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失独老人、社会福利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2-28 共83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30 多年来的成果是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环境压力得到缓解,使得中国 13 亿人口数量大关推迟了 4 年,使世界70 亿人口数量大关推迟了 5 年,在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新的群体--"失独老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失独老人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产物,是指由于"灾难"、"疾病"、"意外"等原因,失去家中唯一的孩子,且孩子未留下任何后代,父母双方年龄在 50 周岁以上,父母一方或双方无生育能力且不愿收养子女的老人。我国这样的失独老人数量已达数百万。

  根据 2010 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不同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数据估算,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为 0.4%,并有上涨趋势,由此推算出,我国每年在 15-30 岁的独生子女死亡人口数至少会达到 7.6 万人,同时每年增加的失独老人约 15 万人,数字之庞大,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辽宁省沈阳市统计网数据统计,截止 2015 年底沈阳市常住人口数量为828.7 万人,其中由于大部分的家庭响应国家政策,成为独生子女家庭,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发生失独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截止 2015 年年末,辽宁省和沈阳市共有失独老人数量位居全国和全省第一。当家庭中养儿防老的梦想破灭,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国家和社会养老,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需要照顾的老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对于失独老人这一群体,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和制度标准。如何能制定出一个完善的福利政策,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有义务和责任去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制度,使之走向成熟,确保失独老人安享晚年。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失独老人福利政策研究,对失独老人进行深入了解,分析现存福

  利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最后制定问题的研究对策。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如果要分析失独老人政策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要从社会福利入手,从失独老人福利保障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如今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具有前瞻性,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范围。

  2、实践意义。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失独老人产生的风险就会加大,社会压力也会随之日益沉重。独生子女死亡导致失独老人这个群体变得非常庞大,并且随着老龄问题的加剧,失独老人在丧子之后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浪潮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选题是希望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失独老人在生活中所享用到的政策,找出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最后对失独老人现有的福利政策的进行研究和完善,为失独老人福利保障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人口政策的制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当人口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环境承载力过大,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时国家才会出台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例如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都较为完善,新生儿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并不需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在失独老人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因此,本文选取空巢家庭的问题进行相关性研究,对本文失独老人研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 国外对空巢家庭的研究。

  由于国外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便不会产生失独老人,但失独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空巢老人,所以,空巢老人的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多,例如:美国、西欧、日本。在这些国家中,经济发展迅猛,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速度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口政策都以鼓励生育为主,所以空巢家庭在国外十分集中。罗纳德(1998)1998 年,美国人中有 30%左右的人独自生活,50%左右的人和另一半共同生活,彼此相互照应,只有 20%左右的人跟子女生活在一起。列夫(1999)对于空巢家庭的研究主要关注在与空巢老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实施研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情况及养老照料等方面,近年来,空巢老人受到全世界国外学者的研究,并发表很多与之相关的论文,这对本文的研究有极大益处。

  2.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的意义方面。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福利政策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科林吉列恩(2002)在《Social SecurityPensions Development andReform》中通过对不同国家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的研究认为,到 20 世纪末,社会上老年人的贫困率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贫困率基本相等,老年人给予社会福利政策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老年人消除贫困。因此,社会福利政策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迈克尔谢若登(2012) 主要是从贫穷与社会等级的划分角度了阐述了制定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的必要性和持续性。认为福利包括政府福利、财政福利和员工福利,上层阶级主要依靠财政福利,中层阶级依赖员工福利,而下层阶级只能依靠政府福利,而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自身功能退化,可能会论为下层阶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老年人福利政策。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失独老人困境的研究。

  国内不少学者对失独老人的研究都集中在困境方面,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观点。柳志艳(2012)从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交四个方面研究失独老人困境。她认为独生子女死亡后,父母身心俱疲,长时间会产生心理问题,引起精神抑郁,影响正常社交。

  穆光宗(2009)将失独老人面临的危机分为投资危机、效用危机、情感危机和家庭危机。投资危机是指当独生子女死亡后,父母在子女身上所投资金钱,心血都付诸东流,家庭经济压力严重;效用危机是指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养老解体,社会养老不完善,老无所依。情感危机是指失独老人失去子女后无法接受,精神崩溃。家庭危机是指由于联系家庭的唯一纽带破裂后夫妻关系恶化导致离婚的危机。徐继敏(2007)从生活细节出发认为失独老人失去孩子后会造成财产处置,经济负担,社会融入差,精神抑郁、自杀,很难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失去生活的勇气等问题。

  2.关于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对策研究。

  郭正模(2012)认为,失独老人最终面临的本质问题就是养老,想要彻底解决养老问题就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补贴,制定优惠的补助政策,吸引社会的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以防止资金外流,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梅志罡(2012)指出,第一创新社会管理制度,让失独老人走进制度体系,第二,创新社会的养老制度,让失独老人在养老制度上"回家",养老问题无后顾之忧,最后创新社会服务制度,从社会角度加强对失独老人的照护,精神慰问。同时文章还具体介绍了失独老人的照护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分散养老,社区集中养老,公立和民营养老院养老及家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由于家庭养老随着失独子女死亡逐渐瓦解,如今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就是社会化养老,公益化养老。姚远(2000)的观点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本质上的区别。家庭养老是家庭成员内部的责任,而社会养老是全社会共同责任,这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表现,体现社会公平化。因此,社会化养老就是把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在一起,大大离散了家庭养老的风险指数。褚福灵(2009)教授提出,对于处在中等收入的人群来说,可以通过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提供养老津贴,对于低收入失独老人和"三无"老人,采用社会救助的方式建议将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每月按时发放补贴。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框架。

