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探讨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之策略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作者:赵惜群,黄思琦
发布于:2021-08-30 共867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大学生人生观论文范文第三篇:探讨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之策略

  摘要:"佛系"文化是近年来流行的、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科学揭示"佛系"文化的本质及其与人生观的内在关联性,辩证审视"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形成发展的影响,并从强化价值引领、加强人文关怀和注重心理疏导等层面探讨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之策略,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系"文化;大学生;人生观;影响;引导策略;

  作者简介:赵惜群,1966年生,男,湖南汨罗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黄思琦,1996年生,女,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重点项目"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研究"(19ZWB37);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重点项目"'网红文化'及其治理研究"(20A477);

  Abstract:Buddhist culture is a popular youth subculture,with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Buddhist culture,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 outlook on life,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cultur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and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Buddhist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achiev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Buddhist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influence; guiding strategies;

大学生.png

  "佛系"文化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对作为其生产、传播、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之消极影响日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能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人生观正处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探寻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的策略,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一、"佛系"文化是一种人生观

  1."佛系"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佛系"文化内涵的界定见仁见智,尚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系文化是青年对社会现实、自我认知在情绪和心态上的一种表达,主要表现为看淡一切、随遇而安、得过且过、不苛求的态度"[2];其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佛系"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和网络大众推动的结果,是网络媒体议题设置的结果"[3];其三,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佛系"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佛系"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关系,学界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佛系"文化是"丧"文化的延续,另一种则认为"佛系"文化与"丧"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指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是消极的悲观主义。从现实来看,"佛系"文化一方面可以是不争不抢的豁达,另一方面可能是面对竞争和压力时的怠惰、消极[4].

  根据以上,本文认为,"佛系"文化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具有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等价值取向,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佛系"风格化符号的青年亚文化。所谓青年亚文化,是指"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对成人社会秩序采取的一种发生在符号层面的文化抵抗,……这种符号层面的抵抗是通过青年人所选取的某种风格化的生活方式而进行的"[5]181."佛系"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同样具有风格化和抵抗性的特征。首先是"佛系"文化的风格化。"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6]112一方面,"佛系"文化利用图片、表情、文字、音视频等载体,通过选择、拼贴、复制、分享和传播等方式在青年群体中进行交流互动,彰显了青年群体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佛系"文化挪用了宗教中"佛"的含义。宗教中的"佛"本意是指"有觉悟并普度众生的人"[7],而"佛系"文化中的"佛"指的是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语境下,"佛"的含义被青年群体赋予了新的意义,实现了内涵的转化和重构。其次是"佛系"文化的抵抗性。"佛系"文化的抵抗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群体行动的冲突和抵抗,其抵抗性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与主流文化相偏离。"佛系"通过不断传播与其他事物进行融合,衍生出新的内容和形式,例如"佛系"考研、"佛系"健身、"佛系"养生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杂糅在一起。"佛系"文化所秉持的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态度在青年大学生中广泛传播,看似契合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但事实上,在"佛系"文化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他们想要逃避现实生活和社会责任的心理状态,且这些现象正在逐步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

  2. 人生观的特征

  所谓人生观,是指"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8]9.详言之,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其中,人生目的是核心,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体现和影响人生目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生观虽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内容亦千差万别,但均具有阶级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第一,阶级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9]283可见,人生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意志和情感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阶段性。埃里克森认为,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尤其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一个人重新塑造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探索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阶段,因而是再次社会化的重要源泉"[10]32.第三,时代性,即社会历史性。人生观的形成发展不是个人的、孤立的问题,而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每一个时期,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展开不同的思考,从而不断深化和拓展了其对人生观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3."佛系"文化与人生观的耦合性

  "佛系"文化与人生观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人生目的来看,"佛系"文化以无目的、无追求作为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这一时期表现出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心理倾向。一方面,网络的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们的交往产生距离感和孤独感,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他们想融入群体,在同辈中寻求自我认同,但事实恰好相反;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又渴望表达自己、张扬个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有部分大学生尚未明确自身的人生目的,对未来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而"佛系"文化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容易使他们陷入随大流、迷茫的"佛系"生活状态。

  其次,从人生态度来看,"佛系"文化以"都行、可以、没关系"等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各种问题和境遇。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下,经过自我生活的体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生问题的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其表现"[11]131.在现实生活中,"佛系"大学生面对苦乐、得失、善恶、美丑、荣辱等人生境况时,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和解决问题,而是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态度。究其原因有以下:一是教育引导不力。由于疏于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在面对人生课题时,容易受到社会亚文化的影响,在人生认知、判断、选择等方面产生偏差。二是物质需求的过度满足。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普遍成长和发展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足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奋斗的意义,仅满足于低层次需求,缺乏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动力,呈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

  最后,从人生价值来看,"佛系"文化以价值虚无主义作为人生价值取向。如前所述,"佛系"文化是一种缺乏人生目的、具有"都行、可以、没关系"等人生态度的青年亚文化。"佛系"一词最早产生于日本,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指出,日本青年一代已经失去了欲望、失去了梦想、失去了干劲,日本陷入了低欲望社会。我国的青年大学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生活压力,许多大学生自称"佛系青年",不想学习、不想就业、没有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秉持着"过一天算一天"的人生信条,失去了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力。

