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提升

  摘要:文章从某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入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公司具有一定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优势,从而对双循环战略下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再提升提出建议,需要适应能源转型、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新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公司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章的研究,不仅为该公司提供了可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而且对于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SWOT分析;双循环战略;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SWOT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and confirms that the company has advantages in industry resources and competitiveness. I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dual cycle strategy, such as adapting to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corporating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leading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realize the company′s innovative,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word, the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feasible core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scheme for the company, but also preference for other power enterprises, which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0 前言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同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当前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党中央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某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公司)是国内一个具有行业高端引领能力的国际工程公司,主要承担国内外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咨询、设计以及总承包等业务。双循环战略将为公司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本文以H公司为例,重点就H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双循环战略下的核心竞争力再提升进行了论述。

  1 H公司竞争环境SWOT分析

  SWOT方法用来分析确认企业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和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帮助企业认清当前的现实状况,为企业突破挑战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提供策略支持[3]。

  1.1 优势分析

  1.1.1 管理制度完备

  H公司创立于1953年,早已建立了一套全面的运营、管理制度,具备雄厚的综合技术实力和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健全的现代化项目管理体系。

  1.1.2 工程技术先进

  H公司坚持发展高新技术,在规划、环保、核电常规岛、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清洁燃煤发电、天然气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光热发电、地下变电站和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等方面的设计技术水平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1 000 kV特高压交流及±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特高压输电GIL管廊、超高压同塔多回紧凑型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高塔等高新项目的设计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1.3 人才储备充足

  H公司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第一资源,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打造了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一流、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1.2 劣势分析

  1.2.1 海外总承包业务能力需要加强

  H公司海外总承包业绩与国内同行顶级公司相比不占优势,由于海外项目管理成本较高,不仅存在资金管控风险,还存在现场安全、项目工期管控风险,使H公司海外总承包业务量无论是在项目数量上还是项目规模上没有得到飞跃式突破,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总承包项目综合管理能力的顶级管理人才培养不够,由于不断拓展海外总承包业务是必然趋势,所以要借助集团公司的平台,结合自身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顶级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工程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把总承包业务的管理水平真正提升上去。

  1.2.2 企业全球竞争力需要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H公司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在海外市场占有率、海外营业创收、海外员工比例等关键指标方面,与世界先进国际化公司尚存一定差距。因此,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仍然是H公司需要破解的难题。

  1.3 机遇分析

  1.3.1 电力市场需求长期增长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迅速,国内中长期全社会用电仍保持较高增速,电力市场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不会改变,但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这些都会给H公司增加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机遇。

  1.3.2 清洁能源加速转型

  在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对能源转型进行了总体布局:以清洁能源主导转变能源生产方式;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以大电网互联转变能源配置方式;加快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和市场建设。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清洁能源已成为未来能源主要发展方向[4]。清洁能源的加速转型,必将给H公司拓展和开辟新市场提供了机遇。

  1.3.3 “一带一路”加快实施

  当前中国正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电力企业等重点行业“走出国门”。特高压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升了电力行业全产业链发展,新的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将助力中国的电力企业迅速走向世界。通过特高压技术,可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发挥我国能源互联网平台和枢纽作用,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扩大跨国电力交易规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国际能源合作带来广阔前景[4]。特高压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在此领域中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将给H公司拓展和开辟国际新市场提供了更好更多的新机遇。

  1.3.4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

  2020年11月15日,RCEP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正式签署,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就此诞生[5]。RCEP的签订给各国之间带来了诸多机遇,将有利于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推动,也给H公司在东亚区域的电力市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平台。

  1.4 挑战分析

  1.4.1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电力设计同质企业众多,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质公司为了取得项目中标而非正常压低咨询设计费用现象,还存在甲方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费用不变的情况下而增加设计范围和要求的现象,另外还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甲方公司开始建设自身的设计平台公司的情况,这些因素都让H公司在国内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和形势。国际项目上,H公司要面临其他老牌工业强国的激烈竞争,在运营过程中,还会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是否营利的不确定性。

  1.4.2 国际政策风险

  面对全球疫情大流行、欧美经济衰退、中美贸易摩擦、部分国家时局动荡等重大挑战,H公司的海外项目很有可能会产生变数。国际业务中,因某些地域具有特殊的政治、军事战略地位,在这些地域的投资往往会受到某些霸权国家的强烈干预和阻挠[6]。

