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

当代书法的得与失及其文化精神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作者:巴力
发布于:2019-06-06 共6247字

  摘    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当代书法的根基就来源于我们自身对文字的创造。历史上的书法家都有很深的文化造诣, 那些原创的文本都有当时的书写背景和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将围绕以下内容对书法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一是书法的文化本质, 二是当代书法的得与失, 三是书法的文化精神, 最后回到主题——当代书法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当代书法; 汉字; 书法文化; 文化精神;

  一、书法的文化本质

  要了解当代书法的文化本质, 就要重温一下书法的基本常识, 也就要了解汉字的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汉字的形成大约经历了6000多年, 从汉字的字数来说, 秦代的《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记载的汉字大概有3300多个, 《中华辞海》记录了85000字, 但在85000字当中, 有很多字已经不太使用了, 我们称之为“死”字, 迄今为止, 我们仍然使用的文字大概在6000~7000字左右。除了汉字的字数, 汉字的演变还经历了几个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 这时候的汉字已经是依附工业文明初级阶段的载体, 之后开始形成书法的独立特性, 这时候出现了大篆和小篆, 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草书, 而从大篆开始书法完全脱离了对载体的依赖, 完全支撑了中国人对于文化的诉求, 形成了书法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汉字自身有其特性, 可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当代书法, 即迄今为止所有书法文化的内容, 其根基来源于我们自身对文字再创造。除了四大发明之外, 是同样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二、当代书法的得与失

  在西方很多文明国家还没有形成自身文明的时候, 我们的文字已经完成了整个过程。而在文字形成之前, 我们已经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之后才开始逐步完善自身的文化, 尤其是对文字的重新总结, 要早于很多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书法可分为五大类, 即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种书法代表了一种文化内容, 其内涵也有所不同。所以, 文明建设其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精神, 而并非先有文字再有文明。下面就具体了解一下这五类书法。

  篆书也叫篆体, 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形成于周代。篆体分两种:一种是大篆, 另一种是小篆。它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书法体, 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文体。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形成于秦朝, 分为秦隶、汉隶等。

当代书法的得与失及其文化精神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始于汉末三国时期, 迄今为止已有近两千年。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 它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其中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 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性造就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意态奇异,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唐楷是指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楷书书体。此时的楷书, 其艺术成就之高, 在古代书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楷书作为一种文字符号, 虽然实用性高, 但艺术性方面略有不足——这一点不像草书, 草书能代表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文化认知, 它张扬的是个性和精神。

  草书形成于汉代, 有章草、今草之分, 而今草又分大草 (也称狂草) 和小草, 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 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 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 写法逐渐统一, 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 那便是章草, 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 狭义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在文字的书写历史中, 只有我们汉字具有这种分类, 这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一点。无论是中国的文字, 还是外国的文字, 一旦回到各自历史的时候, 就会感受到这一点, 而且令人激动, 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 其使用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我们谈到王羲之, 都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事实上, 我们不仅把《兰亭集序》作为一项文化内容, 甚至把它作为一个话题。

  三、书法的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大都是以草书为主。当然除了这十大书法家之外, 还有更多的书法家, 我们不一一列举。这些书法家除了擅长书法外, 还都擅长诗文, 也就是擅长书写诗词公文。这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我们能在其书法作品中重温到书法的文化精神。

  张芝, 汉代书法家, 有“草圣”之誉, 尤其擅长章草。张芝出身显宦名门, 但“幼而高操, 勤学好古”。他喜好书法, 刻苦学习书艺, 其如醉如痴的精神令人叫绝。晋卫恒所撰的《四体书势》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 必书而后练 (煮染) 之, 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这是什么意思?张芝家境贫寒, 买不起墨, 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家里的脏衣服收集起来不洗, 堆积到一起, 到一定数量后一次性用热水把衣服煮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就是要把衣物的颜料煮成浆色、墨色, 然后用这种衣服煮出来的墨来书写。“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 意思是说张芝惜墨如金, 寸纸不遗。后人所称的“临池”即来源于张芝。他刻苦磨砺的事迹, 成为书法界人尽皆知的一大典故。

  张芝的作品产生于汉代, 距今已经很遥远, 但我们仍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中国书法家用自身的理解和自身的精神挥写着中国文化的内容。如今我们再看张芝的书法作品, 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现代很多的所谓书法家, 其作品都难以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早期书法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在对文化遗产的揣摩中可以重温到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随意臆想或者臆造出来的, 是真实存在的。

