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彭艳萍
发布于:2023-02-22 共13890字

  内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她创造的四部完整作品中,勾勒了众多新女性形象。在这一批新女性形象的内部,包括以简·爱为首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她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日趋完美;以波琳娜、卡罗琳为例的矛盾型新女性形象;以伯莎·梅森为代表的异化的新女性形象。同样作为新女性形象,她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独立、反抗、平等的意识,外貌平凡,家庭环境较为复杂,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等。通过追溯其形象渊源,挖掘其原型,深入探究她们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以及新女性形象对呼吁妇女解放、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新女性 独立 平等 反抗 牺牲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new female image

  Abstract:Charlotte Bronte created in her four complete works, draw theoutline of the new female image.Within a batch of new female images, includingheaded by Jane eyre mature new female images, they through their own continuouseffor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erfect; Polina, Caroline, for example thecontradiction type new female images; Represented by Bertha mason of the alienationof the new female image. Same as the new female image, they have some commonfeatures, such as independent, rebel, equal consciousness, the ordinary appearance,family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complex,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education, etc.

  Through image trace their roots, dig its prototype, delve into them because of theinherent meaning, and the new female image of call for women's liberation, resistingthe unique values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The new female image;Independence;Equality;Defiance; Sacrifice

目 录

  一、引言

  二、新女性形象分类

  (一)成熟的新女性

  (二)矛盾的新女性

  (三)异化的新女性

  三、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一)外在特征

  1.平凡的外貌

  2.复杂的家境

  3.一定的教育

  (二)内在特征

  1.独立

  2.平等

  3.反抗

  四、新女性形象的价值

  (一) 个人价值

  1.自身经历的言说

  2.自我思想的表述

  (二) 社会价值

  1.时代的回应

  2.女性的代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作为一位杰出的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用她短暂的生命创作出了四部完整的经典着作——《教师》、《简·爱》、《谢利》、《维莱特》。这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追求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新女性。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灵的艺术形象,成为英国小说世界中不可缺失的一道人物风景。

  近代对新女性的研究较为普遍,传统研究中的新女性通常被认定为,新时期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和自我意识,追求平等、渴望幸福婚姻的女性,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简·爱》中的简·爱就是传统的、被多数人所认可的新女性形象。实际上,新女性有不同的存在形式,除了一些正统的新女性形象,还有一些以“变体”形式存在的新女性形象,如《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她们身上同样具有新女性形象的内在和外在特质。

  这些所谓的“变异化”的新女性和较为成熟的新女性,以及一些正处于过渡时期的新女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女性世界。而她们结合起来才真正形成了夏洛蒂笔下丰富的“新女性形象世界”。

简爱

  二、新女性形象分类

  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中,新女性形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自我发展的趋向,也是一种逐渐蜕变、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夏洛蒂笔下有三类新女性形象的存在。一类是以简·爱为代表的经典的、成熟的新女性,第二类是具有一定的新女性特质,但仍被传统束缚的,处于过渡中的新女性,她们充满了矛盾,如卡罗琳、波琳娜,还有一类最具个性化的如《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这样的女性,表面上以传统女性身份存在,实际上是作者以特殊言语表达的、被时代异化的新女性形象。

  (一)成熟的新女性

  “成熟的新女性”即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人格的平等独立,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趋炎附势,追逐金钱地位,最终转化为较为完美的新时代女性。如同名小说中的简·爱、谢利等新女性。

  简·爱是夏洛蒂笔下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她虽外表不美,但内心却十分丰富,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爱憎分明,爽直痛快,对爱情执着追求。她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舅妈家屡屡遭受欺侮,来到洛伍德学校后,又受到非人的待遇,饱受身心折磨,但她却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之后遇见罗切斯特,以及经历的种种挫折,使她逐渐具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独立、平等的女性意识,最终成为了一个正直、高尚、纯洁的女子。丹奈也曾认为简·爱“并不美,但却神秘地,无法拒绝地诱引人;纯洁、坚强、英勇、聪明,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又是一个成熟的妇女;端正而又吸引人,难以捉摸。……”简·爱在各方面都很好地表现出了一位完美的新女性形象特质,是夏洛蒂笔下最为正统的成熟新女性形象。