  3.关于失独老人社会支持方面研究。

  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采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手段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个体在社会上获得各种系统的支持,为失独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总和的帮助。马芒(2011)最先提出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并应用在失独老人研究中。他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四种支持分别是:社区应急支持、初级群体支持、互助支持以及志愿者支持,社区应急支持主要是用社区的力量来帮助那些遭遇突发事故的失独老人;初级群体支持主要是通过与家庭中亲戚、亲友的沟通与失独老人成为亲密的社会群体,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互助支持网络和志愿者网络马芒认为,失独老人往往通过与自己生活遭遇相似的群体之间抱团取暖的内部方式和志愿者对老人的照顾外部方式分别对失独老人进行救助。

  宴华(2012)认为,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社会支持分为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来自亲友等家庭成员的近端支持和社会大坏境的远端支持都会与失独老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4.关于政策制定遵循的原则。

  王秀银和李兰永(2004)认为在制定对失独老人经济补偿和人文关怀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1)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一致原则。即依据区域间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标准的经济补助政策,满足失独老人基本生活水平。(2)经济补助与情感支持相统一原则,物质补助与情感供给并重。(3)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即对那些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但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负责的原则。

  (4)政府扶助与家庭管理相结合原则,即把政府的"输血"功能与家庭本身的"造血"功能相融合。

  5.关于失独老人政策制定的原则及建议。

  肖青(2009)她认为政府政府应多制定出台些温暖的政策,提出措施如下:

  国家成立专项扶助基金保证失独者的补偿基金来源稳定;成立专项失独者养老院,让有相同境遇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关怀彼此;社区建立一对一的扶助体系,号召更多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在生活照护和情感上理解老人。胡叠泉、邢启顺(2013)等人从制度立场出发,提出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医疗保险、社会帮扶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上让失独老人"回家"解决的生活困境。

  陈雯(2012)提出政府应该根据每类失独个体的情况,因类而异制定政策。失独者本身也应构建自身帮扶体系,进行自我管理。

  桂世勋(2004)认为一方面可以调动还有生育能力夫妻的积极性,医院应竭力救治,组建新的家庭。还可以鼓励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夫妻,完善收养政策,进行二次收养,.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拓宽基金的筹资渠道,例如发行彩票、慈善募捐等形式。

  由于国外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而失独老人是计划生育的产物,所以,相对于国内,国外没有产生失独老人的问题,学者主要从空巢老人家庭的福利政策和国外社会福利的意义两个方面加以研究。这对论文的研究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见。

  与国外不同的是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失独老人越来越多的问题,近几年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现如今大部分的文献多集中于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和养老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对于失独老人政策的现状,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只有少量文献进行研究。对失独老人政策性研究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国家与政府从对失独者的物质补偿角度出发的,缺乏对失独老人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方面的政策,而且多地方性失独老人的政策分析也极为缺少,文章在现有政策研究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地区,分析现有政策出现利弊,完善现有政策,丰富了政策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等期刊网站上搜集与失独老人相关的理论基础,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福利多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及失独老人的政策和相关建议用以支撑文章内容。

  第二、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走访沈阳市失独老人家庭中去,来探访老人的生活环境,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具体包括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方面和情感慰藉三个方面,同时也访谈到失独老人对国家为失独老人制定福利政策的看法意见,比如政策制定缺乏灵活性,生活保障政策偏低,医疗养老服务不完善,缺少情感关怀等问题。最后,从加大经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医疗养老制度,增强社会精神关怀方面完善福利政策。

  (二)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福利多元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介绍沈阳市现有社会福利政策。首先从经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保障、医疗保障及社会关怀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并解读政策。其次通过半结构式法访谈了解沈阳市失独老人对福利政策实施中的评价。通过不同的类型来分析失独老人需要的社会福利政策,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对现有政策的解读后发现沈阳市失独老人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为政策的完善打下基础。

  第四、完善失独老人社会福利政策的建议。在对失独老人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最后提出加大经济生活保障力度,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减缓医疗保险金额及健全社会情感关怀政策。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社会福利这个全新的角度分析失独老人的社会福利需求。更能充分地利用政府,社会的力量帮助老人解决困境,给予老人全面的帮助。因此本文的选题视角新颖,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