  王羲之, 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 以行书、草书、楷书闻名, 其代表作有行书《姨母帖》、草书《十七帖》、楷书《黄庭经》、行楷《兰亭集序》,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最初受张芝的影响, 但是他精研体势, 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 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 摆脱了汉魏笔风, 自成一家, 影响深远。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诗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 其传世草书墨宝代表作有《鸭头丸贴》《中秋贴》。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 父亲的悉心传授和指导, 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后来他还学习过张芝的书体,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兼众家之长, 集诸体之美”, 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或尊称为“小圣”。

  孙过庭,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出生贫寒, 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 专心研墨达20年, 终于自学成才。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尤以草书着名。他“好古博雅, 工文辞, 得名于翰墨间”。他的草书代表作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书谱》中涉及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 是他对自己书法的总结和升华,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如今, 无论是书法界, 还是整个社会, 都强调要“创新”发展。书法也一样, 不能有了一种模式之后, 就照抄、照搬, 一成不变, 或者照搬之后再传承, 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样会造成文化的断层。书法文化跟科技发展的形态是一样的, “融诸体之长, 触类而旁通之”是书法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即便是草书, 虽然每个书法家都会写, 但是他们的字体有很大不同, 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文化。所以对文化的认知, 不能单纯地从字体的结构去认识, 还要更多地从字形、字义上去理解。

  张旭, 唐朝中期知名书法家, 擅长草书, 有“草圣”之称,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 其书法也始于张芝、“二王”, 他效仿几位大师的草书之艺, 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 其状惊世骇俗, 其精到的笔法, 以及其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 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以气魄和灵性创造了草书艺术的完美韵致。

  怀素, 唐代着名书法家, 以“狂草”名世。他“幼而事佛, 经禅之暇, 颇好笔翰”, 后与张旭齐名, 合称“颠张狂素”, 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 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他的草书笔法瘦劲, 严谨简练, 体现出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 代表作有《自叙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怀素家境贫寒, 买不起纸墨。他只能在寺院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进行练习。据说为了练字, 怀素专门制作了一块漆盘, 就像现在的黑板, 写上去的字可以擦掉。漆盘也就可以反复使用。

  我们通过书法回到那段历史, 跨越时空去体验那个时代创造的文化, 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他们留给后人的, 不仅仅是作品, 更是通过书法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再过若干世纪后, 这种传递还会延续下去。后世当然还会产生更多的书法家, 但我们在创新的同时, 还要回顾和重温, 不断地去缅怀这些书法家。所以这是我们中国书法文化中特有的内容, 西方的怀念可能更多停留在其文学或宗教里, 而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 我们可以通过书法去怀念、记住或重温那段历史时期文化的缘起和勃兴。

  黄庭坚, 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擅长赋诗写词, “诗书一体”, 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他擅长行书、草书, 楷书也自成一家, 其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等。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会顿然觉悟到一种不同的形态扑面而来。黄庭坚的草书作品全在心悟, 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 虽多理性使笔, 也能大开大合, 聚散收放, 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 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 虽纵横跌宕, 亦能行处皆留, 留处皆行。”也正是这样, 黄庭坚开创了中国草书的新境界。因此, 我们发现每个书法家的内心世界都是很丰富的, 但又有别于其他书法家。

  董其昌, 明代着名书画家。他才溢文敏, 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精绘画, 其代表作有《画禅室随笔》《容台别集》等。我们在看他的作品时, 会觉得与前人的书法有所不同, 而且这种不同不仅没有构成文化的紊乱, 没有形成文化的断层, 还在传承的同时进行了文化的创新, 不过这种创新很微妙。我们通过董其昌的作品能感受到这一点。

  迄今为止,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重复地看这些艺术家的作品, 去临摹这些作品, 甚至膜拜这些作品?是因为他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传承的同时进行了文化创新。这与当代文明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而古人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所以, 我们看董其昌的作品, 发现这种文化转变是非常微妙的, 他跟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以及早期东晋或唐朝书法家的作品有所不同。在他的草书作品中, 我们感受到了明代书法文化的风尚——作品吸收了古人的精华, 却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 自成一体, 其书风飘逸空灵, 风华自足;其画园劲秀逸, 平淡古朴。他用笔精到, 始终保持正锋, 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分行布局, 疏朗匀称, 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 枯湿浓淡, 尽得其妙。我们从他作品中发现, 草书又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 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 也就进而让我们对书法文化产生兴趣, 所以后人就会不厌其烦地去临摹古人的作品。这就是古代书法家在历史的特定阶段给后世创造的文化现象, 也让喜好书法的人自然地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

