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东亚区域贸易模式的新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中,一直表现出严重依赖区域外产品市场的状况,主要原因便是东亚区域内需的不足。东亚区域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决定了其在国际经济中不稳定性以及不利地位。因此,面对这种弊端,东亚贸易模式亟待转型发展。
5.1 东亚区域贸易模式的新发展。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层面上,应该加强建立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主体,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引导东亚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欧盟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大国关系时刻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法德关系始终贯穿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法德和解阶段,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石,给欧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最初的动力,扮演 "发动机"作用;法德轴心阶段,法德逐渐成为欧洲的核心,法德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国家的限定,影响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助推器";法德调整阶段,法德关系直接影响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前进方向,法德之间经济关系的合作与加深,引导着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导航仪";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区域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而法德在欧债危机中积极的表现,支撑着欧洲区域经济步入正轨,法德又作为了支撑欧洲一体化的"拐杖".
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另一个内涵则可以表示为由"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的区域化经济。东亚区域贸易模式的转型,必须依靠加强东亚区域内部的需求来完成。提升东亚区域内部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在区域经济体内部形成最终产品市场,从而降低东亚区域对外部经济体如美国等最终产品市场的依赖。
再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区域会增加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同时,会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重要的动力。中国因素的存在,将会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提供可能。尽管中国与美国等其他地区相比,吸纳最终产品的能力还有限,但是,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转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这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潜在的需求力、巨大的市场规模等是密不可分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方面来看,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具有很大的空间。1978 年到 2002 年间,中国 GDP 中,工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了16 个百分点,到 2002 年达到了 40%.工业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到目前,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维持在 45%左右。农业产值从 1978 年开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 1978 年农业占 GDP 比重的 28%一直下降到 2011年的 10%,服务业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到 40%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将会进一步提升,意味着中国在短时间内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在提升东亚区域的最终产品市场上,是具有长期性的。
从中国的潜在需求能力来看。中国自 2000 年以来,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最终消费支出占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78 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打得比重高达 60%,到了 2010 年,这一比重下降到 50%以下。在消费支结构中,居民的消费比重保持在 GDP 的 70%-80%之间。2000 年以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两个方面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 1978 年仅为 29.8%,到了 2010年上升到 54.8%.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 1978 年到 2010 年间,则由 48.8%下降到 16.8%.
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的居民消费支出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具有为东亚区域经济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潜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涉及两个衡量指标,即 GDP、人均 GDP.2011 年,中国的 GDP 总量达到 7.49 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经济中第二大的经济体,足以看出中国的市场规模。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 GDP 一直是个难题,2010 年,中国人均 GDP 仅为 4283美元,但是,中国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东部地区人均 GDP 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均 GDP 还很低,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中国人均 GDP 达到日本的水平,中国经济总量将会高达 50 多亿万美元,如此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 GDP 定会逐步提高,其潜在着能为东亚区域提供巨大的最终产品市场。
5.2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一方面,欧洲经济一体化中的政治机构告诉我们,东亚区域贸易模式要想取得新的发展,必须加强推进经济合作体制建设。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不够成熟,并不能推进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一体化经济组织,经济合作也并不能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的程度上开展,导致了国家间合作协调性并不强,面对经济纠纷,不能再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的共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共同体有可能问世,但我们并不能摒弃欧盟政治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要通过发挥主权国家的共同利益,协调各成员国发生的经济贸易纠纷。
另一方面,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法德两国关系始终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前进的道路上,大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说是由东盟主导发展起来的,从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并且带有明显的零散特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主要在中日韩三国开展讨论,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中心放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当中来,构成由北向南扩张的发展模式。欧盟经历了很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欧盟的东扩主要是因为区域安全和政治合作才逐步展开的,并且欧洲以及具备了一体化需要的经济实力基础,可以在损失部分地区的策略上扩大一体化建设。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应在平稳谋求新的进展,加强促进中日韩之间的双边以及多边合作,积极开展由东盟主导的"10+3"以及三个"10+1"机制。强化一体化意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一体化,构建出以中日韩作为区域主导的东亚共同体。强化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有计划、有限制地一步步扩大东亚区域成员国,使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中日韩为核心的主导下稳步前进。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在有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时,学者们也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如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大陆省级区域工业全要...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一、引言在国内国际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和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
结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棚户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政府部门的认知水平和法规、政策的制定,又涉及到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时间、精力以...
1营口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57.4:33.8.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8%,比重偏小,第二产业占GDP的57.4%,比重偏大,且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三产...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而龙头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同时也是区域农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它的众多特点与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学林从契约理论角...
第4章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分析4.1数据来源我国2012年2月29日通过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中首次增设了对于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浓度限值,此标准的正式生效日期为2016年1月1日,所以对于雾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