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织行为学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回顾。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企业形成规模,资金不断得以累积,内部控制开始萌芽。
二十世纪初,股份制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两权分离促使企业开始实施一系列制衡、监控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这些方法即为最初的内部控制制度,它的目的是为了纠错查弊。1936 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首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即"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49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所谓内部控制即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
COSO 委员会 1992 年提出并于 1994 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 框架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和划分,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种成分。2004 年 COSO 委员会将企业风险管理这一重要要素纳入了原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进而企业内部控制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全面风险管理将原有的风险评价细化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由上,内部控制目前已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20 世纪 40年代之前)、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 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纵观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已成为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这些理论和报告,在实务中规范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与操作规则,代表了实际应用的主要方向,为实务操作者所广泛接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内部控制方法如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等的核心目的都是以会计、审计的视角纠错、防弊。分析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在所谈到的内部控制理论大多基于会计、审计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1.2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1.2.1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这一称谓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内人们的行为规律的学科,重点是研究企业这一组织的。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人类学、社会学等等。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的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的行为。组织是由个体这个最基本的单位构成的,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行为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导在群体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对实现组织目标关键意义。
1.2.2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理论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 工业心理学的兴起(20 世纪初 20 年代之前):这个时期产生了心理技术学,主要是包括劳动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及多样的心理测试方法。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W.Stern)首先将心理学应用于工业企业,1901 年他率先定义了"心理技术学".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于 1912 年发表了他的著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在这一时期,相继又有一些心理学家将心理学应用于工业企业。工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工作中个体差异的测定、劳动合理化、改进工作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条件等方面。研究者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
(2) 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 世纪 20-30 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 1927-1932 年霍桑试验的成功进展。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发起并领导了一系列科研项目,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管理理论,使管理者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管理者需协调群体中人员的关系。
(3) 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 世纪 30-50 年代)。这个阶段有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组织行为学理论结构逐渐健全,"群体"成为了主要研究对象。
(4) 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科学替换了人际关系学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这个学派主要研究的是员工的个性、态度、需要、情绪和动机,关注的是人与人的作用关系。1958 年,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64 年,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发表《组织心理学》
总结了之前十年在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这篇综述中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的范围已由工业组织扩展到了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形式当中。管理心理学越来越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来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博取众长的管理心理学不仅测量了个体的差异,更放眼群体,以至组织整体的行为模式。
(5) 组织行为学的今天:权变的观点。每个组织都有不同的价值、态度、需求、经验,因此,要找到一个普遍适用并在各种环境下都奏效的原理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用一种权变的框架来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现在的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多是对现有理论的充实完善以及探讨权变变量与各种行为的相关性。
1.3 组织行为学理论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影响。
1.3.1 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时期企业的生产力不足,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是要将会计账目和会计工作岗位分离,使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在会计账目管理方面相互牵制。此时的内部控制起到了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账目真实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组织行为学理论尚处萌芽和形成阶段,此时的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模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还处于年轻时期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引起管理者对个体行为的关注,而内部牵制则也是对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制约,同时依靠人的道德修养和组织纪律性。
1.3.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内部控制渐渐开始涉及组织架构、员工能力和职业道德、业务流程和内部审计等更广泛的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要素。这个时期的内部控制开始分化为企业管理和会计专门化,内部管理控制主要与组织的计划、决策等有关,包括如人事管理、质量控制等,旨在促进个体遵守制度规则,提高组织效率。
这一阶段,组织行为学理论迅速地发展和成熟,重要理论不断被提出,视角从个体行为特征迅速转变为群体行为特征,后又上升到组织整体体制和战略的高度,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相对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相对较晚较慢,组织行为学的经典理论和管理思想指引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
1.3.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不在拘泥于具体的控制流程、手段,而是将内部控制延伸至企业整体,更加全面而系统,突出表现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关注。1988 年 4 月 AICPA出台《审计准则公告第 55 号》公告,定义内部控制结构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了会计制度、控制环境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决策、团队合作、领导行为理论、信息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等等都体现在到内部控制的建设中。特别的,组织行为学中的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总是处于同其外部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之中,并通过连续不断的投入、转换、产出的循环过程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一观点正和内部控制环境的提出相契合。
1.3.4 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内部控制理论进入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前文在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阐述中,已介绍了 COSO 内部控制框架的沿革和内容,内容即内部控制五要素。这五方面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多个方面相交织,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两种理论都上升到了系统的、统一、战略的高度。
1.3.5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严峻。2004 年的新 COSO 框架将内部控制要素扩展为八个,即内部控制、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一阶段,全面风险控制成为了内部控制的主题。
组织行为学中的权变理论的核心就是定量和定性地研究组织内各子系统之间、组织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权变的中心思想是不拘束于统一的理论,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实际情况具体处理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这正是对风险管理的组织行为学理论解释。权变中的变量即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要素。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权变思想指引内部控制理论来到全面风险控制阶段。
大学组织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大学的组织行为,如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行为、大学的管理行为、资源配置、大学与外部的联系、大学的制度建设、组织变革等等,因此制定大学组织的各种内部政策不仅要了解大学组织的特性,更为重要的,还要把握大学组织内部的组...
实达是国内一家高科技企业,曾创造了10年间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神话,凭终端、外设、PC、网络等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打拼出含金量不俗的实达品牌。后来,高速发展的实达面临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于是斥资300万元从着名的麦肯锡公司买来了一个洋药方.麦肯锡的咨询...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领导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深入人心,情商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有效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情商已经成为衡量管理者能力强弱和自身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组织情商近年来也逐渐被学界研究,被一些...
6.结论与建议6.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以往文献的梳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和检验,最终得出如下结论:6.1.1不当督导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着负向影响在以往领导行为研究中,对积极的领导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备受追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近些年来,...
当前,企业主要采用耗费大量资源的手工管理形式进行管理,随着采购量和库存品种的日益增加,这种管理方式就会导致信息传播不流畅、透明度不高、更新不及时,给物资供应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物资供应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符合企业...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能否创新,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败。在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中,领导者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而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研究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不...
开发领导力和建立优秀的团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领导者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经过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它有助于组织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的才能。事实表明,如果某种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
题目:基于组织行为学分析沃尔玛企业文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尊重个人(一)公仆领导(二)开放式管理(三)共享利益二、服务顾客(一)总目标--顾客就是老板(二)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战略三、追求卓越(一)价格更低廉(二)服务更满意(三)不断创新...
组织管理者要有效地运用愿景激发和驱动员工的敬业行为, 与员工就组织的发展愿景与个人目标进行充分沟通, 帮助员工清晰地了解自身价值与组织使命, 使员工将个体的职业前景与组织发展蓝图相关联, 构建个体成长与组织成长的命运共同体。...
一、组织行为学及其相关概念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在个体层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情绪。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