  露西·斯诺是《维莱特》中的女性人物,她作为一位成熟新女性形象,突出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她和简一样,相貌平庸,生活贫穷,从小无依无靠,迫切地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对爱情的感悟。露西追求的是一种经济和精神上独立、平等的爱,她强烈地抵制爱情中不健康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经过与约翰和保罗两次感情经历的比较,露西终于意识到什么才是真爱,她知道“产生于美的爱情不是属于我的,我同它毫无缘分,我也从来不敢问津。”她认为只有在彼此相识相知的基础上,“经受了痛苦之焰的考验,为忠诚所锤炼,被纯净耐久的情感合金所加固,经过理智的重重探测,最后,由它自身发展的过程而被铸造得完美无疵。”这样的爱情,才是露西所认同的。在这些的新女性形象中,露西对爱情的剖析是最具深刻性的。

  谢利(《谢利》),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位个性出众的女性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独具个性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充满生机、泼辣大胆、敢作敢为。夏洛蒂赋予这个角色胜过简·爱的叛逆,让谢利通过更具体、更大胆的行动,表现众多妇女渴求自由、要求解放的美好心愿。她是“母豹,林中生长的尤物任性,粗野。”她把牧师哄出家门时那副无所畏惧的神情;她赠送物品给为抵制工人反抗而受伤的军人时的慷慨豪爽;她同约克先生辩论时的泼辣;又如她看着工人毁坏机器的趋势不断蔓延,自身产业难以幸免,她“想通过行善,获得拯救”时的坦率等,都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成熟新女性形象。

  在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国,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女子个个渴求美貌、财富与地位,一辈子身处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而成熟的新女性却以自尊自强的形象出现,表现在她身上的每一笔都是如此的优美、真实,充满了精致的活力和柔媚的生命。她们凭借自身的能力为自己赢得荣誉的花环,也因此成为新时代女性的楷模。

  (二)矛盾的新女性

  这里的“矛盾的新女性”指的是虽有行动或者语言上的反抗、独立等行为,但因为受外界环境、家庭等因素影响,传统思想与新思想相对抗,最终在转变为新时代女性的道路上沦为时代牺牲品,例如《谢利》中的卡罗琳、《维莱特》中的波琳娜等。

  虽然卡罗琳作为谢利的配角出现,但在她身上有着相同的一种新女性精神——反抗精神。卡罗琳试图寻找一个可以自我谋生的工作,因此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大肆抱怨,向赫尔斯通叔父提出了一系列以前从未涉及的问题,使得所有人都大为震惊。

  在《谢利》第二十二章末尾,卡罗琳为大多数的英国妇女发出了她们心中的呐喊,她大声疾呼:“英格兰的男人呵!看看你们那些可怜见的姑娘吧,她们有许多就在你们周围一天一天地憔悴下去……更惨的是,沦为怪癖愁苦的老处女……为人父的人呵你们不能改变这种情况吗?”这是多么悲惨的呐喊!这是受到压迫的英国妇女对男人以及对整个男权社会所发出的抗议!

  卡罗琳呼喊出了内心的真正想法,但最终却未能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她想成为一名教师,去外面的城市工作,却因为叔父不同意而放弃了,没有为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她不够完美,所以是一个传统思想和新思想对立的矛盾型新女性,是当时社会大多数渴求自由,却无力挣脱束缚的妇女中的一员,成为了时代的缩影。也由此可以看出,夏洛蒂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并非一定是以女主人公的形象存在,作为配角的卡罗琳也是新女性形象中的一员,以此充实和丰富新女性形象的世界。

  相比较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卡罗琳而言,波琳娜则温柔和顺许多,她虽然不像其他新女性果敢、叛逆、个性突出,但她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熠熠生辉。她在小说《维莱特》中以“家庭天使”的形象出现,扮演着有一个中上层家庭主妇的形象,高雅、体贴、“忘我”。但细细品读,可以发现波琳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女孩,具有自强不息的美德和崇高的品质。小说前三章中年仅七岁的波琳娜意识到,如果父亲离开,自己将来的处境会是无依无靠,她必须要寻找寄托,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于是她下意识地强迫自己独立起来。波琳娜来到布列顿太太家的第一个晚上,她坚定地拒绝了仆人海蕊特抱她上楼睡觉的要求,连续说了三遍“没有必要”,并且坚持自己穿衣、梳洗,努力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别的孩子伤心或感到疼痛的时候会大声嚷着哭,不怕难为情, 也不忍着点儿;但是,这孩子却光流眼泪——只有最轻微的偶尔的欷歔声才能证明她动了感情。”夏洛蒂独具匠心地用作品的前两章对波琳娜的童年进行生动地刻画、描写,反映了波琳娜其实是一个温柔懂事,但内心却异常独立和坚强的女孩,让人无限眷恋。

