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

越南小学美术教育构建认同策略研究

来源:新闻知识 作者:赵悌荣 阮梅芳
发布于:2021-05-28 共50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第四篇:越南小学美术教育构建认同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越南小学美术教育体制及教材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越南小学美术教育对越南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深远长久的作用。尤其是教材及课堂中对祖先崇拜传统、儒释道信仰、传统民俗节庆的讲述等,有助于引起越南小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度、归属感和传承力,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的作用。

  关键词:越南; 小学; 美术教育; 文化认同;

  Fund: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Education Sponsorship Program,Guangxi Arts Institute;

  一、 研究缘起

  (一) 越南认同构建的历史与当下

  越南处在中西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汇的前沿,作为中国的千年邻居至今仍保留着儒释道的文化传统,先后“北防南进”,在防止被北方吞并的同时又吞并了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古代占婆。[1]19世纪以后法国、美国殖民者的先后入侵为越南留下了浓厚的西方文化印迹,如至今越南境内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法式民居建筑,当地居民的面包咖啡饮食文化也深受当年法国的影响等。但相比较而言,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多停留在表层,华夏文化却通过族群的传承深入到越南人的血液和基因之中。

  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开始强调自身的东南亚属性并在东盟的框架下增进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但与其他同样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不同,越南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深入政治体制,其文化特征与东亚民族非常接近,是东亚文化圈的一部分。而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老挝、泰国)则更多地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2]现如今中国日益崛起,对周边汉文化圈国家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强,越南要培育民族文化特色必须重视中华文化的影响。越南政府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构建本国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愈加重视对越南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二) 越南美术教育概况

  根据2017年7月越南教育培训部公布的总体基础教育章程,制定了越南学生的5个教育品格,即爱国、仁爱、认真、忠实、责任。其中,爱国被排在首位。在越南民间及学校广为流传、人尽皆知的“胡志明主席教给我们的五条”也将爱国置于首要位置:爱祖国,爱同胞;学习好,劳动好;团结好,纪律好;保持好卫生;谦虚、老实、勇敢。显而易见,越南民间及校方的各教育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教育及引导,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其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以艺术性的、感性的、温和的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祖国新生代对国家的文化认同。由NGUYEN QUOC TOAN主编的越南2018年版小学美术教材共五册,其中一二三年级为音乐、美术、手工的艺术合订本,四五年级为美术单册印刷,各分为35课时,内容涉猎线条、色彩、手工等基础美术的各个方面,并结合服饰、雕塑、节日、运动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展开全面的美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构起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因一二三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非常基础和简单,以培养学生认识描绘简单的图形静物和基本动手能力为主,在此便不多着笔墨,而将重心放在系统、成型、较有深度和目的性的四五年级美术教育上。

  二、 越南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构建认同

  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之上的,文化认同的构建又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关键。学者张宝成认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三者紧密相连,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根基,连接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换言之,失去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也就成为无根之水。[3]认同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备受关注,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好莱坞文化的渗透,文化认同常常成为艺术和教育领域的讨论焦点。越南文化在经济整合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革新的观念冲击下,曾被视为落后和迷信的地方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变得重要起来。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构建,在越南民族主义思想中有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把祖先崇拜视为民族认同的象征,这反映了越南社会及国家政要对祖先崇拜所赋予的全新意义。追根溯源,崇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巩固民族国家的力量,已经被定位为越南在世界整合进程中的文化战略[4],这一点在越南小学美术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 信仰传承:祖先崇拜与儒释道

  越南信仰儒释道文化,尊崇儒学,受道教影响深刻,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笃信大乘佛教。越南小学美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了祖先崇拜和儒释道方面的内容。如越南2018年版小学四年级第19课、20课等所呈现的具有祖先崇拜意涵的传统节庆。特别是五年级美术教材第5课越南古代雕刻,简单易懂地讲述了越南古代雕刻的风格和内容,并分别辅以北宁省阿弥陀佛像、北宁省笔塔庙千眼千手观音等照片,佛教文化委婉又直白地被呈现在美术课堂上。[5]但所有美术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的相关内容。可见越南虽先后被法国美国殖民上百年,但越南政府及民众内心最认可的信仰传承仍是佛教文化和儒释道文化。

  越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越南社会的自我建构和对家族的依附、对祖先的信仰崇拜与中国如出一辙。爱德华·斯图尔特曾认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等级结构之中,人们往往围绕着包括祖先和后代在内的直系家族来建构自我,“家族里的成员已经做的、正在做的或者将要做的任何事情都属于自我的行动。中国自我的连续性就这样包含着家族成员们所经历过的无奇不有的事件延伸到一代又一代”。[6]从四年级美术第33、34、35课可以发现,学生作品的范本全都以集体、家庭、亲子等为核心内容,可见越南文化传统中对家庭的重视。[7]

