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河北省城市化下土地合理利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70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 结论及建议
  
  6.1 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分形理论分析了河北省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布,并运用偏移-份额模型对城市用地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人口和用地特征的基础上,用异速生长定律和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分析了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如下结论:
  
  (1)河北省城市体系发育远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城市体系不够合理,首位度较低,发育不完善,大城市规模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比起全国其他省份规模远远不够,远没有达到其应该具有的影响力水平,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其主要作用。城市规模由相对集中向分散方向发展。
  
  (2)城市各用地类型中,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为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为主要衰减性结构;从空间分布看,迁安市、武安市等一批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级市的补给效应比较强,其他城市的补给效应和挤出效应互有强弱。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超标城市较多,尤其县级市居住用占比较大。全省除承德市等少数几个城市外,绿地的占地比例都不达标。
  
  (3)河北省大部分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纵向来看近几年尤为显着,横向上近 2/3 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超过合理值,地级市比县级市的扩展系数偏高;并且除少数几个城市外,河北省整体城市人口密度偏低。
  
  6.2 政策建议
  
  城市建设发展不断的扩张,使得用地规模逐步增加,但是由于受到了内因和外因等众多综合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提高等影响因子对于用地规模的影响,来保障城市发展用地的合理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有效的提高制定城市用地发展规划的水平,切实贯彻实施城市用地规划,有效的衔接城市内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制定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用地建设的供地计划以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标准,使其符合该城市的需求。能够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调整土地的布局以及数量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分,保障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能够稳定的、集约的发展。
  
  第二,需要着重的考虑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发展状况,这其中包括城市以及城市所在区域本身的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且在制定城市土地相关指导政策的时候,需要根据城市本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基础,充分的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以及有效的运用城市本身优势资源,在所处于的区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如何能够有效的处理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将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等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上述的两个方面出现的较大的差距,那么对于城市的发展将会带来影响,导致城市发展增速放缓,并且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由此,我们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发展预期,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法律依据,控制人口的过快增加,保障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舒适。
  
  第四,调整土地相关政策。在宏观的角度出发,土地市场主要是以调整土地的数量结构布局、保障土地市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状态等作为最主要的目的。从中观的视角出发,各个城市应该依照我国中央制定的方针对策,依法有效的贯彻实施,通过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用地的衡量指标,有限制的制定自身发展策略,保障各个城市能够合理调整区域内的土地数量结构,最终达到城市和农村统一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文元,刘怡君。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3-35.
  
  [2]汪光焘。中国城市状况报告 2010-2011[R].外文出版社:北京,2010.
  
  [3]许彦曦,陈凤,濮励杰。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122-127.
  
  [4]谭术魁,宋海鹏。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匹配状况[J].城市问题,2013(11):2-6.
  
  [5] 茅于轼。城市规模的经济学[J].江苏经济,2003(4):10-11.
  
  [6] 张兆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l):19-21.
  
  [7] 李元主编。生存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98.
  
  [8] 吴军,城市化中的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1(9):34-37.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7 一 2008 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l.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Wilson C.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 勿[M].Newyork:BasilBlaekwell,1985.
  
  [1l]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城市地理学[M8.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2]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Eldridge HT.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M].Newyork:The Free Press,1952.
  
  [15]FriedmannJ.Regiona lDevelopment Policy:A Casestudy of Venezula[M].Massaehusetts:MITPress,1966.
  
  [16]森川洋。都市化与都市体系〔M8.大明堂发行,1989.
  
  [17]Pacione M.Urban Geography:AGlobalPersPeetive3rdedn[M].NewYork:Routledge,2009.
  
  [18]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9]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1.地理学报,1999,(8):320 一 331.
  
  [20]顾朝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城市规划,2006,(3):26 一引。
  
  [2I]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12):2 一 12.
  
  [22]方创琳。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09,(l):19 一 25.
  
  [23]杨风。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Dl.西南财经大学,2008.
  
  [24]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 7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5]Mandelbrot B B.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M].W.H.Freeman,1982.
  
  [26]Batty M,Longley P A.Fractal Cities: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 [M].London:Academic Press,1994.
  
  [27]Frankhouser P.La Fractalit des Structures Urbaines [M].Paris:Economica ,1994.
  
  [28]Batty M,Longley P A.The Fractal Simulation of Urban Structur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986,(9):1143-1179.
  
