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

浅析齐鲁文化的社会教育普及

来源:人文天下 作者:高林桦
发布于:2018-11-20 共6631字

  摘要:社会教育是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为宽泛的教育形态, 边界不易确定, 它是由政府部门、社团组织、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办的教育类型, 包括社区教育、单位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特色教育、大众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的教育类别, 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 不仅面对青少年, 也面对社会上的成人, 影响面更为广泛, 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 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 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 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社会教育旨在完善教育体系, 培养不同人群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等, 以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发展。

  社会教育可以极大地拓展受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群体范围, 充分展现齐鲁文化作为人类共同体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让齐鲁大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使整个齐鲁大地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底蕴, 形成一个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圈。山东省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齐鲁文化, 要想弘扬和创新优秀的齐鲁文化, 就必须从社会教育入手, 把传统的齐鲁文化课程充实到社会课堂之中, 努力发挥社会教育在塑造山东优秀人格品质、宣传齐鲁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教育

 

  一、把利用社会教育推动齐鲁文化教育普及的工作引向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重视, 以及国学热、儒学热、经典热等传统文化热的兴起, 运用社会教育普及齐鲁文化在全省铺展开来, 成效十分显着。当然, 我们也看到, 山东省运用社会教育普及齐鲁文化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金投入欠缺、内容陈旧、持续性不强、一些人过于追求利润等问题。要把山东省齐鲁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就要总结以往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推广, 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 创新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为更好地利用社会教育普及齐鲁文化、加强齐鲁文化的宣传教育, 还应积极推进社会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1. 编写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教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 但社会大众普遍对于齐鲁经典有着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 编写出通俗易懂且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论语》《孟子》《礼记》《管子》《墨子》等经典的入门教材。既要对一些繁复的概念和名词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和介绍, 还应该深入浅出, 结合当下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重点选择“孝”“悌”“廉耻”等与民众生活最为贴近的概念来讲。

  2. 运用多样的、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以齐鲁国学为主体的齐鲁文化普及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现代化的。课堂上, 除了面对面的宣讲和讲义的阅读, 还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网络课堂和播放视频等, 让受众接受起来可以更加便捷和直观可感。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社区设立“齐鲁文化普及工程基地”, 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齐鲁文化通俗讲义等读物。

  3. 增强群众的实际参与感

  齐鲁文化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让其深入到山东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中, 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起到塑造人的教化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打破群众对经典齐鲁文化的隔膜, 增强他们的实际参与感。常规的课堂宣讲是必要的, 但必须引领群众参与到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去, 从中感受和领悟齐鲁文化的魅力。曲阜市举办的“百姓儒学节”就有一些好的尝试, 如举办“邻里一家亲”活动, 通过邻里水饺宴、摊煎饼、民情夜会等活动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 让百姓团结和睦相处。也可以像泗水县那样, 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设立为“全民孝亲日”, 鼓励子女帮父母做家务, 陪父母聊天、参加文体活动, 带父母检查身体, 请父母吃团圆饭,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儒家的孝道伦常。

  (二) 强化正确引导管理

  1. 加强政府的引导

  民间化、社会化的齐鲁文化普及教育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民间的姿态, 政府的过多干预和管控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但这并不表明政府部门可以缺失。宏观政策的把握、重大活动的组织、宣传平台的提供、活动资金的支持, 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曲阜市“百姓儒学工程”和“百姓儒学节”的实施, 以及泗水县“乡村儒学”的开展和“儒风孝道之乡”的打造, 都是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从宏观上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 加强对社会化的齐鲁文化普及教育的引导, 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防止出现走偏走歪的现象。

  2. 加强对民间书院、国学院等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民间儒学、民间国学等的快速发展, 社会大众对国学、对齐鲁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各种形式的民间书院和国学院等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应当肯定这些机构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培养传统文化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民间力量的大量涌入, 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例如, 很多培训机构的授课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国学的真正内涵;有的在讲授内容上不加甄别, 宣扬违背现代文明的观点;有的将资本逐利的本性发挥到极致, 全以盈利为目的, 忽视了社会效益, 甚至出现了收费高昂、影响恶劣的所谓“天价国学班”。这些形形色色的怪现象, 与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相悖。此外,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民间书院快速发展, 其在推动齐鲁文化交流、传播的同时, 也存在政出多门、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民间培训机构在普及齐鲁文化方面的作用, 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一方面, 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齐鲁文化培训机构和山东书院发展, 考虑重建山东古代“四大书院”, 并在孔子故里曲阜恢复重建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和石门书院“四大书院”;另一方面, 要加强统一管理和规范管理, 在注册准入上从严把关, 对教学质量进行不定期考核, 纠正其过度的商业运作, 严厉打击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开展国民礼仪教育活动