  (三)异化的新女性

  与其他新女性相比,伯莎以其独特的“疯女人”形象,代表了一类以疾病为“外衣”包裹的、不受任何社会道德和习俗制约的,被时代异化的新女性形象,是夏洛蒂以独特的言语塑造的。

  “疯女人”是夏洛蒂在《简·爱》中创作的一位极具特色的经典女性人物。她是罗切斯特的妻子,是一个闻名西班牙城、集才艺美貌于一身的大家闺秀,但在婚后的四年时间里,化身成为“粗俗”、“陈腐”、“乖戾”、“淫荡的妻子”。她拥有罗切斯特夫人的身份,却被自己的丈夫关押在了桑菲尔德府的阁楼里。她被丈夫用各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描述着,冠以“疯女人”的头衔,甚至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她被囚禁在阁楼长达十年之久,成为了一个“四肢发达、腰圆膀大、脸没有光泽”的“魔鬼”、“怪物”,于是伯莎毅然决然地开始反抗。她以火、刀,以及自己的牙齿作为抗争的工具,依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她痛恨无耻地利用自己、又冷酷地伤害自己的罗彻斯特,她利用一切机会想要杀死他。她一次一次地发出疯狂的举动,最终纵火将那笔为她带来不幸的财产及桑菲尔德府烧成废墟,使自己从男权社会中彻底解放。伯莎的种种复仇行动,是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宁愿与传统道德同归于尽,也不愿被关押在阁楼里丧失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她无言的抗争是“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最好证明。

  伯莎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作为异化的新女性,她的反抗更为猛烈,更为彻底。伯莎以一种极端的、异化的方式展现了她内心强烈的反抗意识,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她是一个真正的行动主义者,她以自己的理智和生命为代价进行着抗争。她向男权统治发出挑战,将这座埋葬了她青春和美丽的庄园付之一炬,但最终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告别了美好的世界。

  三、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夏洛蒂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尽管相貌平平、性格各异,但她们有着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始终主动进攻、无所畏惧的特点。她们不是任人摆布的奴隶或玩偶,而都是一群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人物,具有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共同特征。

  (一)外在特征

  作为新女性,她们有着同样的外部特质,如她们拥有平凡的外貌、复杂家庭背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等显而易见的特征。

  1.平凡的外貌

  自古以来,在男权社会中,容貌是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基本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女性被定义为:出身高贵、气质优雅、有教养、纯洁、美丽。这是男权社会所崇尚的完美女性的准则,而这类女性往往是“没有灵魂的玩偶”。

  夏洛蒂的妹妹们在谈论创作时也认为,作品中女主人公必须漂亮。夏洛蒂不同意她们的想法,曾告诉她们:“我将用事实证明你们错了。”夏洛蒂作品中的女主角和她一样矮小、貌不惊人,但是同样迎合了许多读者的审美趣味,受到读者的青睐。

  在夏洛蒂的笔下,女主人公的相貌无一一个是花容月貌,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女性形象。外貌平凡,身材矮小,面色苍白,五官极为普通,穿着也是简单朴素,这是对简·爱的总体描述。但是简·爱却比那些美貌的女人有更加感人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谢利、露西、弗朗希丝也都是外表平凡的妇女,她们不美,但她们心灵纯净、善良,崇尚独立平等,内心的美远远超过了外表的美丽,这也是夏洛蒂塑造的女性独具魅力的地方。虽然伯莎最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人,但在被关押了近十年之久后,也逐渐沦为了一个面无光泽、膀大腰圆的女人。

