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村民和居民是我国传统体制下对具体不同户籍的群众的不同称谓。居住在农村、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民称为村民,居住在城镇、具有非农业户口的称为居民。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格局的分化结果。在传统体制下,村民和居民形成了二元分割,他们的身份和资源密切联系,非农身份优先享受国家的社会资源,而农业身份则成为国家资源的贡献者。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农民身份流转限制等逐渐放松,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并且随着城市建设开发中的土地利用需求增长,土地价格快速增长,农业和非农户口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的城乡结合部以及小城镇建设中,“村改居”就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行政手段和基层建设政策。
“村改居”在形式上是指将传统的“村民委员会”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改为“居民委员会”,并按照“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就业非农化、福利社保化”的要求,实施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工作。“村改居”工作不是简单地“撤村改居”,它涉及到撤村改居后新居民的住房、就业、教育、要老保险和社会公共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及集体资产转移方式和处理办法、居民委员会的建立等等很多实际内容.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绝大比例的农业大国发展起来的,在解放初期工业产业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农业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村级自治单位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人口也就成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部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达 2 亿多人,他们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且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新兴人口流动和结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城郊农民不再依赖与土地生活而是走向工矿企业工作、城市新增人口的膨胀又给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考验。这些问题的出现,自然而然的使得发展中的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成为了“村改居”工作的重点和必然趋势。
“村改居”工作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村改居”有利于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是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村改居”工程由于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其实施过程中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尚不健全,推进经验不足等等因素,造成了“村改居”实施中的很多问题。
如“村改居”带来的农村土地无序开发、“村改居”后的社区公共资源短缺、医疗教育等设施不全、衍生的社会腐败、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与缺法社会保障、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社会问题。这些都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尤其是,“村改居”后居民的社会保险问题,“村改居”后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险转接、实施标准、覆盖范围以及资金筹集和使用等,是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社区的长远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稳定提高。因此,研究“村改居”社区居民社会保险问题是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稳定大局、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村改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经济普遍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带动下,实现以“城乡统筹、生产集约、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兴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共同协调发展、互促共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2].研究“村改居”社会保险问题的实施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搞好“城中村”、小城镇的综合改造,服务于居民的再就业和社区服务保障工作,是根据 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8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3 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失业保险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行为“村改居”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村改居”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难的基础性工作,既涉及到“村改居”劳动力就业问题,又涉及到弱势群体的保护、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社区综合治安稳定管理、社区保障基金筹集和使用等等。因此,做好“村改居”社会保险工作,不仅关乎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格局的再发展问题,还关系到社会公正和政治体制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村改居”社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再就业,有利于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有利于社区改造后村集体资金的使用的合力再分配,这些社会功能的发挥将会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此推动下,可以更好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调整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格局。因此,“村改居”社会保险问题的研究,对于完善“村改居”新兴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村改居”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农村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城镇化的重要制度。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自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开始实施,农民对于土地的概念逐渐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走向城市开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热词。在许多地方早就已经开始了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当然,城镇化以后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也就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虽然在一些地方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是随着不断总结经验和进行分析研究,这项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对于“村改居”后居民的社会保险安置工作进行的研究有很多,例如,辽宁大连的王丽艳、倪文在《浅谈制定农转居人员社会保险政策的原则》一文中,根据本地的“村改居” 实施情况,提出了符合本地实际要求的几点“村改居”社会保险实施策略,如: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参保政策、进行政策宣传和培训、以村为单位集体讨论确定个人补偿方案并筹集资金、办理参保手续和做进一步的续交工作,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3];另有浙江的黄立举在《关于“村改居”人员社会保险安置的思考》中,则对于浙江省“村改居”中实际问题提出了“村改居”中存在的组织领导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引导、基层政府盲目追求政绩化而损害农民利益的隐患、“村改居”运行管理不畅而不利于长期发展、复杂因素影响社区稳定、居民就业安置困难给城市增加负担、社区配套公共设施不全引发居民不满、市政建设混乱影响地方发展等等问题,然后根据所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在社区保障机制、实施程序、资产处理、权益保障以及社区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改进策略[4];对于“村改居”社区保障的重要意义,山东济南的王盛在《浅论增长极和农村城镇化战略及对区域发展政策的建议》中,根据济南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分析了社区改造对城中村居民的重要影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明确了正确处理“村改居”中社会保险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关系,对于处理公平和效率、促进社会消费结构、扩大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等的促进意义,并根据山东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一些建议[5].
