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男性新词语与社会文化

来源:未知 作者:李编辑
发布于:2017-07-07 共440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1]因此,除语言学视角外,我们还应该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男性新词语。男性新词语不仅受到传统的阳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新兴的消费文化、标签文化的影响。
  
  一、男性新词语与阳刚文化。
  
  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往往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通常会对男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更多的责任,社会也呼吁男性应具备“阳刚之气”,阳刚不仅仅是身材健壮、精力旺盛、举止豪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男性新词语与当下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部分男性追求英雄主义、阳刚精神,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抡车男”、“冒死爷”等;另一方面,在花美男、伪娘、小鲜肉大受欢迎的文化氛围中,中国男性正在放弃传统阳刚气概的理念,普遍缺乏责任意识。
  
  (一)追求英雄主义,彰显男性精神。
  
  男性新词语与社会现实生活、当下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部分男性新词语反映了现代男性对英雄主义、阳刚精神的秉持。呼唤男性精神与阳刚文化对男性、特别是未成年男性意义重大。
  
  2009 年 12 月 19 日,一男子偶然目睹了女青年小陈遭遇飞车抢劫的一幕,他毫不迟疑,以自己的自行车阻拦飞速驶来的摩托车,保护了女青年的人身和财物安全,事后这名见义勇为的男子独自离开现场,未留下只言片语,被网友誉为“抡车男”.无独有偶,2010 年 8 月 30 日,钟吉章举报了广州地铁某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地铁公司和施工方对工程检测结果造假欺瞒一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举报的问题比较敏感,钟吉章被网友誉为“冒死爷”.
  
  不管是危及个人生命安全的飞车抢劫,还是关系到千万人生命安全的公共设施隐患;不管是普普通通的打工青年,还是高级工程师,“抡车男”和“冒死爷”都以行动展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凶狠歹徒不漠视、不退缩,面对工程造假不附和、不隐瞒。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赢得了大众的赞赏,引发了大众的共鸣,彰显了男性精神和阳刚之气。
  
  这类记录社会真实事件、彰显男性精神的男性新词语不在少数,如敢于质疑亚运整治工程中的铺张浪费,与广州市建委负责人对话的“口罩男”;面对违停警车不徇私、不庇护,按规章制度给予处罚的“执法给力哥”;虽是小商小贩,却能够将食品安全和食客的健康放在利益之前的“良心油条哥”;“诚信理发哥”在肺癌晚期,坚持为顾客办理消费卡退费 ,用担当和诚信为自己的生命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二)缺乏阳刚之气、责任意识滑坡。
  
  男性缺乏阳刚之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外形举止上趋于女性化;其次是内在性格优柔寡断、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等。
  
  “虐孔雀男”一词,源自 2011 年 7 月流传于网络的一组图片,一青年男子在某地森林公园游玩时对孔雀施虐,“包括将孔雀骑坐在地上,双手掰住孔雀翎毛拍照,随后将孔雀摁在地上用手掐,并有手持孔雀翎毛拍照的动作,显然已经将孔雀翎毛拔下。”[1]这种把愚蠢当“有趣”的行为,引发了网友的愤慨和怒斥,并因此引发了社会对动物园内动物安全保护问题的关注,对更好地保护动物,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有着现实意义。
  
  2012 年 11 月 10 日,广州地铁上一大龄男孩当众大便的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的讨论。地铁中出现“大便弟”,责任到底在谁?大多数网友认为,对孩子要宽容、以教育引导为主,批判的矛头更多地指向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不够负责,对大众不够尊重,有文章就指出“原谅‘大便弟',不原谅’淡定爹‘”.[2]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广州地铁厕所数量少、无法满足乘客需要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大便弟”这一男性新词语,它不单单只是记录了这么个行为出格的小男孩,它的背后包含的是家庭教育薄弱、社会风气下滑、道德底线倒退、公共服务不足等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
  
  有人称中国现代男性为“瓷男”和“花男”,“瓷男”就是集宠爱于一身的男孩,如同珍贵精致的瓷器,只适合收藏在家中,难以独自面对社会压力;而“花男”指性格脆弱的男孩,仿佛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危机面前软弱退缩,全然没有男性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感。因此,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
  
  二、男性新词语与消费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依照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来判定一个人是男或是女,因为“人们对女性或男性的界定依靠的是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印象‘,这套’社会印象‘是固化的有关男女行为、穿着和交往行为的模式……”[1]“社会性别”(gender)是用来区别男女“生理性别”(sex)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就是“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2]
  
  传统社会文化对男性的要求一般包括:有事业心、上进心和独立性,做事果断、性格豪爽、敢于面对挑战和竞争等,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男主外,赚钱养家就是男人的事儿”、“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哭”、“婆婆妈妈,是不是男人啊”的话,那么“经济弱势男”、“男妹子”、“瓷男”难免会被女性轻视,甚至是讽刺。社会文化、传统性别角色对男性的种种要求,对男性来说无疑是一种“捆绑”,因此有人提出“男人解放”的思想,人们开始思考新的性别行为规范和价值定位。
  
  (一)审美观的多元化。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美男经济”同早期的“美女经济”一样,都是消费文化的产物。 所谓“美男经济”,就是以男性的长相、身材以及性的特征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刺激消费。而“美男”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硬汉”形象,各个年龄段、各类气质的男性都可以成为“美男”.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心中男性形象的标准就应该是传统的“阳刚美”,他们应该有着健硕的肌肉、性感的胡茬、棱角分明的脸型和不苟言笑的性格。近年来,人们(主要是女性)仿佛对“硬汉”产生了“审美疲劳”,对美男的判断也各有标准:有人偏爱充满男人味儿的“肌肉”;有人以阳光帅气为美;有人却偏爱中性风。在韩国流行文化的进入国内后,外貌阴柔清秀、充满中性气质的男性大受欢迎。网络、媒体上关于各类“美男”的报道随处可见:
  
  绝美“眼线男”!小鲜肉XX 妆容精致气场强。
  
  盘点娱乐圈 10 大校草级花美男。
  
  娱乐圈男神的审美变迁:小鲜肉花美男力压硬汉。
  
  韩国小眼正太走红包子脸小眼睛喜感十足。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