  夏洛蒂突破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创作风气,一洗名媛淑女的脂粉气,一反大家闺秀的矫揉情,塑造了一系列洗尽繁华、脱俗高雅的女性。她所创作的女主人公绝对不是传统型的,也不是罗曼蒂克式的,而是敢于同资产阶级反抗的,蔑视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具有反传统思想的平凡新女性形象。

  2.复杂的家境

  这些女性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身世凄惨,从小孤苦无依,失去父母,没有亲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只能寄人篱下。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逐渐培养了她们坚强、独立的新女性特征。

  就像简·爱,在她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去世,是里德舅舅把她带到家里。不幸的是舅舅不久也去世了,虽然临终前嘱托里德太太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样抚养长大,但是舅妈不喜欢她,把她当做一个陌生的外人对待,甚至连表兄妹和仆人都要欺负她。最终把她送到了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慈善机构学习。在学校期间,除了支付每年所必要的学费之外,里德太太对她不闻不问,毫无亲情可言。

  弗朗希丝也是从小父母去世,由姑妈抚养长大,以修补花边为生,随后在寄宿学校担任手工课教员,却因为没有地位,没有金钱,又是异教徒,被女校长鄙视,被学生欺负。露西刚成年也成了孤儿。谢利、卡罗琳亦是,当卡罗琳郁郁寡欢,几乎卧病不起时,她的母亲才迫不得已出现与她相认。

  即使是上层阶级的波琳娜也同露西一样,寄居在布列顿太太的家里。她的母亲是一个轻浮、随便的女人,对她漫不经心,丈夫对她感到灰心丧气,最终双方离异。后来因为在舞会上玩得过分卖力,患了感冒发了烧,不久变去世了。父亲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影响,医师让他通过旅行治疗疾病。于是父亲就把波琳娜一个人留在布列顿太太家里,让仆人照顾她。可以说波琳娜也是在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3.一定的教育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时代,中等阶级妇女饱受传统文化的残害,她们依附男性存在,以男性为权威,是当时受歧视的典型女性阶层。上层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有许多机会与上层阶级男性交流,可以借此丰富自身经验,不断增长见识,她们也需要接受必要的学习教育。底层劳动妇女因家境较为贫困,家庭无法承担足够的教育费用,因而必须外出工作,自我谋生。只有中产阶级妇女是“多余人”,是丈夫的摆设,基本无社会功能,也无独立性。在当时,成为一名家庭女教师是她们的唯一出路,所以这种家庭的女孩子从小就会接受一定的教育。作品中的这些新女性都需要接受教育,然而这种教育只是一般的基础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知识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向她们打开。简·爱、弗朗希丝,还有露西,都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简·爱从小就喜爱看书,常常在表兄妹们玩耍的时候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层层叠叠的窗帘背后看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喜欢听仆人白茜讲故事,喜欢画画,还看过《帕美拉》、《毛兰伯爵亨利》、《罗马史》、《格列佛游记》等着名着作。简爱不仅喜爱读书,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自己的想法。后来进入劳沃德慈善学校学习,学校艰苦的生活,令她养成了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忠于职责,遵守纪律。

  她努力地学习着某些课程,最终以班级第一名的位置被授予教师的职位。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受阻,离开桑菲尔德府四处流浪,被好心的黛安娜和玛丽收留在沼泽居,仍然热忠学习。简·爱的身体恢复后,慢慢地与她们加深了交流,和她们一起读书、绘画,欣赏她们所欣赏的,赞同她们所赞同的。她们比简·爱更有学识,读的书也更多,于是简·爱贪婪的读着她们所读的书,晚上与她们们一起探讨。黛安娜教简德语,简教玛丽绘画,三人自得其乐。而弗朗希丝和露西同样会缝纫、外语语法等文学知识,可以以此担任学校教师赚取生活费,维持生计。

  像伯莎、波琳娜、谢利、卡罗琳,她们作为上层阶级的贵族女性也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的。她们要从小学习礼仪规范,学会端庄的姿态、优雅的谈吐,学着如何与上流社会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士交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主妇。她们还需要学习英语、法语,以及文学知识,另外还要学习绘画、音乐、缝纫等,需要具备一名贵族女子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才能。

