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因政治批判主题而显得深厚、沉重,读他的作品就好像是读一段段人类的血泪史,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觉察到当时苏联社会的阴暗面、人民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的品读、深深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这沉重叙述的背后我们体会到的是他的责任与使命,在索尔仁尼琴看来,从劳改营与癌症的苦难中幸存之后,他的生命被赋予了更为神圣的意义,他活着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活着,也是为了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正是为了能够说出死去的劳改营兄弟们没来得及说出的真相。加之,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苦难经历都加速了其政治批判主题的形成。
索尔仁尼琴的政治批判主题以对"国家"恨与对"祖国"爱为基点,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思想支撑,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论述。正是劳改营中的悲惨经历使索尔仁尼琴开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劳改营文学"的先河,通过对劳改营中人们悲惨境遇的书写,体现他的政治批判主题。通过对普通民众与当权者们身上人性的挖掘,表达出作者对大多数当权者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爱。与此同时,索尔仁尼琴通过对生活的"镜像"描写、象征、时空的高度浓缩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其政治批判主题更加深刻、露骨。
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政治批判主题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与批判的层面上,在这些黑暗与不公的背后是索尔仁尼琴对个体命运深深的关切之情。并且,索尔仁尼琴坚信,人性之光最终会冲破黑暗。他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不畏困难、保持尊严、勇于抗争的英雄,不能说他们最终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胜利,但是最起码他们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在生死困境中保持了最美的人性。通过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的乐观主义情怀,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政治批判主题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苏]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俄]拉吉舍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汤毓强等译)[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4][俄]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田大畏、陈汉章译)[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
[5][苏]科瓦廖夫。苏联文学史(张耳、王建夫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刘亚丁。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7][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姜明河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8]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9][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雷永生、邱守娟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11]刘宁主编。俄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2]刘亚丁。苏联文学沉思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3]何云波。陀斯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4]童庆炳主编。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16][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浦立民、刘峰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7][俄]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8][俄]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M].徐凤林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19][俄]索尔仁尼琴。牛犊顶橡树(陈淑贤等译)[M].长春:时代出版社,2000.
[20]李毓棒主编。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俄]阿格诺索夫主编。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凌建侯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2]凌建侯。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4][俄]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何云波。回眸苏联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6]安启念。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俄]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史(刘文飞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8]李辉凡张捷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9]刘文飞。文学魔方: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张晓强:诺贝尔百年英杰索尔仁尼琴[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1][俄]别尔嘉耶夫。美是自由的呼吸(方珊译)[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32]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3]黎皓智。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马小驹。文学的殉道者:索尔仁尼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5]陈建华。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6]雷永生。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7][俄]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斯人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8][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第一圈[M].景黎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39][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牛犊顶橡树[M].(陈淑贤、张大本、张晓强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论文类:
[1]雷永生。别尔嘉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J].中州学报,1991(2)。
[2]施秀娟。融古典与现代于一炉--试析索尔仁尼琴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河池师专学报,1995(1)。
[3]肖韦宏。死亡与癌症压制不住的生命的激情--试析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J].作家与作品,1996(5)。
[4]林建华。索尔仁尼琴:一个永远持不同政见的作家--重读俄罗斯文学系列论文之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1)。
[5]任光宣。索尔仁尼琴现象的综合经验[J].国外文学,2004(2)。
[6]周振美。生存的尊严--评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2005(2)。
[7]李小驹。让文学为历史存照--索尔仁尼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J].理论专刊,2006(7)。
[8]季明举。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J].外国文学动态,2008(6)。
[9]汤显林。索尔仁尼琴--异端的尊严[J].百科探索,2008(8)。
[10]林贤治。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J].书屋,2008(11)。
[11]索科洛夫。对话索尔仁尼琴[J].天下杂志,2012(2)。
外文资料:
[1] А。И。Солженицын,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ыча,Новый мир, 1961г。
[2] А。И。Солженицын,Матренин двор,Новый мир, 1963г。
[3] А。Н。Маркова,Культуралогия,М。, 1995г。
[4]Т。И。Балакин,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Изд。Центр, 1995г。
[5]В。А。Сапрыкин,Введениев культуралогию,М。, 1995г。
[6]В。С。Шульгин,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IX-XXвв。М。Простор, 1996г。
[7]А。А。Радугин,Культуралогия,М。Изд。Центр, 1996г。
[8]Е。М。Скворцова,Теорияи история культуры,М。, 1999г。
[9]А。Б。Безбородова,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45---1999),М。, 1999г。
[10]А。К。Гамолина,Русская имиров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хрестоматия),Донецк, 2000г。
[11]В。Е。Хализев,Тео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М。Высшаяшкола, 2000г。
[12]Б。С。Бугров,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XIX-XXвв,ТомII,Моск。Унив, 2001г。
[13]Н。Л。Лейдеман и М。Н。Липовеций。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тораячасть。 Москва: УРСС, 2001.
[14]Pamela ssaur,solzhenitsyn'smatryone'shome.TheExplicator, 2004.
将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学时代视为尾崎红叶时代并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 时代文化的冲突与社会整体伦理观念的交替在日本明治时期被放大和突出, 也在尾崎红叶的文学作品中被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前言《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一篇着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9岁的男孩儿因为不懂华氏度与摄氏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要发烧烧死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默默地忍受痛苦,经历了等死的一天的折磨.海明威一直以硬汉着称,他作品中的男性也都充满阳刚之气,喜欢打...
摘要《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文体优美、情感充沛的诗一样的小说。它属于一部抒情性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诗意特征。其诗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部小说既有着诗一样准确、精致的语言,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和准确去描写世界,捕捉周围的细节,也将人物...
结语李彦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围绕着女性群体,发散出各有特色的女性声音。纵观李彦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小说轻松出入加拿大及中国的文化视域,以局内人的视角勾连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具有十分独特的亲历性、在场性,同时也有作为局内人的自...
对于英美文学研究,界内一直予以很高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对英美文学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戏剧史上最着名的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自1953年首演以来,被人们多次搬上荧幕。荧幕上的《等待戈多》大多数都是忠实于原剧作,无删减的。...
美国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写作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青年读者争相购买,小说问世五十多年以来,一版再版,掀起购买浪潮。作家塞林格从五十年代跻身美国文坛到六十年代...
作为莎士比亚最早创作的浪漫主义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色彩在更多来源上可以理解为是社会与命运的相互交织。...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①,至少有两件事广为人知。其一,这是一部年轻的艺术家非常想籍此扬名立万却到处碰壁投之无门的长篇。他于1927年9月29日完成该小说的创作,并信心十足地将书稿交给他前两部小说的出版商利弗赖特(Liverright)。在给后者的信中,...
西方社会关于食人族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只是,《奥德修纪》中的食人族还仅与希腊语anthropophagy一词相对应,并不具有伦理学、种族学和政治学含义。近代史上,真正令食人族词义发生本质变化的是着名航海家哥伦布。1493年,哥伦布在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