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度过老龄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持续增长,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老年人的照料由个人或家庭承担演变成社会责任。
人皆有老,因为高龄、疾病、伤残等原因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成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通过第三者的帮助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要,而是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亟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模式,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老年人福利水平的提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1.1 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老龄化国家形成的标志是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若一个国家所占比例在 7%或以上,则标志着该国家成为老龄化国家。
2000 年,我国总人口数量为 12.6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八千八百万以上,所占比例已经突破了 7%,因此根据我国人口年龄分布,我国已经步入到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数量逐渐上升,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我国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截止 2014 年底,我国总人口数为 13.67 亿,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 1.37 亿以上,所占的比例为 10.1%;60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 2.1 亿,老龄化现象逐年加剧。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者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上升。2011年为 3330 万人,2015 年以 16.2%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3869 万人,2020 年以 13.71%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4565 万人,2025 年以 16.51%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5495 万人,2030年以 20.3%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6668 万人,2035 年以 24%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7992万人,2040 年 26.81%为 8927 万人,2045 年以 29.45%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9806 万人,2050 年以 32.27%的增长速度增长为 10747 万人(见图 1.1)。
显而易见,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市场。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以"混合福利"理论为视角,分析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需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我国对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关注不够,对老年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国内文献缺乏关于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供需现状的分析,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增加有效供给。本文旨在从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四大供给方--国家、家庭、社区和机构以及需求方--失能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出发,分析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以及供需彼此之间的关系,从"混合福利"的视角为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本文是直接分析长期护理的供给方--国家、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在供给护理服务方面的不足,以及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方--失能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老年人福利角度来看,长期护理服务在老年福利范畴,对满足失能老年人除基本生活、生存需求外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需失衡的现状,建议参考"混合式"福利供给模式,多方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
国外有关长期护理服务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老年人,因为失能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直接需求者。Kane(1987)认为,长期护理需求预测必须具备科学和完善的研究方法。
Cantor(1993),Brennan(1993)认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主要依赖于家庭成员,提出"供给者分层替代理论",家庭护理服务的供给者按照其与需求者的亲疏关系依次为配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
Dahlberg L(2005)认为,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进行分析的基础是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评估,他创造性地把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由低到高分成七个层次,通过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考察分析,总结出处于每一个层次的老年人不同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D.C.Grabowski(2014)认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需求供给匹配性,提出"供给需求匹配理论".市场应该通过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预测评估,将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类型和失能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特点相匹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者可以自主选择提供服务的对象和方式,从而充分利用医疗护理资源,实现长期护理服务的高效率配给。
(2)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模式有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两种主张:
Kemper P.(2003)认为,正式护理指由具备一定专业资格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计报酬的长期护理服务,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此消彼长,互相替代。
Francesca C.(2004)认为,非正式护理是指由家庭成员(伴侣或子女)或其他亲朋好友等在老年人居住场所为老年人提供的、不计报酬的一系列长期护理服务。
Blomqvist P(2004)认为,政府和市场应该组成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相互竞争,共同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人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
Johnson N(2005)认为,非营利性组织进入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市场是必要的。
Dahlberg L(2005)认为,志愿组织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并且在某些程度上相比其他供给者有其无法忽视的供给优势。
评价:国外关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分析开始的比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需求预测评估体系。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备高标准的福利水平,较早开始关注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问题,关于需求预测、供给模式方面的研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长期护理服务制度已经实行了较长一段时间,本世纪面临的重要任务是:面对"高福利陷阱",如何在日渐沉重的财政压力下充分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不断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占据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相结合形成竞争氛围,共同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且国外比较重视志愿者组织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1.2.2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模式,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郑功成(2006)认为,由家庭中其他成员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属于非正式护理,虽然与正式护理相比有明显的技术缺陷,但目前在我国依旧是主要的供给模式,因为家庭护理具备情感优势,老年人更愿意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
黄方超,王玉环(2010)认为,在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非正式护理至关重要。正式护理关注失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关心较少,相比之下非正式护理可以满足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