而对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和转变机制在国外的研究也有很多,过渡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例如,高隆昌在《Several principles of complexity in social system》中就分析了国外社区改革的很多成功经验,如:通过农场主的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和社区居民的流动,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自主的市场作用推动下的社区居民流动,使农民主动放弃土地而选择去社区工作,这种社区流动的经济具有更合理的可持续性[6];美国的 Sandwich Karen 在《ANew Governance Framework》中,还根据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基础上进行的农民资助转化市民的引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美国以保障体系为前提,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的方式鼓励农民自主转化市民的流动方式[7].
从上述分析研究来看,国内社区改造的社会保险工作实施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外(工业化较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的社区改造是基于市场经济引导的自主市场化行为,国内是政策引导的政府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在国外是先于农民流动之前就存在的,而国内是在社区改造之后进行的转换工作;国外是以社区经济先行来引导农民转化,国内则是根据居民情况进行引导安置;国外居民的户籍限制以及农民与市民的社会保险差距没有很大。这些不同之处,显着地凸显了我国“村改居”社区居民社会保险工作的难度增加和复杂性的提高。所以,我国的“村改居”社会保险工作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村改居工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村改居的基础工作,是一项关系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不同情况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对于我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论文研究过程中这也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村改居”工程的内容和实施的意义,提出“村改居”工程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分析“村改居”工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对于社会保障实施的原则,分析“村改居”中社会保障问题存在的内在因素。
3.提出现有环境下“村改居”社区发展趋势、社会保险制度在“村改居”社区改造中应起的作用,分析“村改居”工程社会保障工作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与弱势群体保护、居民就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结构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从资产处理与转移方式的合理界定、制定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与标准、建立社区公共设施、优化与发展社区内部资源、建立就业与养老保障公众服务平台、改革配套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村改居”中社会保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4.提出“村改居”中社会保障工作的将来发展方向。
本文研究内容旨在推动我国“村改居”建设中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其创新和预期成果有以下几点:
(1)立足于我国的“村改居”发展现状,全面分析我国“村改居”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出系统的理论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2)提出通过社会保障策略的实施解决“村改居”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和城镇发展中资源失衡问题。
(3)科学合理的规划社区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进程。
(4)提出“村改居”建设中经济发展缺位和户籍改革的不足等相关的解决建议。
(5)提出“村改居”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社会结构的优化策略。
(6)提出“村改居”建设中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的建议。
论文创新点:
1.结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村改居”工作对于现代化新型城镇发展需求,在城镇化后的居民社会福利保障和民生发展的思路。
2. 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分析提出“村改居”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深层缺陷,例如户籍制度和社会结构调整的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3.根据“村改居”实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政府职能转变和村集体利益公平、合理分配的渠道,从而建立“村改居”居民社会保险体制的资金来源保障。
(四) 课题研究存在难题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论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 主观方面。由于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可能难以清晰阐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以至于影响论文质量。
2. 客观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将会面临资料有限、数据索引困难、缺少第一手实践资料等难题。
3. 解决方法。对于客观方面的困难,将尽可能从图书馆、网络、书店和相关政府部门等资料来源地收集有效资料,尽量解决目前存在的客观困难;对于主观方面的困难,努力用尽可能多的时间集中阅读论文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书籍、刊物和文章,力求最大限度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论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主要有: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的论着、研究报告、期刊论文、以及电子文章等文献资料,加以广泛搜集、整理、研读、和分析,从中挖掘出有利于课题的内容,以坚实本论文之研究。
2. 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熟悉国内外“村改居”建设相关理论的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吸收掌握国外处理同类问题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的具体发展情况,针对性分析研究。
3. 专家论证法: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论文选取了一下专家学者或领导人报告,为我国“村改居”建设佐证发展方向,并根据专家意见分解社会保障的措施。
4. 案例分析法:为更好的论证本文所提出的论点,本文将根据各地出现的一些矛盾案例分析我国“村改居”建设的矛盾所在,并进行分析研究为后文对策的提出提供一些实证案例支持和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