  [29]Batty M,Longley P A.Urban Shapes as Fractals[J].Area,1987,19:215-221.
  
  [30]Batty M,Longley P A.Fractal-based description of urban form[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Design,1987,(2):123-134.
  
  [31]Batty M,Longley P A.The Morphology of Urban Land Us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Design,1988,(4):461-488.
  
  [32]Batty M, Longley P A,Fotheringham AS.Urban Growth and Form:Scaling,Fractal Geometry,and Diffusion-limitedAggregation[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89,21:1447-1472.
  
  [33]Fotheringham A S,Batty M,Longley P A.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 and the Fractal Nature of UrbanGrowth[J].Paper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9,67:55-69.
  
  [34]White R,Engelen G.Cellular Automata and Fractal Urban Form:A Cellular Modelling Approach to the Evolution ofUrban Land-use Pattern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3,(8):1175 一 1199.
  
  [35]Frankhouser P.Aspects Fractals des Structures Urbaines [J].L?Espace GeograPhique,1990, 19:45-69.
  
  [36]Frankhouse P ,Sadler R.Fractal Analysis of Agglomerations[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Colloquium of Sonderforschungsbereieh230:Naturliche Konstruktionen[M].Stuttgart:University of Stuttgart,1991.
  
  [37]Arlinghaus S L,ArlinghausW S.The Fractal Theory of Central Place Geometry:A Diophantine Analysis of FractalGenerators for Arbitray Loschian Number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89,(2):104-121.
  
  [38]Thibault S,Marchand A.Reseaux et Topologie ,Ins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ees deLyon[M].France:Villeurbanne,1987.
  
  [39]Benguigui L,Daoud M.1s the Suburban Railway System A Fractal [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1,23:362-368.
  
  [40]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2000,(2):166-171.
  
  [41]李后强,艾南山。具有黄金分割特征和分形性质的市场网络[J].经济地理,1992,(4):1-5.
  
  [42]陈勇,陈嵘,艾南山,等。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经济地理,1993,(3):48-53.
  
  [43]陈彦光,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4,(l):26-30.
  
  [44]靳军。分形理论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425-428.
  
  [45]陈勇,艾南山。城市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4):35-41.
  
  [46]陈彦光,刘明华。城市结构禾!形态的分形模型与分维测算[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69-272

        [47]陈彦光。城市人口密度衰减的分形模型及其异化形式--对 Clark 模型和 Sherratt 模型的综合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I):60-64.
  
  [48]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一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2005,(2):135-141.
  
  [49]李郁,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城市异速增长分析[J1.地理学报,2009,(4):399-407.
  
  [50]朱兵,张小雷,雷军,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以兰州一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0,(3):455-466.
  
  [51]陈彦光,李后强。城市空间体系的 Koch 模式)对中心地理论的一种可能的修正[J].经济地理,1994,(3):10-14.
  
  [52]陈彦光。城市体系 Koch 雪花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心地 K3体系的分形与分维[J].经济地理,1998,(4):33-37.
  
  [53]陈彦光,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科技通报,1995,(2):98-101.
  
  [54]陈彦光。中心地体系中的分形和分维[J].人文地理,1998,(3):19-24.
  
  [55]陈彦光,罗静。城市位序一规模问题的分形理论初探--Zipf 定律的理论来源、异化形式及其统一基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64-268.
  
  [56]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与分维[J].人文地理,1999,(2):43-48.
  
  [57]陈彦光,刘明华。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研究[J],科技通报,1998,(6):395-400.
  
  [58]陈彦光,刘继生。长春地区城镇相关作用的分维分析[J].经济地理(文集),1996,(l):95-100.
  
  [59]陈彦光,许秋红。区域城市人口一而积异速生长关系的分形几何模型--对 Nordbeck 一 Dutton 城市体系异速生长关系的理论修正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98-203.
  
  [60]刘继生,陈彦光。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2):136-143.
  
  [61]李传武,张小林,吴威。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l):l-6.
  
  [62]尚正永,张小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1):997-1002.
  
  [63]高翔,鱼腾飞,程慧波。城镇体系结构及与城市化的祸合机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5):744-750.
  
  [64] 韩志文 , 白永平 , 张艳萍 . 基于经济区划视角的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5):50-56.
  
  [65]王茂军,曹广忠,赵群毅,等。基于距离与规模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J].地理研究,2010,(7):1257-1268.
  