  (二)内在特征

  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在男权意识长时间、潜移默化的感染下,不知不觉,也就成为了低于男性的“次等性别”。性别成了她们无法逾越的界限,她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过男性,只能以男性的附庸形式存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必须具有强大的内心世界,顽强地秉持独立的人格。夏洛蒂塑造的这一系列女性形象就具有平等独立、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独特人格魅力。

  1.独立

  独立是指不依附、不隶属于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保持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因此,独立也可以分为精神独立和物质独立两种。独立是新女性必须具备的品格特征之一。

  在众多的新女性形象中,简·爱兼具精神独立和物质独立。简·爱在童年残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孤傲、反抗的个性,在她成年后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自我独立意识。

  一个出身低贱、无亲无故、身无分文,独自闯进社会谋生的弱小姑娘,是很容易丢失自己的人格,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的。但简·爱却像保护生命一样坚守着独立的人格。虽然家庭教师地位卑微,但她依然从容不迫,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尊严,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形象魅力,正是这种独立自我的精神力量,获得了罗切斯特的爱。

  简·爱不仅反对罗切斯特给她买过多华丽的奢侈品,还声明自己在婚前仍以教书为生,自食其力,她还要继续做阿黛勒的老师,来挣得自己的膳宿费和外加一年三十磅的薪水,靠那些钱来添置衣裳。她不是男权社会中的传统妇女,并不想依靠婚姻来寻找下半生的物质寄托,而是想要寻找一个能陪伴她一生的情感依靠。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其实早已结婚时,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孤身一人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宁愿四处流浪,而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可见,简·爱始终保持着人格独立,不愿被权钱所利用。

  弗朗希丝相对于简·爱来说,更强调物质上的独立,也比简·爱更具社会意义。她与威廉结婚后,她希望能自力更生,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于是提出了一个计划——创建一所学校。她坚信,只要自己身体健康,努力克服困难、 没有丝毫的懈怠,就会办成一所独立自主的学校。在经过忙乱的、奋斗的、坚持不懈的十年后,通过不断提高学费、改进教育体制,她的学校成了布鲁塞尔最受欢迎的学校之一。她每天在学校热心地忙碌着,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家和学校全由她一个人照管着。她躯体里蕴藏着的强大的能力——独立,最终得以自由的发挥。

  2.平等

  新女性的平等表现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要求公正地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力与地位,她们藐视权钱,重视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就如简·爱在罗切斯特有钱、有权、有势的时候,没有选择嫁给他,而当罗切斯特遭遇火灾,双目失明,失去一切时,简·爱不但没有抛弃他,反而更加坚定了照顾他一生的决定。因为在简·爱看来,这时罗切斯特和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他们之间不再有金钱和地位的隔阂。又如简·爱在与罗切斯特交往的过程中,得知罗切斯特既想留下英格拉姆小姐,又想把她留下,简无法容忍:“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1简·爱的“男人和女人是一样平等的”是当时父权社会一个豪迈的宣言,这也充分表明他们的爱情基于平等的。另外,简·爱在意外继承了叔叔一份两万英镑的遗产时,立即提出要与圣·约翰兄妹平分。这些行为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支撑着,也正是因为这一本质特点,简·爱才敢于蔑视封建贵族的财产、等级、门第等陈腐观念,敢于执着追求建立在平等、独立基础上的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

  作为新女性形象的谢利,在平等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谢利有财产、有地位,应有尽有,造物主把最好的一切恩赐于她,让她陶醉在幸福之中。然而她并没有因此丧失自我的人格,沦为金钱的奴隶,更没有让优越的环境逐渐侵蚀宝贵的自我意识。她就像简·爱直面逆境那样冷静地对待自己优越的环境。一个人可能在不幸的境遇中消沉垮掉,也可能在幸运的环境中昏沉自溺。谢利有了深刻的觉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与财产、地位毫无关联,平等是建立在精神和意识丰富的基础上的。她拒绝了四位门当户对的求婚者,毅然地选择了一位和她同样拥有丰富精神财富的家庭教师路易斯。这样大胆的举措对于一名贵族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要比男子承受更多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量。作者也曾在作品中这样赞颂她:“她的美不仅在她浓密的卷发和闪烁的双眸,还在于她冷淡惜苦,仗义疏财的正义感,她的美,画龙点睛之笔是她在爱情婚姻上敢于把家族和阶级戒律踩在脚下,一往直前走自己选定的路。”

