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四种人生境界理论探析(3)
来源:中州学刊 作者:陆建华;颜莉
发布于:2017-03-21 共14640字
法家讲求个人之利,也即讲求“私利”.商鞅曰:“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韩非曰:“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利之所在,民归之; 名之所彰,士死之”,“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不可能的。这是说,人是自私自利的存在,人的自私自利出自于人的本性,因此,追逐名利是天性使然、人之常情。法家的这种思想正符合冯友兰对于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论述。法家视界中的人,按照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关于功利境界的理论对于法家思想几乎是直接的搬用。但是,冯友兰却回避了其功利境界理论与法家的关系。是冯友兰不熟悉法家思想的缘故吗? 显然不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将“韩非及其他法家”列为一章,认为“韩非以为天下之人,皆自私自利”,就是明证。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儒法对立,作为新儒家的冯友兰不愿意让人们看到其思想与法家的关系,其功利境界的法家根源。
三、道德境界
关于道德境界,冯友兰说:“道德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底行为; 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知人必于所谓’全‘中,始能依其性发展。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底个人,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我们普通所谓性,有两种意义。照其一种意义,性是逻辑上底性。照其另一种意义,性是生物学上底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的逻辑上底性”.
冯友兰的意思是,人对于自己“行义”的行为或者说“为他”的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有清楚的“觉解”,相应的,他的这种“行义”的行为对于他来说所具有的意义就是清楚的,这清楚的意义所构成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这里,冯友兰还把对于“行义”的“觉解”,解读为对于“人之性”的觉解,而“人之性”并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自然的人的生物意义上的,显示人与禽兽“同”的“性”,而是作为社会的人的逻辑意义上的,揭示人与禽兽的“别”也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性”,这种性也就是人的道德属性。所以,冯友兰说:“人之性对于人是俱生底,人之社会底生活、道德底行为,是顺乎人所有之人之性之自然底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所谓的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在道德境界中其实就是对于人的“行义”行为、“行义”之事的“觉解”,对于“人之性”的“觉解”; 冯友兰所谓的“人之性”与人的本质也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一致的,甚或就是人的本质; 冯友兰所谓“义”,即是“人之性”的内容。“义”作为外在的存在是道德,作为内在的存在属于“人之性”.这样,向外“觉解”就是“觉解”义,向内“觉解”就是“觉解”人之性。由此还可以看 出,冯 友 兰 所 谓 道 德 境 界 中 的 人 是 社 会 的“人”,是作为社会这个“全”的一部分的“人”.既然人是社会的人,当然就有其人伦关系,就必然在人伦关系中占有某一位置,必然有其与此一位置相适应的职责,必然要尽其“职”,尽其“伦”.而尽职尽伦就是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都是“为他”“利他”,因此,冯友兰说:“尽伦尽职的行为,是道德底行 为。凡 道 德 底 行 为,都 必 与 尽 伦 与 尽 职 有关。”这样,“行义”也可说是“尽伦尽职”.
关于道德境界,冯友兰还从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比较中加以说明。他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用旧日的话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取‘; 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与‘.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 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与‘”,“求别人的利,须是为求别人的利,而求别人的利者”,“利己为我底行为,不必是不道德底行为,但不能是道德底行为。有此等行为者的境界,是功利境界。利他为人底行为,是道德底行为。有此等行为者的境界,是道德境界”.