  [66]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36)

        [67] 王爱民,刘加林。 我国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热带地理 2001,21(4):364-368
  
  [68]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11(3):1-9
  
  [69] 吴传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
  
  [70] 李后强。关于城市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经济地理,1996(1):65-70
  
  [71] 方创琳。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地理科学,2000(1):1-6
  
  [72] 吴攀升。地理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土经济 2001(6)29-31
  
  [73] 香宝,银山。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的考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2

        [74] 王长征,刘毅。 人地关系时空特性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7-11
  
  [75] 李铁锋。 论人地关系危机与地球科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6(6):753-757
  
  [76] 张复明。 人地关系的危机和性质及协调思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1):9-14
  
  [77] 王爱民,缪磊磊。 冲突与反省--嬗变中的当代人地关系思考。科学。经济。社会 2000(2):66-69
  
  [78] 蔡运龙。 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辩。人文地理 1996(1):1-6
  
  [79] 王铮。 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人文地理。1995(2):1-5
  
  [80] 刘继生,陈涛。 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地理科学,1997(3):33-39
  
  [81] Weng Q H.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a South China's Wetland Region: a studyon the Zhujiang Delta in the Holocene [J]. GeoJournal,2000, 51: 191-202
  
  [82] 胡兆量。 技术在人地关系中的媒介作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2):10~12
  
  [83] 杨君,郝晋珉。基于和谐思想的人地关系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1):186
  
  [84] 李香云,杨君。 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驱动作用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资源科学,2004(5):30-37
  
  [85] 税伟,张启春。 当代美国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基于人地关系论的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4):56-60
  
  [86] 王建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7(31)
  
  [87]王印传,王海乾,闫巧娜。自组织与他组织对城镇发展的作用--基于三层分析的城镇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J].2013(4):66-70
  
  [88]江秀乐。系统·演化·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9]顾朝林。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建设[J].规划师,2005,(2):5-7.
  
  [90]任致远。关于城市科学学科内容的思索[J].城市发展研究,2005,(l):1-7.
  
  [91]周干峙。城市发展和复杂科学[J].规划师,2003,19(51):4-5.
  
  [92]Bertalanffy L.von.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GeorgeBreziller, Inc.,1973.
  
  [93]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4]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33[95]郭德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分析。温州大学学报。2007(3):73-78
  
  [96]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0(4):441-446
  
  [97]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11(3):1-6
  
  [98]周一星,陈彦光。城市与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9]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IJ].地理研究,1998,(l):82-89.
  
  [100]Lee Y.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US urban system;1960-1980[J].Environment&Planning A,1989,21( 4)。
  
  [101]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地理科学,2005,25(2):135-141.
  
  [102]谭术魁,宋海鹏。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匹配状况[J].城市问题,2013(11):2-6.
  
  [103]谈明洪,吕昌河。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地理学报,2003,58(2):285-293.
  
  [104]李明月,胡竹枝。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对比[J].城市问题,2012(4):33-36.
  
  [105]郭施宏,王富喜等。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3):72-78.
  
  [106]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2005,25(2):135-141.
  
  [107]陈彦光,许秋红。区域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关系的分形几何模型--对 Nordbeck–Dutton 城市体系异速生长关系的理论修正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2):198-203
  
  [108]李郇,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城市异速增长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99-407.[3]黎浩许,宋俊卓,颉耀文,王向前。张掖市甘州区 1959-2009 年间城市扩展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26(5):584-589.
  
  [109]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致 谢
  
  本文从选题、构思到论文撰写,都是在导师王印传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宽阔的学科思路和勤恳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三年来,导师对我学习、工作、处事的严格要求与谆谆教诲,令我终生难忘,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在课题研究、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离不开国土资源学院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感谢许皞教授、霍习良教授、张蓬涛教授、张长春教授、门明新教授、赵文廷教授、张俊梅教授、朱永明副教授、陈亚恒副教授、王树涛副教授、何玲副教授、赵丽老师、张利老师、陈影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的帮助和指点。
  
  感谢办公室师兄、师姐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同窗们在三年研究生期间给予的帮助,同时感谢马帅、谷雨、王永强、尹海魁、陈青峰等师弟、师妹在论文数据采集、写作中给予的大力协助。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在这期间,国土资源学院和研究生学院领导、老师,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指导与帮助,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城市化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