  通过SWOT分析,尽管存在风险,面临挑战,但H公司还是具有突出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这些突出的优势还体现在“按照客户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服务,诚信守法,不断进步,成就客户价值愿景,推动能源领域科技进步,为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和谐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做贡献”的核心价值观上,也体现在“技术领先、实力雄厚、诚实守信,打造具有行业高端引领能力的国际工程公司”的战略愿景上,还体现在“以精深的专业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立足设计,努力开拓,为客户打造精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精神上。

  2 H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各种能力组合而来,其中包括有企业、市场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积累集合[7]。H公司具有突出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符合公司的发展和竞争战略,与公司的目标和长远规划相一致,构成了H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双循环战略下,下面就H公司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在适应能源转型上再提升

  双循环战略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适应能源转型,才能做到与国家发展战略无缝对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十四五”是推动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进一步加快国内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和直流同步电网的建设,同时推动跨国电力互联互通工程的建设。

  对于H公司,一是要对接国家能源转型的统筹规划,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智慧电力系统、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优化产业布局中,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公司中长期规划。二是要迅速适应能源转型,在特高压电网、电力系统规划等高端领域发挥自己的技术品牌优势,瞄准国内、海外两大市场,打造出国际一流的工程咨询公司,体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2 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再提升

  双循环战略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定推行对外改革开放,形成国内国际互补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借助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运用国际分工和协作,促进国内国际经济互通发展,把国内国际这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后劲十足的可持续发展。如H公司现在全面培养工程建设EPC或DB项目优秀项目经理的举措,就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在能源领域,随着供给侧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国内能源服务市场主体竞争已呈现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新局面,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环境、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现有的传统能源服务已很难适应,与之相配套的新型综合能源服务已成能源服务企业的发展和服务的重点[8]。对于H公司,必须构建区别于传统能源服务的市场运营模式,明确市场各主体的价值来源,围绕用户实际需求展开业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具有行业高端引领的能力。

  2.3 在引领技术创新上再提升

  双循环战略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引领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大力支持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发展、各级电网同步协调发展、跨国电网的互联发展作为电网的发展重点。可见,能源转型对电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需要引领新技术的创新。

  对于H公司,一是掌握和利用新型技术提升效率,解决在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现象,如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和储能技术两大技术。二是做好5G技术的应用,加强自主可控,当前新基建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核心,需要将5G技术融入新型能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加快促进能源转型。三是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加快国产化替代和信息技术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考虑在“十四五”时期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应用于核心业务。四是要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成为世界一流能源服务企业。

  3 H公司对双循环战略的推动

  H公司突出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在适应能源转型、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技术创新上获得再提升后,在拉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在拉动国内大循环方面

  H公司在国内承接的项目所在地域覆盖国内华东、华北、华中、西北以及华南地区,在中国电力建设史上创下了诸多第一,设计了当时世界上高度最高的500 kV长江大跨越工程(目前世界第二)、国内首座全地下的500 kV变电站、国内首批超高压和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世界上首条电压等级最高的±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电GIL管廊工程等。

  同时,还积极探索新业务发展和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在新能源、火电、输变电、智能微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优势,通过投资拉动主营业务、拓展国内外潜在市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H公司积极探索通过参股、功能性并购、项目投资开发后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国内外电力及非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中,努力提高自身资本运作和资产运营能力,寻求专业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同时,对于大型投资类项目或需要控股投资的项目,充分利用各类投融资业务平台进行开发和项目运作,做到了国内市场和业务不断拓展壮大。

  3.2 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

  H公司积极参与国际业务的开拓,足迹遍布委内瑞拉、智利、哥伦比亚、白俄罗斯、乌克兰、肯尼亚、津巴布韦、乌干达、印尼、菲律宾、缅甸、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国际业务发展,已形成了“火电、核电、电网、新能源”等各业务板块“共同走出去”的良好局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促进了国内国际双循环。

  4 结语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力市场环境,电力企业如何发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各公司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作为国内顶级电力咨询的公司,H公司必须能适应能源转型、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行业新技术创新,做好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响应RCEP发展平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升双循环战略下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 2020,25(09):3-9.

  [2]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0- 08-25(002).

  [3]樊治平,孙永洪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 2002(04):4- 6.

  [4]刘振亚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下)IN]中国能源报, 2020- 08- 03(001).

  [5]钟山.开创全球开放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20-11-24(011).

  [6] 李玉彪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8.

  [7] COOMBS R.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R&D[J] R&D Management, 1996,26(4):345-355.

  [8]元丽.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世界- -流能源企业[N].人民政协报, 2020- 09-15(00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