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我国延迟退休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现状分析
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已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建国初期指定的法定退休年龄的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衡量延迟退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需要以了解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问题、延迟退休的提出与发展、劳动力供给现状为基础。
3.1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家政务院于 1951 年颁布实施了《劳动保险条例》,并在这则条例中规定:我国男性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 60 周岁,女性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 50 周岁。1955年,国务院对上述条例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将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规定为 55 周岁[39].
我国国务院 1978 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对于退休年龄做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规定,目的在于适应改革开放环境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要求。办法中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群体的退休年龄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应该退休,其中除了一些特殊群体外,女干部年满 55 周岁、女工人年满 50 周岁、男年满 60 周岁,连续工龄满 10 年的都可以退休[40].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在颁布实施这些规定之后,虽然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多次调整了退休制度,但并没有对整体退休年龄进行过大规模调整。
在提前退休方面,针对破产的国有企业员工,从事的是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的人群,可以提前五年退休。此外,对于已经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国家允许其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同时设立了退休年龄下限,即男性需要达到 59 周岁,女性需要达到 45 周岁[39].当然,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遏制违规提前退休的行为,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了提前退休的行为,不仅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责令违规提前退休的员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直至工作到满足法定退休年龄才能正式办理退休[39].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政策"并轨"改革方面,自 2014 年 10月起,我国开始实施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是对酝酿已久的养老金并轨制度的关键步伐。这一改革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缩小,目的在于体现社会公平,节约养老金开支[41].这一重大变革,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也是养老保险领域改革发展的良好示范。
3.2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存在的问题。
3.2.1 现行退休政策的退休年龄过低。
我国目前实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依然还是建国初期所做的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 周岁,女工人退休年龄为 50 周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 55 岁。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人均预期寿命比现在要低得多,制定这个退休年龄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合情合理的。
而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之前的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较大的局面逐渐得到了改变,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步上升。加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日臻先进,人口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从建国初期发展到现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年轻人的养老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变化都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另外,当前劳动者的所从事的工作已由先前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渐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变,有科学研究表明,体力劳动的最佳劳动时间在 30 至 40 岁,脑力劳动的最佳劳动时间比体力劳动的最佳劳动时间晚一些,大概在50至60岁。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大批的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女性脑力劳动者处于最佳劳动时间时就面临离开工作岗位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4 年间,我国总人口数与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均呈现连年递增趋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样呈现连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虽然我国的总人口从 2000 年到 2014 年始终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人口有限的增长速度并不会减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以预测,2015 年及今后的几年,这种趋势将不会出现较大改变,人口老龄化仍将成为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过低,与我国当前的国情不再相符合。
3.2.2 提前退休的违规现象严重。
违规提前退休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退出工作岗位的不正常现象。我国自 1999 年起,就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劳动者违规提前退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部分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私自为年纪稍大但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部分劳动者也利用违规提前退休的方式过早地领取到了养老金,享受退休后的闲暇时光或是寻求再就业。以上的现象都导致我国目前有大量的违规提前退休人员存在,并且带来的危害较为严重,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违规提前退休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大批身体健康、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因为提前退休而过早离开工作岗位,不仅从来源上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额,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额,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不必要的损失,使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原本已增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更加严重。
另外,违规提前退休扰乱了正常的劳动力市场秩序。一部分身体健康、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在尚未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时候就通过不法渠道办理了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是它们中的一部分人并没有因此而享受退休后的闲暇时光,而是通过再就业重新找到了工作。这些违规提前退休人员与年轻人相比,在工作经验和技术上更具有优势,而且当他们再次进入企业时,企业无需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企业缴费部分,减少了用人成本,因此企业也就更喜欢雇佣这些违规提前退休的健康劳动者。由此可见,大量违规提前退休人员给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挤占了原本应该由年轻人进入的岗位,扰乱了正常劳动力市场的秩序,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违规提前退休现象之所以广泛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对提前退休的监管不到位,对违规提前退休的惩罚措施制定得不够严厉,并且也反映出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容易诱发不良退休行为。
3.2.3 不同性别和群体间退休年龄差异过大。
首先是退休年龄体现在我国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中,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要比男性低 5 岁,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比男性低 10 岁。这一标准中男女退休年龄差异较明显,制度在建国初期制定时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但是从现在的社会来看,女性受教育程度比建国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新时代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偏低导致她们的工作时间和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都比男性要短,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也比男性要低,所以说建国初期使用至今的这个标准多少含有一种对女性工作地位的歧视,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已经无法充分体现对女性的保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0 年,男女的平均预期寿命都比二十世纪时所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 69.63 岁和 73.33 岁。到了 2010 年,男女的平均寿命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 72.38 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 77.37 岁.我们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要比女性低,但男性的退休年龄要比女性晚,总的来说,男性能够在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就自然比女性能领到的多一些,造成了不同性别的劳动者在享受退休待遇上的不平等。
其次,我国退休年龄制度中对女干部与女工人两个群体分别使用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公平。在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下,判断一个女性职工到底是干部编制还是非干部编制是很难的,也没有明确的官方标准来界定。当前我国对于女性职工是不是干部身份,大体上是通过看其职位是不是处于管理层来界定的。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我国存在具有多重劳动关系的女性,她们身兼管理身份又有普通工人身份,也存在一些小企业的女性干部,由于企业规模过小,她们的管理级别划分并不明确,还存在一些不是干部身份但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女性。对于这些女性群体来说,仅仅依靠是不是管理层来断定她们是不是干部编制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很难保证所有的女干部和女工人都能按照合适的退休标准来办理退休。这种不公平的存在,进一步暴露出我国当前退休制度的漏洞。
3.2.4 现行退休年龄带来劳动时间上的不公平。