  3.反抗

  新女性与传统女性最为突出的差异就是,新女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们不被传统意识压抑和束缚,不畏惧男权主义的威严与压力,她们勇于抗争,争取属于女性的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天空。

  《简·爱》开篇,作者就用激烈的言辞和勇敢的行为向读者展现了简·爱性格中的强烈反抗意识。面对约翰·里德的粗暴虐待,她忍无可忍,怒斥他为“杀人犯”、“奴隶监工”、“罗马皇帝”……并且毫无顾忌地和他打斗起来。面对强敌,她不甘示弱,也毫无屈服、懦弱之态,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当简·爱面对冷酷无情的里德太太时,对她的自私、虚伪的品质嗤之以鼻。她与里德太太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竟公然痛斥她为“坏女人”。简·爱反抗压迫的鲜明性格,在她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简·爱去了寄宿学校后,对自己的好友海伦的容忍和耐心不能理解,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愤。她告诉海伦,当“我们”承受无故地挨打时就该狠狠地反击,好好教训他,让他再也不敢这样打人,并把他打人的工具夺过来,当着他的面毁坏。

  《简·爱》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女性人物伯莎,她充当着潜意识中的简·爱存在,她代表简·爱内心所隐藏的疯狂欲望。简·爱虽一直与社会中种种不平等观念和现象作斗争,但她的抗争受到理性压制,以及法律与道德的规范。因此就由疯女人伯莎代替简·爱完成不受社会道德和习俗限制的抗争任务。作品着力描述了疯女人的五次反抗行为。第一次是深夜进入罗切斯特房间放火;第二次是刺伤前来看望她的哥哥梅森;第三次是撕毁简·爱的头纱;第四次是罗切斯特与简的婚姻受阻,罗切斯特带人闯入囚禁疯女人的阁楼,与疯女人搏斗;第五次是放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简·爱》这部小说中除了简·爱为追求妇女解放、追求独立平等而斗争外,实际上还穿插着伯莎代表被剥夺话语权的广大妇女向社会发出的呐喊和不懈地反抗。

  另外,《谢利》中作为配角的卡罗琳和《教师》女主人公弗朗希丝,她们虽不像简·爱和谢利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也不像她们那样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针锋相对,甚至有点儿意气用事的反抗,但她们通过更冷静、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更理智、更策略地与这个社会进行斗争。虽然她们的反抗形式不同,但她们都有着积极反抗的精神。只是简·爱和谢利的自我意识较为外露,她们更倾向于浪漫激情式的反抗,卡罗琳和弗朗希丝的自我意识较为内向,因此她们更倾向于实际理智式的反抗,有时甚至愿意为了达到反抗的最终目的而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

  四、新女性形象的价值

  女性发展的最高指向,是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也就是最终成为时代新女性。而在十九世纪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新女性的出现可谓是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先进性的。

  这意味着妇女被解放的程度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新女性之所以拥有独特的价值,就是因为体现了时代的社会特质。同时,这些新女性形象的出现是作家个人的展示,也是对当时时代和社会的影射。

  (一)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即是指新女性形象对于夏洛蒂本人的价值。夏洛蒂创造这一系列的新女性形象,是对她自身生活经历为原型进行改造,是对生活的追溯和回忆,也是倾诉内心独立反抗意识、发展独特个性的最佳方式。

  1.自身经历的言说

  夏洛蒂一生经历坎坷、命途多舛,这些作品的素材和人物大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及身边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也就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叙述。