这是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功利境界中的人与道德境界中的人都是追求“利”,前者是求自己的“利”,是“私利”,后者是求他人的“利”,是“公利”,因此,前者以占有、获取为目的,后者以贡献、给予为目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为追求“私利”而奉献、为他人创造“利”,其行为即便合乎道德,也不是“道德底行为”,道德境界中的人在追求“公利”的过程中客观上得到自己的“利”,也是“道德底行为”.概括地说,划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功利境界中的人与道德境界中的人的关键在于动机,其唯一依据就是主观上是求自己的“利”还是求他人的“利”.这里,是以求“私利”为目的还是以求“公利”为目的,与客观上自己是否得“利”无关。
基于道德境界中的人的“行义”的特征,冯友兰认为:“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其地位是贤人地位”,“行义底人,于行义时,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情感。此等人即是所谓仁人”,“义不义之辨,只是公私之分。但仁不仁之辨,则不只是公私之分。仁不但是公,且又须带有一种对别人痛痒相关的情感。此种情感,可以说是道德行为中底’人底成分‘”.这是说,在现实层面,只有“贤人”“仁人”这类少数人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因为他们是“行义”的。在“贤人”与“仁人”之间,“仁人”不仅“行义”,还“带有一种对别人痛痒相关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道德情感,而不是或者说不限于血缘亲情。
从儒家立场上看,儒家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说法,认为追求“义”的是君子,追求“仁”的仁人志士也是君子。这么说,儒家的“君子”恰好与较高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相匹配,道德境界中的“贤人”“仁人”就是儒家所云的理想人格“君子”.再说,“贤人”“仁人”本来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且与“君子”大体处于同一层面。
冯友兰对于道德境界的上述论述,明显是出自于儒家。道德境界最根本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冯友兰关于“义”与“行义”的论述,源自于儒家关于“义”、义利之辨等的论述。不仅如此,冯友兰还引用了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的“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等,作为例证。此外,冯友兰说: 道德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冯友兰对于“人之性”的解读是儒家的。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的逻辑上底性。孟子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荀子亦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也? 曰: 以其有辨也。‘在这一点,孟荀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将儒家所言的人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以及人性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直接搬过来使用。冯友兰还说,“道学家常说,君臣父子是人的性分以内事。如无此等事,则人即不成其为人。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言其不合乎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所以即与禽兽无别。荀子亦说:’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禽兽的父子,禽兽的牝牡,是自然界的事实。而人的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是文化的产物,是心灵的创造。此类底事是必于社会中始能有底。人必有此类底事,始能合他的性; 完成此类底事,始能尽他的性。用我们现在底话说,人的性涵蕴有社会,是社会底是人的性”,也是将儒家所言的人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以及人性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直接搬过来使用。
原文出处:陆建华,颜莉.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析论——兼及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儒道墨法之源[J]. 中州学刊,2017,(01):93-102.
相关内容推荐
-
《论语》中的五种人生境界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称赞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
从意义的角度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
哲学不能脱离人的生活,应该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对此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假使我们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1](页142)他的人生境界说就是专门探讨...
-
亚里士多德与庄子的人生境界对比
古往今来,探寻人生境界一直是先哲们聚焦的重要论题,并从不同的侧面对此作出了各具特色的阐释。但总体上,这些探索都旨在描述一种基于主体内在之本性而达成的修炼境域。然而,作为一种修炼的成果,人生的境界具有不同的层次与向度,并以最高的、至上的境界...
-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
一、道法自然和婴儿境界《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道家的人性论为基石。道家的人性论,既不讲性善,亦不讲性恶,而是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所谓自然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真之性。道家认为恬淡素朴虚静寂漠自然无为等皆是人性的基本内涵。老子指出:...
-
“有无之境”与人生境界说的比较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集中体现在《新原人》中,他以觉解区分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有无之境与人生境界说的比较的哲学与人生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有无之境对人生境界说的批判及发展摘...
-
郭象玄冥之境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玄冥之境是郭象的人生境界说,是郭象独化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解决人的内在精神与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实现心灵和人生的双重安顿与统一。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郭象玄冥之境的实质与现实意义的哲学与人生论文,供大家参考。原...
-
曾国藩的人生境界探究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其道德修养、着作文章、人品功绩为世人所敬仰。他在历经官场风云、战场磨难、社会变革的人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具体表现在: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打脱牙齿和血吞的人生态度,以诚待人、...
-
王龙溪的人生境界学说研究
反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一般地,我们往往从修辞学的角度去研究反讽。事实上,反讽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以及国内可见的《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外国哲学大辞典》(冯契编)、《伦理学大辞典》...
-
先秦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人生若此, 则充分实现了生命本性的内在“应然”要求, 既回应了天命所授, 又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人文创造, 从而使自身超越融入生生不息的天道运化之中, 可谓功德圆满。...
-
庄子处世哲学中的人生境界
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乱时期,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庄子却能做到超脱自然,乐在其中,庄子看破功利,坦然面对福祸,庄子的处世观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庄子处世哲学中的人生境界的哲学与人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