  二、"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负面影响

  虽然"佛系"文化所主张的一切随缘、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舒缓心理压力、和谐人际关系、淡化功利思想,但从长远来看,其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是"佛系"文化容易模糊人生目的和意义。人生目的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提供了行动指南。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意义在于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错误的人生目的,不但不能成就自己,还可能危害社会。"佛系"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在乎成绩的高低,在生活上表现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情感和就业方面持"都行、可以、没关系"的思想观念等,这实际上是大学生缺乏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表现。《人民日报》评"佛系"青年:"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12]

  二是"佛系"文化能够消磨积极进取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就是为达到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一种心理状态。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在"佛系"文化的影响下,心理和精神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而言,一方面,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在网络媒介的助推下,"佛系"表情包、"佛系"语言、"佛系"游戏、"佛系"音视频等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会不自觉地被特定环境所同化,从而消磨其奋斗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容易弱化行为意志。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人在遭遇多次的失败后,产生的挫败感和无助感会使其失去前进的动力,从而放弃个人的主观性需求[13]39.正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经历多次的失败后,容易形成一种带有求而不得意蕴的"佛系"心态。

  三是"佛系"文化阻碍了人生价值创造。人生所创造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由于"佛系"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容易使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14]68-69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国家民族担当,不仅要学习先进知识、掌握过硬技能,而且还要发挥个人才干,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佛系"大学生为逃避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容易忽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应有的担当,这样会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其为实现自身和社会发展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而会阻碍其物质价值创造和精神价值创造。

  三、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的对策

  "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佛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可以着重从强化价值引领、加强人文关怀和注重心理疏导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1. 强化价值引领

  强化价值引领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5]72可见,强化价值引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的、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第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须从青年抓起。青年时代,是满怀激情、富有朝气的时代,是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16]引导"佛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佛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二是要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以形成合力强化育人实效。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科学人生观形成的消极影响。三是要借助"两微一端"传播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佛系"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交往,弱化大学生对"佛系"文化的追捧,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认同、情感认同。

  第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追求,是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动员"佛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以及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并定期集中展示优秀实践成果,以此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综合考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评价;同时,对不正确的言行要及时批评纠正。

  2. 加强人文关怀

  加强对"佛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多方面的需求。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力量,形成家庭关爱、同辈关照、学校关心和社会关注的教育引导格局。

  一是家庭关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7]从目前的情况看,家庭教育存在"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18]等问题。要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父母要时常关心子女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过度溺爱、放任自由,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使其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其次,重言传身教,培育良好家风。父母要通过规范自身的言行去引导和教育子女,特别是引导和教育具有"佛系"言行的大学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劳致富的美德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二是同辈关照。同辈群体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年大学生形成的集体,班级、团学组织是"佛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集体。为了让"佛系"大学生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要从以下开展工作。一方面,班集体应举办一系列的素质拓展活动,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建设好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活动为载体的团学组织,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比赛、学科竞赛、技能训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示才华,为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要积极帮助广大"佛系"大学生解决和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上的问题,提升他们在集体中的认同感、安全感、价值感。

  三是学校关注。面对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交往等方面表现出的"佛系"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学校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其一,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通过网站报道、音视频推送以及举办讲座等方式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让"佛系"大学生从典型身上找到精神力量,从而坚定他们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反面例子进行教育,发挥劝阻和警示作用。其二,加强人生规划指导,高校要加强对"佛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指导,通过专题讲座和人生规划竞赛等活动,引导他们将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制定正确合理的人生规划。其三,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应主动与"佛系"大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是社会关切。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心理健康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为有效缓解大学生因就业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纾困解难;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大学生学习研究、创新创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项目中,帮助"佛系"大学生解决困难,激发创造活力。

  3. 注重心理疏导

  "佛系"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所以,要从"佛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解决其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干事创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帮助其培育豁达乐观、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完善课程体系。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引导"佛系"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要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拓展心理育人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

  二是组建心理疏导队伍。"佛系"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为此,要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数量足的心理疏导队伍。首先,组建专家学者智库。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选聘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智库,对"佛系"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客观评价,并制定应对策略。其次,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主体的选配工作,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足额配备心理咨询和辅导人员。

  三是加强心理预防干预。首先,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做好对"佛系"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形成时时关心、事事关注、层层联动的心理预防机制。其次,要完善心理测评方式,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准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发展规律,避免或减轻各种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要搭建网络预警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佛系"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从而提升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四是优化心理咨询服务。第一,要设立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第二,要积极提供多样化的咨询方式。通过设置个别面询、电话问询以及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佛系"大学生提供多维、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第三,要准确把握心理问题的层次性,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可根据"佛系"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特征等差异,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 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

  [2]陈城崔欣玉新媒体环境 下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价值引领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4):81-85.

  [3]郭红林。传播学视域下佛系'群体崛起现象探究[J]今传媒2018(3):51-52.

  [4]石羚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DB/OL].(2017-12- 12)[2020-12-27_https : /mp weixin qq. com/s/B7701fZWsRmkH4IOkesZgQ.

  [5]马中红主编。中国青年亚文化年度研究报告201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6][美]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9.

  [7]蒋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J].探索与争鸣, 2018(4):129.

  [8]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9]毛泽东。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加]迈克尔布雷克著。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岳西宽,张谦,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11]张文彦主编人生哲学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2]刘念也说"佛系青年"[N].人民日报, 2017-12-13.

  [13]崔景贵主编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积极范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

  [14]赵中立,徐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16]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 集体谈话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6-20.

  [17]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2-18.

  [18]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6):36-39.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赵惜群,黄思琦.“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21,40(02):117-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