曹艳春,王建云(2013)认为,可以根据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方和所提供服务的专业程度来划分服务的类型,分为非专业护理和专业护理。在家中,失能老年人一般由家人、朋友和邻居照护,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专业程度不高。专业类型的护理则是由参加过培训的护理人员提供,具备技术优势。
丁一、吕学静(2013)认为,受"孝"文化的影响,东亚地区倾向于以居家护理为主,机构护理为辅,这和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的欧洲发达国家恰恰相反。
孙正成(2013)认为,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迫在眉睫,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类资源的合理运用,也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沈洁(2014)认为,我国有必要深入研究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具体分析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状况,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供给方式。
何文炯(2014)认为,一直以来我国养老观念相对保守,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照护家中卧床的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家庭为主的护理模式占据重要地位。
韩丽(2015)认为,我国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界的努力,应该注重和已有的保障体系内容相衔接,互通有无。不同类型提供的护理服务一样重要。
施巍巍(2015)认为,全球护理体系中长期护理服务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瑞典实施的由国家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为一种类型;德国实施的由社会保险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为第二种类型;美国实施的由商业型保险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为第三种类型,根据我国的国情,德国的类型在我国能更好的适用。
陈诚诚(2015)认为,我国与韩国有着相同的儒家文化底蕴,相似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参照韩国的模式,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保险制度。
评价:国内学者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研究开始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制度,建议参考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关于护理的供给方式,普遍认为家庭式长期护理服务给予失能老年人精神慰藉,虽专业性不足,目前依旧占据重要地位,机构护理提供辅助作用。但随着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市场对正式护理的需求增加,两种护理方式同样重要,机构专业护理会逐渐取代家庭非专业护理。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以"混合式"福利供给模式为参考依据,在对比分析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供需失衡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失衡的原因,以"混合式"福利供给模式为参考,建立"混合式"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从政府、家庭和市场(社区和机构)三方面提出建议,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数量,丰富供给内容,满足我国老年人多层次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增加失能老年人家庭的支付能力,促使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最终实现供需均衡。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渠道获取书籍、期刊和专题等相关资料,阅读、汇总,然后加以分析和归类,初步了解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做好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论文撰写过程中,不断搜集国内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随时掌握时政前沿。
(2)定量分析法。
收集历年来的统计年鉴,查找相关数据,对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需求内容和供给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借助 Excel、word 等办公软件制作图表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持,对比分析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需现状,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主要工作。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需现状以及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混合式"福利供给模式为参考依据,针对"混合式"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从政府、市场和家庭的角度提出参考性意见。
(2)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关于长期护理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讨论是否该建立、应该如何建立和怎样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则是从混合福利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需现状进行分析,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前期工作。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论文通过七个部分进行构建,第一章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综述,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长期护理服务、失能老人的内涵,以及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混合福利理论、供求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章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描述了我国目前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供需失衡的现况。第四章从政府、家庭和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供需失衡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为国内外经验借鉴,介绍了国外和国内较成功的制度以及措施,具备借鉴意义。第六章主张通过建立"混合式"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均衡。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展望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非公有企业拒缴、欠缴劳动者社会保险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非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困扰着政府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居民自愿参加,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实行门诊统筹与住院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5章国内外经验借鉴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体系,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国内也开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下面进行简单介绍。5.1国外经验借鉴。5.1.1日本:全民护理理念。截止2013年...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一、引言国际上行业收入差距是一个持续讨论了60多年的话题,在对行业间存在工资差异达成共识后,后来的研究者主要讨论行业工资差距的来源,包括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个人异质性(SumnerSlichter1950),行业生产率、产出增加、资本密集度(Gitt...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总体的老龄化趋势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问题也渐渐的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价值观...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
摘要在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龄老人所占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人口高龄化问题不仅牵扯出社会问题,也牵扯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高...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跃升为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但是,近些年来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水平和快速人口老龄化问题羁绊着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负担持...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国家养老保险模式,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县级以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都被纳入国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把建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