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探究
【绪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的传播概述
【第二章】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3.1】微信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2】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扩展的影响
【3.3】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维护的影响
【第四章】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人际传播的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
本文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具体的研究结论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微信通过其特有的免费性、私密性和即时性的相关传播功能设计,能够对广大用户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范围较广,且分为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化走向。
其次,从积极影响来看,微信传播能够为其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范围的广度与关系的程度深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正向影响。在关系广度上,微信对弹性社交功能的极致开发与应用,为微信用户扩展自身人际关系网络的广度理论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关系深度上,微信对作为人际关系增进基础之一的自我呈现,提供了私密性或半公开性的舞台,有利于扩大用户的自我开放区域和个人信息空间,利好真实情感的表达与获取社会资本。同时,微信中的强连带关系根基和便捷性条件也为用户巩固和重塑自身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力补充。
最后,从消极影响来看,微信传播逐渐凸显出为用户的自我呈现、自身人际关系的扩展和维护方面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在自我呈现上,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前后台界限模糊化和后台信息控制权的弱化带来的自我形象管理困境、即时性的"身体在场"和迎合实惠型消费心理的零成本所带来的过度自我表露、以及微信朋友圈活跃度两级分化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之中;在人际关系扩展上,主要在非自愿的好友添加和"捆绑式"群聊的"强制性"人际关系建构、弹性社交功能可能引发的低俗化人际关系扩展、以及人际关系的扩展程度有限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消极影响;最后在人际关系维护上,本文认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微信互动行为的不可视性所带来的从众心理弱化和人际交往的惰性初显、商业化的期望破坏行为所致的用户消极性的人际互动回报、以及线上的异化亲昵和线下强连带关系双方的连接淡化。
4.1.2 对当代人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人际关系是社交类应用的骨骼架构,它决定了在这个数字化网络中人际传播的开展。反之,人际关系的扩展和维护,也与人际传播的展开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相比于其他的社交类应用,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方式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实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影响着每个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发展过程。
无疑,微信对当代人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可比拟的利好影响,如已有人际关系的维系更加便捷、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展更加便利和人际关系层次的深化更具可能性等。腾讯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军在接受《电脑爱好者》面对面栏目采访中表示,微信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平台化,即打通了腾讯 QQ,手机通讯录和QQ 邮箱等;第二个阶段是社交的多维化; 基于 LBS 服务技术的"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等社交功能的发布,使得微信用户拥有更为丰富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新颖的生活方式,微信发展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前两大阶段让腾讯微信成为了即时社交类应用的集大成者,那么第三个阶段的微信,在移动互联网与强连带关系的基础上,将微信用户的线下人际关系网迁至线上,从而形成微信用户的移动社交圈。
在这个圈子型阵地内,人们互为好友,彼此即刻知晓对方的点滴,每天精心耕耘和管理者自己的人际关系。
然而,微信传播为当代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并不等同于福音式生存,相关悖论不可避免。其一表现为自由与约束的矛盾。微信为人际关系网络的扩展提供无限可能性,为当代人际关系网络的稳定维护提供创新性的便利,使用户借助虚拟的移动网络随时随地沟通、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自由地进行全方位的人际互动行为。然而我们却很可能随时随地被强制沟通,从而定格在一个无处躲藏且实时待命的牢笼之中;其二则回归到微信的即时性人际交往上,表现为即时与延时的矛盾。微信本质上作为即时性的社交类通讯应用,人际传播内容的传递理论上具有即时性,但与此同时,微信因 Wi-Fi 无线网络、用户移动网络的限制或人为的主动延迟、忽略,具备了延时的性质。最后表现为人际互动目的与效果的矛盾。虽然微信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人际传播情景,但身体的不在场和现实交流的缺失依旧给用户提供了面具式的发言机会,浅薄化的寒暄盛行,单纯与真诚的交流效果不再,并使得原本最具完整性的面对面式真诚沟通面临冷漠化窘境。
4.2 研究局限。
本文对微信传播的研究是基于传播学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综述、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而展开,主要对微信的发展概况、传播特点及其对相关的人际关系影响进行初探。然而,由于个人水平、时间经费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此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针对人际传播的研究离不开传播学的同时,也无法脱离心理学范畴。由于心理学中牵涉的人际关系方面范围较广,程度较深,加之笔者在该领域的学识尚浅,专业度不够,因此在本题的研究过程中难免呈现出不够全面与深入的问题。
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发放和深度访谈所收集的样本规模偏小,且较为集中。深度访谈对象仅为 6 人次,其次经过线下 100 份纸质问卷和为期 15 天的线上发放,本次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 294 份,其中所包含的有效问卷仅为 247 份。可见无效问卷偏多,样本规模偏小。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调查问卷篇幅和问题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卷的有效性;二是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降低了调查对象的主动积极性。此外,本次调查与访谈的原则上是对所有微信用户公开,但实际上大部分通过朋友、同事间的传播而成,样本的范围受限,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生和同龄白领之间,少数涉及青少年(占比约 10.9%)32 人和中年人士(占比约 5.1%)15人。
4.3 研究展望。
上文所述的研究局限也可为以微信为首的即时通讯应用工具的发展和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如微信传播对维护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用相对有限,作为典型的社交类应用,微信可以对此进行相应调整。另外在研究方面,今后的微信研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相关探讨,如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可单独从微信传播对用户自我呈现和自我概念、熟人类人际关系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微信传播对用户人际关系网络的扩展程度有限且存在隐患,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微信传播对于人们现实人际传播的回归作出巨大贡献,但非语言符号的可视性相对受限。微信的基础表情和动态表情丰富且不断更新、小视频等功能的不断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缺陷,因此微信传播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也可作为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应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舆论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律师的微博言论如何管理这一中心问题探寻网络舆论的管理之道,从案件传播中律师微博的内容...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摘要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点赞在产生和传递,但现有对微信应用程序的研究文献中,很少以点赞作为主要探讨对象。本研究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点赞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心理历程。透过这一行为的探讨,本研究得以了解社群应用中...
第5章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作为近两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仍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推送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全面提高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
2015年,“毕福剑事件”引起网络轰动,事件已过,但对毕福剑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消失。近年来,网络传播心理学在拓宽研究方向,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该事件和各个传播要素,可以更全面地解释新闻事件的传播机理和网络新闻传播背后深层次原因。 ...
目前,我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在各大移动端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短视频新闻创作号,诸如抖音、快手、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央视频、长江云等等,形成了热门平台加自有APP的视频化转型,呈现了新闻短视频传播矩阵。...
1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舆论作为舆论组织者与反映者,也是舆论引导者。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
通过对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洞庭湖生态文化传播仍然存在生态文化议题可见度低、内容同质化等现实问题。...
第5章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受众对道德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央视春晚小品传播道德文化,是一个...
三、微信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一)微信的发展状况1、微信的兴起--类Kik应用、非原创、非首发加拿大网络科技公司KikInteractive于2010年10月中旬分别在OS(黑莓)、IOS(苹果)、Android(安卓)等三大操作系统上上架了自主研发的跨平台即时通讯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