  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失独老人这个话题是新兴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在学术领域内,文献还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在生活中,人们对失独老人群体的认识和关注还不够全面、深入,关于沈阳市地区失独老人的研究就更为空白。通过本文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失独老人的现状,深入地探究当今出现的福利政策对失独老人的利与弊,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但是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或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在对沈阳市的实证研究方面,首先由于失独老人本身不配合导致访谈的样本数量过少,从而对于失独老人困境及老人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全面详细的调研,精确度不够。这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其次,目前更多的文献研究多集中在城镇失独老人的政策问题,缺乏对农村的政策的探究,这些缺憾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加以弥补。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失独老人。

  关于失独老人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本文中研究的失独老人是由于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只允许一个家庭生育一个孩子,而当这唯一的孩子意外死亡,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所组成的家庭,失独老人是指:

  父母双方年龄均在 50 周岁以上(对失独老人社会福利政策规定父母双方年龄满49 周岁),由于意外,疾病,灾害子女死亡,且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失去了生育能力并无任何收养子女,且子女未留下任何后代的老人。

  (二)社会福利。

  "福利"是一个复杂且多重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当中,"社会福利"既包括社会给民众所提供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也包括社会的福利状态。社会福利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而提供的一系列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它成为国民生活有力的保障。"狭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弱势群体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生活保障,福利性支出和服务。本文将失独老人的社会福利政策界定为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各种政策制度安排。

  二、相关基础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我们所熟知的一项基本理论,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位于人类所需需求的最底层次,人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属于生理需求,人类也只有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才能维持正常生活,保障基本生存权。安全需求即人类整个有机体就是在不断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类的器官,情感都是追求安全的工具,只有当人的生命获得安全时,人类才能得到满足,当然,一旦获得了安全,也就不再属于激励因素。爱和归属感,是马斯洛需求的第三层次,每个人生下来都需要被认可和关心,当一个人爱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容易获得满足。归属感是我们进入家庭,社会都会感受到的一种情感,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需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人的自尊,人内心对自己的认可和信心,外部尊重是外界对于自身的认可,我们需要这种肯定,它能满足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觉快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类实现自己理想,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

  失独老人的需求也可以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分为五个层次,失独老人需求主要包括经济支撑、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贯穿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体系中,衣食住行都需要经济作为保障,社会安全,家庭安全都需要失独老人在生活上被照顾。而爱、归属感、尊重及自我实现都属于精神抚慰方面的需要,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独立存在。人的需求也是根据不同时期所变化的,当失独老人失去子女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需求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一群体,满足他们从低质量到高质量需求的满足。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学说起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社会病原体学说是社会支持学说的前身,最初应用在精神病研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学科的研究者研究开来,并且在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社会支持理论在国内外展开讨论,考伯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成员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感受到外界的支持和理解后,社会成员表现出积极的一面,Caplan 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资源集中的一种表现,他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不仅能认识社会,社会也会了解我们。陈成文教授认为,"人的唯一属性就是社会性,人一定会和社会发生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命题"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在物质或是精神上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无论从古至今,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社会支持理论都是社会为脆弱群体提供无偿的帮助和服务的一种理论。

  根据对理论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社会支持理论,第一,社会会提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服务,例如金钱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不止这些,还会提供精神上的安抚,不仅能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要,还会给他们带来温暖,最终使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互动,支持。第二,不同的主体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可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支持的对象来源是国家、社会、政府;非正式支持的来源为亲人,朋友,社会志愿者等;再次,依据社会支持提供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和精神情感两方面,物质支持包括金钱,物资,生活必须品,精神支持包括关心,理解和爱及尊重。根据社会理论在社会中的应用,当社会成员遭受到生理性或是社会性的打击时,他们往往处在社会的底层,成为弱势人群。由于生活十分窘迫,所以需要社会的扶持。

  社会中的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的应对周遭环境的压力。社会支持理论学说把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分成个人部分和社会部分。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发生紧急情况时自我的应急能力。社会资源是指网络中的人能给社会功能提供的程度。当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或运用资源的能力不足时,社会支持理论会控制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致力于给他们提供帮助,扩大个体社交的网络范围,提高社会支持能力。

  本文以失独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失独老人的年龄在不断增长,身体条件逐年下降,抵抗疾病的风险意识较差,自我生活能力也不断下降,由于这些生理性特点,就导致了失独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弱势的范围内,一方面,由于失独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加之父母年迈,身体状况不好。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还不到位,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三)福利多元理论。

  为了解决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在 20 世纪 80 年代,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被提出,并成为新兴的理论模式。在《沃尔芬德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中,以减轻英国高福利的负担而被提出的福利多元概念被认为是第一次的提出。斯罗福利的各种多元主义的内涵应用在《不通角色和不同的目标中国家对福利组合贡献的福利》中。明确了这样的概念,在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是相对的,市场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共处,福利国家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好多优秀的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并且很深入的探讨了其中的道理,如一休瓦拉阐述了三个角度的思考,她强烈的认为政经文中三驾马车中,福利是三个角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关系,还更加深入的探讨了个人,国家,社会三者的矛盾和相应的解决方法。米兰也在三个角度的问题上开展了很多大量细致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福利供给方,在与国家相比,福利多元主义的本质就在于福利来源的多元化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由政府提供福利的模式,通过倡导社会多部门使之参与到福利供给体系中,彼此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从而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