  1816年4月21日,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英国约克郡桑顿镇的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在她四岁那年,一家八口搬到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居住。次年,母亲因病去世。1825年,大姐玛丽亚和二姐伊丽莎白在学校感染肺结核后相继离开了人世。死亡的脚步就这么一步步地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恐怖的印记。此后,夏洛蒂在家乡哈沃斯平静地度过了六个春秋。她和艾米莉、安妮、布兰韦尔一起学习文学知识,一起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并合办手抄本刊物。夏洛蒂的家境本身并不宽裕。1834年起,因为父亲病重, 弟弟染上酗酒、吸毒的恶习,经济更加困顿。她和艾妮、艾米莉想通过教书、开办学校改变经济贫困的现状,但没有成功。1848年,艾米莉、布兰韦尔和安妮因患病相继去世。转眼间,在哈沃斯那座凄清的石屋中,只剩下身心俱疲的夏洛蒂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这里留给她的是无限的伤感和抑郁。夏洛蒂的爱情生活也一直不顺利。年轻时她曾爱上出版商乔治·史密斯先生,但自认为配不上他,便主动放弃了。后来担任家庭教师时,又爱上了已有家庭的埃热先生,但因无望得到结果,最终放弃。1854年,在没有得到父亲的赞同下,她与父亲的助手结婚,然而结婚不到一年,她就死于妊娠引起的并发症,年仅39岁。

  夏洛蒂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的局限中被无限压抑,创作出一部部被打上她个性烙印的作品。这些作品携带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是夏洛蒂思想的投射,充分表明她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因此,夏洛蒂作品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和现实主义色彩。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说过:“研究她(夏洛蒂)的生平就是研究她的小说,两者似乎是同一个命题。”

  《简·爱》的故事就是由夏洛蒂的生活经历改编而成的。夏洛蒂和简·爱一样在失去母亲后都孤苦无依。在当时的社会为了生存,她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家庭教师,两人的求职道路都几经波折。夏洛蒂为了寄托内心的忧愁,奋笔疾书;简·爱则通过学习、看书消除寄人篱下的孤独。夏洛蒂曾经爱上过乔治·史密斯,后来认为配不上他而主动放弃;简·爱不愿接受圣·约翰的求婚。在布鲁塞尔留学时,夏洛蒂与埃热先生的感情受到埃热夫人的重重阻挠;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也出现了伯莎从中阻碍。

  《维莱特》故事亦是夏洛蒂对生活经历的改编和创作,它是夏洛蒂真实生活片段的剪接与编辑,悲苦的生活激发了夏洛蒂创作的冲动,更为真切地表现了她的生平。法国评论家爱弥尔·蒙泰居(1825~1895)说:“夏洛蒂的两部小说都可以被看成是自传, 可以冠以同一个书名;《简·爱》的副标题应是‘夏洛蒂的诗意的生平',《维莱特》的副标题应是’夏洛蒂的真实的生平‘”。

  2.自我思想的表述

  弗洛伊德在论述作家创作的原动力时指出,作家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产生对立和冲突,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夏洛蒂自我反抗精神和自身观念思想的表达,也是对生活感到失望后孤独苦闷、无处宣泄的精神替代品。

  自身具有独立、平等个性的夏洛蒂·勃朗特深知女性的痛苦、希望和理想绝不可能由女性自身孤立完成,她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她努力地创作。她通过作品表达出对男权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最终形成的以“父权”为中心的强烈反抗。四部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是自小父母双亡,这是作者独特的、隐匿的抗争方式,是她潜意识中渴望不被父权的束缚和追求自由平等生活的美好理想。同时,还强调了孤独无助的女性处于劣势生活环境中的艰苦,更多地把反抗精神藏匿于女主人公的执着、坚韧的性格中,才使得她们有可能在广阔的社会中立足,寻找到真正的幸福。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总是在与强权不断抗争并试图获得最后的胜利。

  由此可知,夏洛蒂的作品是她渲泄情感和表达自我观念的交汇地。笔尖与纸的摩擦,发出的是她阵阵呼喊与呻吟,不断地创作是她释放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孤寂,获得前行的勇气。她通过双手,竭尽全力用纸和笔表达着她的苦痛、压抑,以及自己所坚持的信念。

  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夏洛蒂面对强大的父权话语的困扰,不断地为女性进行自我表述,自由地言说女性的故事,致力于解救被父权囚禁的女性,也因此揭开了女性创作的新篇章。

  (二)社会价值

  在时代发展中,因社会分工不同和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夏洛蒂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所有被传统束缚的妇女呐喊,与男权社会抗争、搏斗。这些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向传统社会发出抗议,她们发出的呼声震动了英国文坛,也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同胞,让妇女对女性独立充满希望。