  (二) 节日共鸣:价值传递与美育功能

  节日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社会生活惯常模式,越南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习俗,与中国的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传统节日传递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在四年级美术第19课专门讲述了越南年画,越南年画和中国年画十分相似,年画中的葫芦、猪、鸭、鲤鱼等都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符,越南年画寄托了人们对新年丰收富贵的美好愿望。第20课——我们家乡的节日。课程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问题一是,回想自己经历过的节日、参加过的节庆活动,如舞狮子、唱民歌等;问题二是,思考节日的颜色和举办节庆活动的名胜古迹,并画出全景。[8]越南的节日里常有一些游戏,如格斗、斗鸡、斗牛、拔河、赛船、舞龙等,五年级第19课捏土课的节日题材便以此为题,要求学生观察或回想在节日里出现的人物或物件的形象造型、从中找出捏土造型。[9]学者布迪厄的场域实践理论曾阐释过文化与实践的关系,强调文化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通过场域和惯习的相互塑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并且看重反思在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价值。这一教学内容所安排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节日中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思考,并以插入节日图片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自己节日实践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认知自己习以为常的节日和活动,巧妙构建学生对本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既传递了民族价值观,又增强了对学生的美育。

  (三) 历史共鸣:文化身份与集体记忆

  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下,民族认同反映了民族成员拥有的共同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不仅能使民族抵抗外来文化挤压,更能为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提供正当性依据。一般来说,民族认同往往是以文化单位为载体的,强调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和继承,进而决定了民族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选择。因此,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尤为重要。文化身份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和文化归属感,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所建构,是动态发展的。[10]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是集体中的自我,反映了集体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集体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越南在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中以审美的、温和的方式帮助少年儿童确立其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四年级美术第2课、13课、21课对越南民族服饰花纹、瓷器花纹、饰品花纹的勾勒和展现,引领着学生回忆和思考生活中的艺术,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欣赏和认同本民族独特之美。[11]

  此外,教材中也相得益彰地展现了越南的战争记忆,这些历史文化艺术既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认同,也于无形中开展了爱国教育。如五年级美术第15课军队展示了越南军民一家亲的和谐画面,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军人。第17课作品赏析课——和平与战争,展示了两幅关于越南军人形象的画作。第25课——胡志明主席出差,通过两幅画作,即胡主席在窗前、胡主席看新学生学认字,展示了胡主席勤勉、朴素又亲民的领导人形象,进而引导学生们向胡主席学习、尊重和敬爱胡主席。胡志明主席本身作为越南国家新时代的精神象征,引导学生们认可和尊重胡主席就是引导学生们形成民族认同、热爱自己的祖国。[12]

  三、 美术教育的革新开放:认同构建需做持久功

  (一) 找准自身定位,提升文化认同

  一个国家找准自身定位就是要找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这就要求国家首先要有完整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洞察和理解,要客观、真实、尊重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民族和国家,只有明确认知自我,才能更好地找准自身定位,同时明确自我认知也是构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个先决条件。当前,革新开放的越南经济上在高速增长,政治上也在推进民主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治社会基本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劲的经济必然会促使文化繁荣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越南能在推动经济发展、发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正确对待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本民族留下的深浅印迹,取精华、去糟粕,越南文化将会既立足本土、保留真我,又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二) 兼容并包:推动多边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

  越南在借助艺术和教育形成民族共识、实现民族团结、构建民族认同时,不仅需要内部发力,也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南文化在东盟、在亚洲、在世界舞台的“朋友圈”。要不断追求更广泛的受众人群,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也获得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欣赏和认可,这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越南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前往中国广西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以广西艺术学院及其附属中学为载体,搭建了一条文化艺术交流、艺术教育合作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文化通过交融互鉴而变得丰富多彩的生动注解。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能将越南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带回国内,指导越南本土以后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此外,学生们也充分了解了中国文化,从他者角度反观母国文化,能够更加全面地欣赏和认可本民族文化。同时,这样的多边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也让外国民众亲切感受到越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魅力,了解到当代越南社会精神风貌,一举两得。

  (三)继承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于整个族群而言,继承传统形成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尤其是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基础,给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动提供历史文化坐标系。[13]因为只有“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14]因此,不仅仅是美术教育,而是整个教育体系,都要继承和发扬越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传统流失不可避免,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适应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接下来越南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找到传统服务于当下发展的路径,才能扎根越南的民族根基和国家根基,保证国家意识稳定,无后顾之忧地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古小松.东南亚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07.

  [2] 古小松.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与中越文化交流[J].文化软实力,2018(2):58-67.

  [3] 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6.

  [4] 阮文政,王晨娜,张家奇.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越南祖先崇拜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反思[J].思想战线,2010(4):21-25.

  [5]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5.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27-30.

  [6] [美]爱德华·斯图尔特,密尔顿·贝内特着.美国文化模式[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80.

  [7]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 4.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80-84.

  [8]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 4.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44-47.

  [9]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 5.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60-62.

  [10] 孙世权.文化身份如何被塑造和建构——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4(12):111-115.

  [11]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 4.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

  [12] NGUYEN QUOC TOAN.Mi Thuat 5.Viet Nam:Nha xuat ban Giao duc,2018.

  [13] 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天府新论,2008(2):130-133.

  [14]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着.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原文出处:赵悌荣,阮梅芳.越南小学美术教育的文化认同构建策略[J].新闻知识,2020(04):68-7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