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在老年人口在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或者是少年儿童在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的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对经济与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局面,延迟退休就被广泛应用。2012 年,在 27 个欧盟成员国中,先后开始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国家已经占到了二十多个。对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今世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颁布和实施。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式,我国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程度渐趋加深、养老金支付压力逐渐增大以及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等具体国情,也早已开始酝酿实施延迟退休的政策。
我国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从老龄化程度上看,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1990 年的 5.57%到 2013 年的 9.7%,老龄化程度是不断加深的。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2 年首次出现了绝对量的下降。
国家人社部于 2012 年发出了关于酝酿延迟退休年龄的信息,社会各界反响激烈,围绕延迟退休与社会公平问题的争论由此展开。2013 年 11 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将延迟退休问题确定了下来,提出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在 2014 年的两会期间,国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人社部会在 2020 年前推出延迟退休方案,这项政策的核心,是小步分解、渐进性地推进。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在退休政策方面做出了战略性安排,即"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根据目前讨论的渐进式方案,最早将于 2022 年开始实施。相比于其他改革方案,如国有资产转移、提高投资收益率等,这一措施从时间和幅度来讲,都是非常保守的。
2016 年 2 月,人社部针对延迟退休的问题,进一步作出了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 2017 年正式出台,之后会经过五年左右的过渡期,2022 年开始正式实施。根据新华社整理的中央部委民生工作清单,"延迟退休方案"已被列入我国 2016 年的工作重点。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比重上,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然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岗位总量供给压力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仍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加大,使得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成为必然之策。然而,这一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诸如是否会降低青年人就业率等问题则是推行该项政策的最大顾虑。延迟退休政策及这一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成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的热门话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不仅涉及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劳动力人口结构、就业情况等诸多方面,而且需要时间来令政策被公众了解和接受。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而如何制定科学的延迟退休政策,现已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根据劳动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行为假设,劳动者为了达到在现有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目标,会根据外部经济参数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劳动供给量的大小。在所有的外部经济参数中,劳动者可获得的养老金数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提升,人口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有所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养老金支付压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由养老金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变化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其研究结论对正确处理延迟退休政策与我国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进而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延退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2)现实意义。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发展的潮流趋势,对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即本课题有其自身的现实意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日益严峻的养老金给付压力,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并且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作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战略性、前瞻性部署。
但是,作为人口大国,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岗位总量供给压力长期存在。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及养老金给付压力不断增加,使得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成为必然,而这一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尤其是青年人就业方面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则成为推行该项政策的最大顾虑。研究延迟退休对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影响,以此来认清形势、提出合理建议,不仅可以促使养老保险政策的改革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更能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综述。
在何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如何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以及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的预期效果这些角度,国内学者尚未形成大量明确的系统的研究。国外学者对退休年龄的研究比我国早,而且在很多方面显得更深入一些。国外学者多运用对比分析、微观数据分析以及构建模型等方法来分析延迟退休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延迟退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部分。国内学者对于是否延迟退休年龄大致分成支持和反对两个派别,同样也是基于对延迟退休政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的。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各自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关于退休年龄这一领域,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于国家、企业及个人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采取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做法,但也有的学者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消极影响做了分析和研究,对延迟退休持反对观点。
首先,一部分国外学者对延迟退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了肯定。VincenzoGalasso(2008)[2]采用对人口、经济和政治的稳态模拟方法,分析了延迟退休年龄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的政治可行性,表明届时除了意大利以外的大多数国家,都将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将会使社会保障贡献率有所上升。
Chen(1994)[3]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相当退休年龄"的概念,"相当退休年龄"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最佳退休年龄。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人口健康成本增加,因此只有在原有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将退休年龄逐步推迟到"相当退休年龄"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Colin Gillion(2002)[4]认为,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有所不同,但其实运作机理是一致的,退休人员余命的延长会增加养老金支付成本、对养老金支付造成压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对养老金收支上逆差的办法:参保人员在工作阶段增加养老金缴费、退休后接受较低水平的养老金以及适当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Cremer(2002)[5]指出,推迟退休年龄和增加工资税的方法都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养老金收益,通过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的方式,可以有效应对人口寿命延长和人口生育率下降的社会状况。