  1.时代的回应

  十九世纪的英国在议会改革选举制度法案的通过和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下,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然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提高女性的地位,就像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一样。英国妇女的首要职责就是成为一名集谦卑、牺牲、忘我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家庭天使”或“高尚淑女”。由此可知,这一特殊时期的女作家面临着巨大的创作困境。同时代的诗人骚赛劝说她,文学不应该成为妇女的职业,她应去尽心完成自己的天职。在这样社会背景中,女性作家只能通过迂回的、隐秘的方式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夏洛蒂在发表《简·爱》时只能采用“柯勒·贝尔”这个不明性别的笔名。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女性作家层出不穷,她们通过创作抒发自己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进而向男权社会的传统观念发出了挑战。受夏洛蒂《简·爱》(1847)的影响,盖斯凯尔夫人随后出版了一部描绘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玛丽·巴顿》(1848)。她同夏洛蒂一样关心着下层妇女,提出了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深入探析妇女不幸命运的根源所在。与夏洛蒂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狄更斯(1812-1870)和萨克雷(1811-1863)虽然擅长创作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无人能及,但是在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夏洛蒂有她不同凡响的独特之处。

  夏洛蒂的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少许男权文化的印记,但这些作品的发表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里程碑之一。夏洛蒂开创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为后辈女性作家开辟了创作道路,也为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财富。

  因此,马克思曾评价包括夏洛蒂在内的“辉煌一派”:“他们以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全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要多。”可见,夏洛蒂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巨大,具有非同凡响的社会价值。

  2.女性的代表

  夏洛蒂的一生始终在思考女性问题,西方不少批评家也评价夏洛蒂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先驱。她创作的四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诸如简·爱、谢利、卡罗琳、露西这样的女性人物,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包含着高度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她们体现的是对传统社会制度的不满,对新时代的渴求与向往。

  夏洛蒂透过亲切感人的笔调,全身心地创作着新一代的女性形象,并以第一人称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叙述她们的理想、友谊和爱情,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她们真切的感情。

  英国女作家弗·伍尔芙在评论夏洛蒂的创作时说,“作者控制住我们,强迫我们沿着她的道路走去,使我们看见她所看到的,她一刻也不离开我们,或者让我们忘记她。终于我们就彻底沉浸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才华、激情和愤慨中。”

  作者通过这些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让女性了解自身的处境,也让传统妇女意识到,她们需要的是自由。她们必须团结一致挣脱男权社会的枷锁,逃离束缚,通过自己的努力谋生,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依赖于丈夫,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平等,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能最终赢得社会的尊重。对于爱情要拿出自己的纯真和勇敢,努力追求个人的幸福。真正的爱情不应以财产、外貌和权势为评判标准,而是应该以精神平等、物质独立为基础。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相爱却又各自保持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五、结语

  夏洛蒂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伟大作家。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凄惨的命运、以及生活的充满矛盾的时代,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她形成独立的新女性意识。她借助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意识独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夏洛蒂塑造了一批像简·爱、谢利这样的反叛女性为妇女解放树立了榜样,希望更多的传统女性能受到启发,唤醒女性内心的觉醒意识。她也通过对传统妇女这些时代的牺牲者进行描述,真实地再现妇女的悲惨处境,直接向社会呼吁女权。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向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出了挑战,对夏洛蒂来说,她手中的笔不仅是她发出呼喊的号角,更是她与传统社会抗争的武器。她的女性意识对后世不断探索女性问题及妇女解放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着,曹庸译:《谢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2][英]夏洛蒂·勃朗特着,吴钧陶、西海译:《维莱特》,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3][英]夏洛蒂·勃朗特着,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4][英]夏洛蒂·勃朗特着,刘云波译:《教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5][英]简·奥尼尔着,叶婉华译:《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海南出版社,2004年。

  [6]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7]吴少平:《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东方出版社,2007年。

  [8]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9]李维屏、宋建福:《英国女性小说史》,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11]王捷:《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性形象》,《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12]吴晓春:《苦含情, 遣谁听?--夏洛蒂·勃朗特与<维莱特>》,《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13]刘艳:《揭开疯女人的面纱--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意义》,《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杨红霞:《再谈露西·斯诺和她的女性同伴--浅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刘国鸿:《从<教师>到<维莱特>:夏洛蒂女性自我实现的探求》,《文史月刊》,2012年第8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