我国于 1977 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从此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退休制度中,除了从事高温、高空、井下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和其他小部分能够提前或者延迟退休的劳动者外,其他的大部分普通劳动者都要采用统一的退休年龄,达到了退休年龄才可以办理退休。一般情况下,高学历劳动者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因而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较晚,他们一生中的工作时间也相对较短。相反,未接受长时间教育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较早,从而在一生中工作时间也较长。高学历人才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已经在教育培训上做了很大的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所付出的,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支持和投入的。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为了彰显公平正义,他们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年限也应该比低学历人才更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应该比低学历人才更大。但是,高学历人才受教育时间较长但工作年限却较短,原本应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他们,在当前的退休制度下却过早地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样的标准使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劳动时间缺乏公平性。
3.3 我国延迟退休的提出与发展。
我国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根据历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 2013 年达到了 9.7%,比 1990 年上升了四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呈逐渐加重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2年却首次出现绝对量的下降。
我国人社部于 2012 年发出了关于酝酿延迟退休年龄的信息,社会各界针对这个问题反响激烈,围绕延迟退休与社会公平问题的争论由此展开。次年 11 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国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成为我国下一步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
2014 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人社部肯定会在 2020年前推出延退方案,他同时表示,这项政策是比较复杂的社会政策,社会各界包括不同群体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所以人社部在制定过程中会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小步分解、渐进推进。
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作出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战略性部署。相对于先前的"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这次社会舆论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民间舆论与媒体观点从之前的极力反对到现在更多的理性思考,主要得益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的社会大讨论后,人们越来越认可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工作年限和退休年龄也应该相应做适当的延长。
2016 年 2 月,人社部针对延迟退休的问题,进一步作出了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 2017 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有五年左右的过渡期,这意味着出台五年后才正式实施。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亟待改变,因此我们要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改革将会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加上各类群体本身差异比较大,在制定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不同的群体,以人为本,稳妥进行。
3.4 我国当前劳动力供给现状。
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是由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来决定的,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和在此之前的生育率水平变动趋势有直接的关系。本文选取1995年至2014年间我国的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就业人口的相关数据,可以比较清晰直观地反映各项人口数的发展趋势。我国人口统计口径多以 15 岁和 64 岁来划分不同阶段的人口结构,考虑数据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选取 15-64 岁人口表示劳动年龄人口。
反映的内容以及相关具体数据和具体国情,分析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基本随总人口增加而增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总人口数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随着目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人口依然会持续增长。随着总人口数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随之增加。自 2011 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了十亿人,这个劳动力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总人口是一直持续增加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本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 2014 年首次出现减少。
总体来说,我国劳动力存量充足,总量上存在一定的过剩。据统计,2006 至 2015 年十年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 413 万人增加至 749 万人,增加速度较快,每年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42].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客观事实是造成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首要原因,也因此决定了我国必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的现象。
第二,劳动力供给总量及就业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趋缓。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经济发展又能够带动就业人口数缓慢上升,但是我们可以我国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趋缓。
这其中,上个世纪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劳动力供给总量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随着这一政策的持续开展,中国人口出生率有所降低,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的速度相应放慢,劳动力供给速度减慢。此外,虽然就业人口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就业人口的上升幅度却低于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速度,也就是说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于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由此看来我国劳动力总量的供需矛盾仍旧存在。
第三,结构性和季节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的发展具备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也就决定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特征。"用工荒",即用工短缺,是近几年中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已经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了部分内陆省份。这一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结构性、季节性特征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所致,严重的"用工荒"会对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困难。经济发展是依靠不断进行扩大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所带动的,是投入要素不断增加的结果。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增加。企业谋求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支撑,结果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
3.5 本章小结。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起源于建国后的 1951 年,在不断发展中略有变动,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退休年龄过低、存在提前退休的违规现象、不同性别和群体间的退休年龄差距过大、容易带来劳动时间上的不公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被提出,并不断在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早开始讨论,一直到今天的"十三五"规划,人社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方案越来越清晰。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从总数上看也比较大。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本随总人口增加而增加,但劳动力供给总量及就业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趋缓,结构性和季节性劳动力供给不足,这都是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的现状。
长期以来,非公有企业拒缴、欠缴劳动者社会保险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非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困扰着政府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居民自愿参加,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实行门诊统筹与住院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5章国内外经验借鉴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体系,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国内也开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下面进行简单介绍。5.1国外经验借鉴。5.1.1日本:全民护理理念。截止2013年...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一、引言国际上行业收入差距是一个持续讨论了60多年的话题,在对行业间存在工资差异达成共识后,后来的研究者主要讨论行业工资差距的来源,包括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个人异质性(SumnerSlichter1950),行业生产率、产出增加、资本密集度(Gitt...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总体的老龄化趋势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问题也渐渐的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价值观...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
摘要在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龄老人所占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人口高龄化问题不仅牵扯出社会问题,也牵扯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高...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跃升为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但是,近些年来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水平和快速人口老龄化问题羁绊着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负担持...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国家养老保险模式,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县级以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都被纳入国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把建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