而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Van Dalen,Hendrik,Henkens(2010)[6]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欧洲国家雇主意愿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大多数雇主都不支持推迟退休年龄,成为这一政策实施的阻力之一。雇主们普遍认为,老年劳动力不仅不能激励组织发展、会加重组织的负担,而且老年劳动力的用工还存在极大的风险;Christian Weller(2005)[7]指出,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人们对养老保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靠领取社会保障为生的低收入群体大量存在,一旦实行了延迟退休,他们晚年生活将陷入困窘境地;Casamatta,Caroline(2012)[8]则从失业的角度,研究其对退休年龄政策制定的影响,他们将失业率、人均寿命与最佳退休年龄进行比较,据此分析失业率与退休年龄的关系,从而得出延迟退休政策会提高失业率这一结论。Pierre Jean Messe ,FrancoisCharles Wolff,Pascal Belan(2010)[9]选择使用了迭代模型,证明了推迟退休年龄对年轻人的就业率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可能会增加老年人对孙子孙女的照顾,从而增加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投入时间;(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中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一方,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的起始劳动年龄相对提高。
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角度来说,林义(1994)[10]研究了人均预期寿命与退休年龄制定之间的关系,认为两种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影响后者的最基本因素,因此人均预期寿命的改变带来退休年龄的改变是具有合理性的;杨海燕(2009)[11]认为,20 世纪 50 年代刚刚制定退休政策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 40多岁,而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至 70 多岁,之前一直实施的退休政策已经与我国变化了的人均寿命不相适应,不应再继续沿用;蔡鑫(2012)[12]对老年人口比重做了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将会持续增长,到 2040 年将会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势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延迟退休年龄具有了紧迫性以及合理性。
从我国人口起始劳动年龄相对提高的角度来说,郑功成(2007)[13]认为,教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高学历人才增加,人们的起始劳动年龄也随之不断提高。邵国栋和翟晓静(2007)[14]认为,目前我国人口的初始劳动年龄有所提高,也就意味着人们工作时间的减少以及老年人退休后余命的延长,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很多的老年人陷入贫困;张明丽和李芳(2011)[15]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起始劳动年龄正在不断上升,那么在不改变退休年龄的情况下,初始劳动年龄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工作年限的相对缩短,容易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也有一部分国内学者对延迟退休年龄持反对观点,这主要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关系。
李付俊、孟续铎、张超(2014)[16]将研究视点放在提高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支付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两方面,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的方法,对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变化的影响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挤出效应做了预测和估算,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延迟退休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中,的确会有挤出效应存在;李红岚(2000)[17]测算了我国失业率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延迟退休年龄的进程过快会使失业率上升,对就业和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延迟退休年龄需要小步、渐进地进行;陈海燕(2010)[18]提出,衡量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的影响需要作全面分析和评价,虽然延迟退休有积极意义,但如果改革时机选择的不合理,可能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陈李翔(2010)[19]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的积极意义在于可减缓人口红利消失的步伐、增加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供给,但这一政策具有消极意义,即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青年的失业率,从而不利于青年人就业。
1.2.2 关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综述。
关于退休制度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往往将劳动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分别验证养老金对劳动力在工作或者闲暇选择上的影响,他们大多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加上实地调研,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Boskin(1977)[20]通过研究发现,退休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养老金,对职工退休有重要影响。其中,养老金和工资越高,职工退休的可能性越大,两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Kotlikoff 和 Wise(1987)[21]之后的研究发现,职业养老金与职工退休行为存在相关关系,在私人企业中能领到职业养老金的职工大概会提早退休 15 个月,而能领到政府提供的职业养老金的职工大概会提早退休 22 个月;Rust 和 Phelan(1997)[22]研究发现,养老金对劳动力供给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正是养老金的存在导致美国工人在 62 岁、65 岁两个时段出现退休峰值;Quinn (1997)[23]利用收入-闲暇选择模型(Income-Leisure Choice )选取男性工作者这一群体,通过研究他们在收入水平与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选择上的关系,发现那些能获得公共养老金和其他私人养老保险金的劳动者,与无法获得这些养老金的劳动者在工作时间的选择上存在明显不同,即养老保险的存在减少了劳动者在工作上的时间供给,而增加了用在闲暇上的时间供给;Gruber、Milligan 和 Wise(2009)[24]选取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三类群体作样本构建出一个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并没有足够数据结果能够支持提高退休年龄会挤出青年人的就业这一论点,相反,数据显示出老年人就业率的提高会带来青年人就业率的提高。Munnell 和 Wu(2012)[25]以不同年龄群体的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参与度、工资率、工作时间等变量为基础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延迟退休会拉动青年人的就业,不会对青年人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于退休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研究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另一种是将视角集中于老年劳动者群体的退休及老年劳动者再就业两个方面。
在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研究方面,蔡昉(2007)[26]在《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一文中,全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现状,并计算出了中国城镇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较为精准地反映出 1995-2005 年这一时间段我国城镇劳动力就业情况。郭琳、车士义(2011)[27]计算了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数与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数的百分比数值,衡量了 1990-2009 年间中国城乡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判断出中国劳动力参与率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柳清瑞、金刚(2011)[28]计算了全国劳动力的总量、城镇劳动力的总量,以及两者的比例变化情况,认为未来中国的劳动力总量虽然仍有上涨空间,但其上涨程度会逐渐缩小,大约在 2040 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增速会下降。张晓玲(2012)[29]
通过对中国城镇劳动力的研究发现,城镇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从 2004 年的 45.1%,下降到 2009 年的39.4%,总体而言下降幅度较大。
在老年劳动者退休和再就业的研究方面,汪泽英(2004)[30]运用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企业工人对退休时间的选择倾向,认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劳动者提前退休,会造成劳动者提前退休;李红岚、武玉宁(2000)[31]
研究了我国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提前退休问题,认为我国于 1997 年实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是诱发大量劳动者提前退休的重要原因,并且提出应按比例对主动减少劳动力供给的老年劳动者减发养老金这一设想;张翼(1999)[32]调查了山东省泰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两地的资料,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老年人受教育年限和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认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张翼、李江英(2000)[33]认为我国老年退休人员再就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时间所建立起的人脉、资源关系网,且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意愿其实很强。