  王铎, 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王铎的书法独具特色, 世称“神笔王铎”, 与董其昌齐名, 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 却流转自如、劲健洒脱、笔力千钧。他擅长行书、草书, 其代表作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草书又有新的变化, 章法变化丰富, 行笔能纵能敛, 整体感强, 结体欹正莫测, 点画错综复杂, 线条枯实互应。这既体现了书法家对书法文化的传承, 还彰显了个性, 这种个性是非常鲜明的。他用一种文化精神, 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内容。

  傅山, 明末清初书法家, 工书善画, 博极群籍。他擅长行书、草书, 其代表作品有《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我们今天的书法作品与明末清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因为这个时代离我们更近一些, 我们对它的认知更多一点, 也更亲切一些。

  四、当代书法的文化身份

  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文化。而我们在现代书法中却感受不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谈到书法的时候, 大家很自然地去谈到一些熟悉的古代书法家, 比如王羲之等。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类似于古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并像他们一样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呢?因为古代的书法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除了进行自身的修养外, 还完成了对书法本身的创新, 对书法文化的创新。

  纵观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 虽然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看上去相似, 但其实差别很大。尤其是草书, 因为草书的各个字之间是有冲突的, 但这个冲突又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主要来自于书法家的内心, 他们对书法有创造的精神。无论是从书写的文本角度看, 还是从字体形态看, 都各自不同。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会回到历史, 重温他们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隶书始创于秦朝, 而汉字的书写历史就是从秦汉开始的, 同样, 书法的概念也是从秦汉开始的。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人, 他本是秦朝的一个小官, 在县衙供职, 专门负责文书一类的抄写。他因为性情耿直, 犯了错误, 被秦始皇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监狱里度日如年, 无事可做, 就在监狱的地上写字度日, 心想如何干出一番事业, 以求赦免罪过。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 以小篆作为全国的统一文字。然而小篆不便于速写, 还费时费事。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 改变一下字体, 让它更简练一点。于是, 他开始在监狱里潜心研究, 把篆体的象形结构变成笔画简单的隶书, 去粗取精, 加工整理。十年后, 他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易于辨认的三千隶字来。秦始皇看后大吃一惊, 将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出狱后的程邈把这三千字的文本写成正式的奏本, 递交给秦始皇, 这就是隶书的形成。

  程邈用了十年的时间创造了隶书。而我们现在的书画家又有多少人能用十年的时间, 去创造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呢?也许有, 但不多。隶书形成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文化书写形式所带来的影响, 并不亚于我们当代研制的歼-20、歼-31这类高科技隐形飞机的影响力。

  汉字从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 是从繁琐到简化的演变, 这对中国汉字的贡献非常大。当代五类书法中, 隶书占了很大比重。所以, 在特定的时代, 书法家相当于现在的科学家, 程邈在特定时期完成的壮举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称之为那个时代的“核弹元勋”。

  如果没有类似程邈这样的书法家, 我们今天将无从谈起书法的五大书写形式, 也无法论及它们对当代产生的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回顾历史, 常常会带着缅怀的心态去重温古代的文化, 这是我们中国书法文化独有的特性,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是一气呵成的, 如果一个书法家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 或者对诗词没有很深的了解, 他不可能现场写出《兰亭集序》这个文本。

  王羲之、颜真卿、程邈等书法家除了其书法作品之外, 他们所有书法的文本都来源于自身。比如现在的一个书法展览, 单从作品看, 书写没有问题, 但从文本看, 就发现全是唐诗宋词, 都是来自过去的作品。那么即便书法写得很好, 但是文本本身不属于自己, 不是原创。当人们在欣赏这样的书法展的时候, 会突然发现又回到了历史。

  那么, 古代书法需要在现代书法展上去重温吗?我经常看到一些书法爱好者, 拎个水桶弄个毛笔, 就在地上书写, 大部分都是王羲之的行楷, 写得极其漂亮。我很喜欢看他们书写的过程。但当我看他那种笔韵的时候, 突然意识到自己回到了历史, 是这个时代的人在书写“历史”。有时候, 我就特别急切地希望, 那位书写者能够突然笔锋一转, 写出他自己的书法作品。

  我们当代书法强调的是一种对文化上的严谨需求, 这种严谨代表着不能有任何瑕疵, 首先要具有书法自身的特性——即自我书写的个性, 另外就是书写文本的原创风格。当你具备了这两种特性之后, 才能称之为“书法家”。

原文出处:巴力.当代书法的文化身份[J].领导科学论坛,2019(10):74-8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书法篆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