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26 共367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理论

  分析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现状,必须对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包括"长期护理服务"和"失能老年人",然后进一步结合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进行论文的研究工作。

  2.1 长期护理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长期护理服务。

  美国学者 Kane(1987)首次提出来长期护理服务(Long Term Care Service)的概念,认为长期护理服务是为先天或后天等原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照顾和服务。

  国外的相关组织机构也对长期护理服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将长期护理服务定义为健康和社会的整合系统,是指由非专业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的护理活动。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2005)将长期护理服务定义为,提供给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协助、生活机能低下的老年人的服务,通常由缺乏专业技术的家人、朋友或具备专业护理技术的护理人员提供,有区别于医院的"治疗".

  国内关于长期护理服务也有不同的定义,张天笑(1995)首次引入长期护理服务的概念,认为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协助其日常生活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服务。

  沈洁(2014)将福利引入长期护理服务的内涵中,她认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含义体现在保障老年人的终极阶段。即使是处于失能状态的老年人,也要维护他的人生尊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人,指当老年人因为高龄、伤残、疾病等原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由第三者为其提供护理服务,以维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由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以及子女的配偶、其他亲属等)提供的非专业的、不计报酬的护理服务为非正式护理;由社区、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等提供的收取一定报酬的专业护理服务为正式护理。

  长期护理服务旨在提高有需求者的生活质量。

  2.1.2 失能老年人。

  失能老年人,指因高龄、疾病、伤残等其他各种原因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一般使用 ADLs(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来反映老年人的失能状况,Katz 指数量表(Sidney Kat 于 1963 年首先提出)为测评工具。

  选取 6 项老年人日常生活必备能力为测量指标:穿衣、吃饭、如厕、洗澡、走动、上下床,这六项指标有三个等级:完成不费力、完成有些困难、无法完成。若老年人有 1~2 项无法进行则判定为轻度失能,若有 3~4 项无法完成则判定为中度失能,有 5 项及以上无法完成则判定为重度失能。轻度和中度失能的老年人基本可以自理,部分行动需要第三者帮助,而重度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完全依赖护理人员的照料。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高龄多,平均年龄为 76.8 岁,高于预期寿命,高龄往往伴随着体力的衰退、自理能力丧失;女性多,男性、女性的比例为 4:6,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高于男性比重,失能老年人群体中亦然;丧偶多,超过一以上为丧偶者,这部分失能老年人大多选择进入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有伴侣的失能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因为伴侣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承担者;疾病多,因为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失能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

  2.2 相关理论。

  2.2.1 混合福利理论。

  和平年代的来临(二战结束),西方国家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财富迅速积累,为了提高自身的信誉政府纷纷颁布各种福利政策,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西方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逐年增加的福利开支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给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20 世纪后 70 年代开始,经济大萧条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滞不前,高福利水平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人们开始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反思,寻求新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其中,呼声很高的具有代表性的为混合福利模式。

  混合福利模式认为,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提供特定服务的四种方式:市场、国家、家庭以及物物交换。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这种服务能否货币化(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是否出售(从消费角度看)。其中,家庭提供的服务不出售,无法货币化;市场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化出售;政府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化,不出售。显然,这四种方式中,物物交换在现代社会无法进行。如下方程式:TWS(社会福利总量)=H(家庭)+M(市场买卖)+S(国家)所以特定社会的福利总量为每一个福利供应者按照特定的比例所提供的福利总和。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供应者肯定可以被其他部门所取代。另外,财政可以刺激私有化和更多地利用支援部门的要求。混合福利模式的宗旨是:健康、教育和社会照顾无须由国家垄断。

  本文以"混合福利"供给模式为参考依据,建议通过建立"混合式"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由政府、市场和家庭共同作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者,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市场供需均衡。

  2.2.2 供求均衡理论。

  供给、需求、均衡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均衡,其定义为经济体系中受到经济力量作用的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一个变量达到平衡并且保持恒定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该经济体系中的任何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够能到满足。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商品市场上每种商品的价格和相对应的数量。

  假设一种市场,这种市场只生产、消费一种商品 A,D 为商品 A 的需求曲线,价格升高的同时,消费者对于商品 A 的需求数量减小,商品 A 的供应曲线由 S 代表,商品 A 的价格上升,其生产者会增加商品 A 的供应数量。均衡点 E0是曲线 D和曲线 S 的交叉点,E0代表的含义是商品 A 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制造者和对A 商品的需求者满意程度较高,需求者能以平稳的价格买到商品 A,制造者能以平稳的价格卖出商品 A.其中,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

  商品达到均衡点 E0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处于此点时的价格可以表示为需求者的买入价格,同时也是制造者的卖出价格。在均衡点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这个点代表需求者所需求的数量与产生者所生产的数量相等。

  本文运用供求均衡理论对长期护理服务进行供需分析。在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中,供需均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供给者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数量等于需求者的需求总量,服务价格在需求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服务内容能够满足需求者的实际需求。

  2.2.3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在均衡状态下的社会总需求为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发生经济危机是由于社会上的有效需求量小,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人民没有足够的货币购买能力。凯恩斯用三大心理规律充分解释了人们货币购买能力不足的原因。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量没有收入的增加量多,即使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能够使用到消费的部分却在减少,所以消费相对减少;资本边际效益递减,随着投资的增加,人们投入的最后一个单位货币带来的预期利润在减少,所以人们会选择减少投资,导致投资量缩减;投资偏好,相比其他投资形式,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凯恩斯认为,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必须增加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将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

  本文运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解释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将长期护理服务视为对失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长期投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投资所带来的"预期利润"在减少,所以会减少相应的投资。促进市场供需均衡,必须增加失能老年人的货币购买能力,增加有效需求。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满足了此项需求,人们才能追求下一层次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要求免受疾病、灾难的侵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人是情感动物,离不开情感的需求,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增加信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此种需求为最高层次的需求,不是所有人都存在此项需求,只有前四种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对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中,前三个为低层次需求,第四、第五个为高层次需求。低层次的需求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但反之,满足了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同样会追求低层次的需求。并且,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人们高层次的需求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本文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内容,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方面的需求;日常生活的照顾;看病就医方面的需求;精神慰藉;文化娱乐需求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失能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对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开始追求高层次的服务内容。

  2.3 小结。

  本章简单阐述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所使用的相关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界定的基础上,着重对"长期护理服务"和"失能老人"两个概念进行界定。论文使用"混合福利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借助"供求均衡理论"进行供需分析,运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需求分析,本章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