1.2.3 总体评价。
通过回顾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和退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它们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可以在理论层面、角度选取、计量方法选择等多个方面为本文提供借鉴。关于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大体上中外学者们持赞成态度的居多,虽然也有部分人持反对态度。关于退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国外学者多采取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衡量了养老金与工资的关系、收入与闲暇的关系、退休政策与就业的关系等。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研究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另一种是将视角集中于老年劳动者群体的退休及老年劳动者再就业两个方面。总的来说,延迟退休这一改革势必会对劳动力供给情况带来较大的影响。当然,上述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各异,不同学者之间观点尚存在着一定分歧,本文在下面的研究中会进行一定的比较说明,在此基础上加上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希望就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化和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本课题中有关延迟退休政策改革、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供给现状、国外延迟退休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总结,从中得出对本课题的理论性认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计量分析法。
针对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正负两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是关注度较高的负面影响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模型的建立与计量。运用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 SPSS11.5 软件预测实施政策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计量分析结果形成了对理论分析的有力支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对比研究法。
通过搜集国外文献,列举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关于延迟退休的做法,与这项政策在我国实施的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另外,还对国外值得借鉴的延迟退休尝试和经验进行分析,期望可以对我国退休年龄改革的研究作深入了解和钻研,从而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原则与措施,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本文由七章构成。
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然后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文献研究综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在这一部分里,本文对退休与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劳动力供给等进行了相应的概念界定,阐述了与本文有关的几个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延迟退休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理论机理,从而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我国延迟退休政策与劳动供给的相关现状分析。在这一部分中,详细分析了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退休政策存在的问题、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与发展以及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给现状,均对我国相关具体情况做了描述和分析。进而为延迟退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影响的分析测度做了铺垫。
第四章为延迟退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这一章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延迟退休对劳动力供给的正面影响,这一部分从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角度和延长人力资本回收期角度来证明延迟退休政策是可以带来正面影响的;然后,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负面影响。这一负面影响通过延迟退休对新增就业人口的挤出效应来体现,运用了计量分析方法。将就业人口按照年龄分为不同年龄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劳动力的就业人口测算、建立就业关系模型。通过 SPSS11.5 软件作趋势图,预测出青年组就业人数与老年组就业人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证明了延迟退休政策对青年人就业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第五章为延迟退休的国际经验借鉴。这一部分首先是对国外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实施背景做了归纳,重点研究了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几个典型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内容,简要对比了部分 OECD 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内容,然后提出了延迟退休的国际经验对于我国的启发和可借鉴之处。
第六章为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五章内容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及发现的问题,进而在这一部分提出应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对策建议中,又包括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推进措施两个部分。
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创新。第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多学科整合的理论分析方法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两方面影响进行研究;第二,从问题选取的角度上来说,本文在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诸多影响中,选取其对劳动力供给这一方面的影响,从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本论文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有限,因此本文对于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正面影响多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另一方面,虽然本文提出了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和配套措施,但是,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未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长期以来,非公有企业拒缴、欠缴劳动者社会保险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非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困扰着政府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居民自愿参加,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实行门诊统筹与住院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5章国内外经验借鉴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体系,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国内也开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下面进行简单介绍。5.1国外经验借鉴。5.1.1日本:全民护理理念。截止2013年...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一、引言国际上行业收入差距是一个持续讨论了60多年的话题,在对行业间存在工资差异达成共识后,后来的研究者主要讨论行业工资差距的来源,包括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个人异质性(SumnerSlichter1950),行业生产率、产出增加、资本密集度(Gitt...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总体的老龄化趋势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问题也渐渐的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价值观...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
摘要在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龄老人所占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人口高龄化问题不仅牵扯出社会问题,也牵扯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高...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跃升为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但是,近些年来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水平和快速人口老龄化问题羁绊着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负担持...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国家养老保险模式,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县级以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都被纳入国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把建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