  运用国民礼仪教育活动推动齐鲁文化的教育普及, 就应注重加强山东国民礼仪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公共礼仪礼节礼貌规范, 加大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礼仪活动。

  (一) 加强山东国民礼仪教育活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好礼、遵礼、懂礼、有礼、重礼历来是中国人重要的待人处世之道, 谦虚礼让、文明礼貌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儒家一贯尚礼重礼, 管子也倡导“礼义廉耻”四维, 齐鲁大地有时也被誉为礼仪之乡。山东人历来重视餐饮礼仪、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成人礼、婚礼等, 礼仪文化构成了齐鲁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礼仪活动不应再是某些人的特权, 也不应成为一些人表演娱乐、炫耀装饰、哗众取宠的噱头, 而应作为表达敬意、加强交往、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为维护齐鲁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推动山东省形成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 更好地普及齐鲁文化, 加强齐鲁文化教育, 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共礼仪礼节礼貌规范, 加大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礼仪活动。

  (二) 建立健全公共礼仪礼节礼貌规范

  礼大致包括礼法、礼义和礼仪三大方面, 而礼仪又可细分为礼仪、礼节和礼貌。在某种意义上, 礼就是根据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关系而确立的行为方式, 大致相当于人的角色体系, 它表明了一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 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 也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 礼制约着人的行动, 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得以维持。没有礼貌的社会, 将是秩序混乱、举止失措乃至于粗暴野蛮、暴力盛行的社会。互相谦让、待人以礼, 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俗语说, “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公共交往中, 需要每一个公民遵守礼貌谦让的准则。凡是有人群集聚的地方, 便会有矛盾, 矛盾是引起冲突、制造事端的导火索, 而懂礼貌、讲礼让正是化解矛盾、平息事端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制定合理的公共礼仪礼节礼貌规范。

  那么, 如何建立健全山东公共礼仪礼节礼貌规范呢?一是要扬弃齐鲁传统礼仪礼节礼貌规范。一方面, 要反对形式主义的、繁琐的封建礼教, 摈弃陈旧过时的繁文缛节, 斩断封建礼教的绳索, 砸碎“三从四德”的枷锁, 不能再搞三跪九叩首之类的旧礼数;另一方面, 要吸收齐鲁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节、礼仪和礼数, 防止人们的行为失序、失范。二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概括总结出一些新的礼仪规范。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 迫切要求我们结合山东的实际, 根据公共生活和公共关系的特点, 提出并逐步完善山东所特有的在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公众行为包括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有关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等方面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 并将之转变成社会主体的自律意志, 促进齐鲁文化的发展。

  (三) 加大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

  “有礼走遍天下, 无礼寸步难行。”齐鲁文化要通过“礼”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 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使社会认可和共享的各种礼仪礼节礼貌规范内在化, 变成人的思想自觉, 进而推动人行为上遵礼、守礼、有礼, 以便在公共生活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对待他人, 努力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合乎规范。

  1. 用语礼貌, 称呼得体

  语言是人的心灵的窗户, 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 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媒介。说话要有礼貌, 这是人类社会的常识。出言谦恭、谈吐礼貌, 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和高雅;语言生硬, 出言不逊, 反映出一个人的无知和粗野。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可见用语是否礼貌, 对交往的效果影响极大。与人讲话应多用“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多关照”等礼貌用语, 不讲粗话。与人交流态度要诚恳、亲切, 声音大小要适宜, 语调要平和沉稳, 表情自然大方, 语气和蔼可亲;不要动不动就嘲笑别人的短处、揭人伤疤, 努力避免冷语嘲讽、恶语伤人。

  2. 仪表整洁, 举止得当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仪容整齐洁净, 服饰恰当, 不能不修边幅或是蓬头垢面, 以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在与人交往时, 要做到举止得体, 动作适宜, 不宜太拘谨, 也不可太夸张。比如, 与女性交往时, 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 太近会给人一种被侵犯的感觉, 太远则会给人留下高冷的印象。与人握手时要自然大方, 面带笑容, 注视对方;客人来访, 要热情迎接, 主动请坐、送水, 客人告辞, 要亲切道别, 邀请他下次再来。

  3. 与人打交道时, 要学会克制自己, 做到谦逊礼让

  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 尽量低调, 同时也要宽宏大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面对老弱病残, 力争做到礼让为先、尊老爱幼。在公共场合, 难免会遇到利益上的冲突和其他各种矛盾。此时, 不能一事当前, 先替个人打算, 只顾自己追名逐利, 乃至于损人利己, 这样势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应当先人后己, 克己为人, 努力替他人着想, 展现出崇高的谦让精神和无私品格。

  (四)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礼仪活动

  重礼、循礼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 有助于培养人的好礼作风, 有助于整合社会秩序,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礼貌水平。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违礼不讲礼现象, 一些人的行为陷入失序、失范、失轨状态。新时期以来, 党和国家在注重礼仪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各种礼仪活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后来这一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每年3月都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山东省也相应开展了“树新风、讲礼貌”“礼让三先”等一系列健康礼仪活动, 有力地推进了齐鲁文化的传承、宣传及普及。

  未来, 山东省应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健康的礼仪活动, 推动“文明山东”和“文化齐鲁”建设。必须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展各种健康礼仪活动, 以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 彰显齐鲁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还要以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等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 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结合各单位实际组织开展看一部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片、写一篇文明礼仪教育体会文章、讲一个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做一件讲文明礼貌的事等活动。由于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 儒学又是传统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体, 因此山东省应当重视对孔子的祭祀, 进一步完善孔子诞辰日举行的祭孔大典, 借以充分体现儒家思想的“以礼立人”观念, 表达对先圣的缅怀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

  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 在山东省各级各类学校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 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活动宗旨, 以校园内显性礼仪 (坐、立、行、走、言) 为突破口, 结合各校实际,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礼仪活动, 做到人人学礼仪、懂礼仪、崇礼仪、用礼仪、传礼仪, 营造讲礼仪的文明氛围。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各种礼仪规范, 普及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教学礼仪、学习礼仪等基础知识, 深入把握文明礼仪教育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日常交往、衣着、言行的督查、指导和教育, 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落实到课堂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积极举办“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活动, 使师生员工语言更文明、行为更规范, 培养师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全面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和文明综合素质, 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积极挖掘山东乡贤文化资源

  乡贤是本乡贤达的意思, 亦即本乡有德行、有才能的名人。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 为自己生活的家乡做出了贡献, 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仰、爱戴。乡贤知书达礼、通古知今、崇德向善, 注重传播道德、弥合分歧、协调冲突、守护秩序。他们修桥铺路、立祠建庙、兴教办学、培养后生。古代山东乡贤以其知识人格成为乡土社会齐鲁文化的引导者、维护者和传播者。无论是传承、保护、创新齐鲁文化, 还是教育普及齐鲁文化, 我们都要发挥新乡贤的重要作用, 建设山东新乡贤文化。

  自古以来, 山东乡贤文化资源丰富, 形成了尊奉乡贤、爱戴乡贤、信任乡贤的优良传统。鲁南枣庄、苍山一带, 古称兰陵, 西汉之初到魏晋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鸿儒大师、高官廉吏之类的乡贤, 如制定朝廷庙堂礼仪的“汉代儒宗”叔孙通, 公羊学家、丞相公孙弘, 叔侄帝师疏受、疏广, “凿壁偷光”的丞相匡衡, 太傅、《鲁论语》传人萧望之, 少傅、推行儒术的王臧, 折槛谏臣朱云, 大司徒司直, 粗衣布被的王良, 等等, 这些人不仅为齐鲁文化的创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还以其嘉言懿行推动了古代齐鲁文化的教育普及。此外, 为了表彰乡贤人物, 教育后代, 使地方民德归厚, 山东省过去许多地方兴建了不少“乡贤祠”。乡贤是乡村的灵魂, 是乡村文明的精神标识, 乡贤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有助于推进齐鲁文化的宣传教育, 有助于齐鲁文化的普及推广。通过参观乡贤故居、讲乡贤故事、利用假期走访乡贤等活动, 可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人文教育, 提高人格修养, 传播齐鲁文化知识。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 应当深入发掘和阐发乡贤文化资源。目前, 山东省已经开始关注探讨利用乡贤文化推进齐鲁文化的教育普及问题, 如2015年2月4日, 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在济南市历城区召开了“孔子学堂·乡贤文化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不过, 乡贤文化还没有引起山东省上下的高度重视。

  所谓“新乡贤”, 指的是扎实生活于乡镇村寨中的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优秀企业家等人士, 他们既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 又通时达变, 更具道德权威;能够引领、教化乡民, 泽被乡里, 涵养文明乡风;帮助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 能促进公序良俗的形成, 推动乡村社会的善治。那么, 如何构建山东新乡贤文化呢?一是疏通渠道, 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使一些干部、知识分子、企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涉农科技人员离退休后, 发挥余热, 报效家乡;二是订立规章制度, 使上述人士返归家乡后具有一定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设立专门的独立机构, 承担对乡贤的审核推举、培训提升、监督考核、调整退出等职能, 以保障“新乡贤”的构建有序、可控;四是让他们参与乡村治理, 既可“美政”又可“美俗”。

原文出处:高林桦.试论齐鲁文化的社会教育普及[J].人文天下,2018(14):33-3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