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立功情况关涉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处罚,特别是对于死刑案件中死刑的适用有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6]
此外,犯罪行为产生的社会危害后果对社会危险性的大小程度也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故意伤害罪的重伤致死的嫌疑人明显比一般伤害的嫌疑人社会危险性要大。
最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表现,如认罪态度,是否揭发其他案犯,是否有立功表现,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况,对判断社会危险性的程度也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为毁灭证据杀人灭口、没有悔罪表现、打击报复案件其他利害关系人,说明其悔罪态度不佳,其社会危险性就大;而自首、坦白、立功、积极补偿受害人,获得受害人的谅解,说明其认识到自己的罪过,想要努力弥补自己造成的损害,想要积极改造,回归社会,其社会危险性就小。考察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是否可能实施犯罪,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否可能实施新的犯罪,在审查中主要从已经实施的犯罪中所体现的主观恶性和犯罪习性进行考察,考察其是否有反复实施同一犯罪的可能性,是否形成了犯罪人格;另一方面考察该犯罪嫌疑人是否正在进行某种犯罪的预备工作,比如踩点、准备犯罪工具等,并且有一定证据证明该种情形。
4.2.4 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情况
取得被害人谅解,是指加害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主动及时向被害人做出一定的补偿,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并且被害人表示向有关机关提出对犯罪嫌疑人人从轻处罚的建议或者不向有关机关告发其罪行的行为。[37]
随着对被害人的日益重视,被害人的谅解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处遇实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被害人谅解的内容早在2006 年就已经被规定在我国法律中,例如《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规定》中指出:即使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性质恶劣,但是该嫌疑人犯罪后能够积极对被害人进行弥补,悔罪态度真诚,并且取得了被害人的原谅,而且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或社会帮教条件,不会实施阻碍案件正常审理的行为,此种情形下,也可以考虑不对其适用逮捕措施。2010 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更加明确地规定:在轻微的刑事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认真悔罪、积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并获得被害人谅解,社会危险性较小的,也可以不对其适用逮捕措施,而适用取保候审等其他替代性强制措施。
审查逮捕实践中,对于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案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被害人谅解必须基于被害人的自愿。如果加害人以暴力、威胁、利诱的方式获取被害人的"原谅",则不能成立这里所说的谅解。因此,对于相关证据的审查核实,应当着眼于确认被害人谅解的材料是在犯罪嫌疑人真诚悔过之后获得的被害人真实意志的体现,这应当是被害人谅解行为发生作用的客观前提。第二,犯罪嫌疑人家属积极赔偿只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实体处理的酌情从宽情节,并不意味着必然不捕。对犯罪嫌疑人的依法处理,要结合其主观恶性、犯罪情节、被害人谅解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防止"被害人谅解决定论"的导向。
4.2.5 妨害诉讼顺利进行的情况
逮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根据新刑诉法 79 条的规定,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犯罪嫌疑人是否会妨害诉讼:一是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逃避诉讼的危险,如可能自杀或者逃跑。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自杀,需要考察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是否就曾经自杀或有自杀史,或者归案后还表现出强烈的轻生念头,或明确、反复地表达自杀的意愿;患有抑郁症,极度痛苦;对酒精、毒品有依赖,感到极度痛苦;患有慢性疾病,对未来感到无望和无助;患有精神疾病,有自杀的冲动等,[38]则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可能自杀的危险高。相对于可能自杀而言,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逃跑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在司法实务中,必须充分考察有关犯罪嫌疑人可能逃跑的各方面因素。其中积极因素包括:身份不明、无固定住所、可能判处的刑期较长、无稳定工作、有逃跑的行为、有海外关系等。
消极因素则主要包括: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幸福的家庭、良好的社交环境、年龄大、有阻碍逃跑的疾病等。审查机关在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妨害诉讼的危险时,必须在充分衡量其具有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后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单方面考量犯罪嫌疑人具有的妨害诉讼程序的积极因素,仅仅根据犯罪嫌疑人犯罪性质和可能判处的刑期就推定其有可能逃避诉讼程序。反之,也不能只考虑犯罪嫌疑人所具有的消极因素,仅仅因其有固定的住所等就断定他没有逃跑的可能。[39]
二是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妨害诉讼的危险,如可能毁灭、伪造、转移、隐匿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可能对案件其他人进行打击报复。对于上述损坏毁灭证据类的行为,主要是指破坏或消除证据所能表现出来的真实信息的行为;干扰证人作证,主要是犯罪嫌疑人想方设法阻挠证人出庭、使其不如实回答问题等;串供则是与同案犯统一口径,阻碍侦查;打击报复的行为主要是针对对其不利的或其认为会损害、威胁其利益的其他案件相关人,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使用暴力故意伤害、恐吓、威胁、毁坏其名誉等。将打击报复规定为犯罪嫌疑人妨害诉讼的行为,其目的主要是保护案件其他利害关系人能够顺利参加诉讼,如实陈述自己知道的案情,便于司法人员查清案件,还原事实真相,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同时,鼓励他人敢于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妨害诉讼的危险,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已经实施或者预备实施隐灭证据的行为,或者正在或即将恐吓、威胁、利诱同案犯、证人或其他案件厉害关系人,或者通过其他人实施该类行为,阻碍了案件的顺利进行。德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为我国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不过,仅仅从嫌疑人为自己寻找有利的证人,通过交谈了解证人对其有利的证言,是无法认定该嫌疑人正在实施妨害诉讼的行为。只有当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能够阻碍司法工作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还原,有碍司法公正时,才有逮捕的可能。
4.3 本章小结
新刑诉法对逮捕条件的修改使批捕案件更加规范化、具体化,能够提高逮捕案件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增强执法公信力。但是,目前逮捕必要性审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审查人员需要转变执法理念,注重对逮捕中社会危险性证据的审查。本章重点写影响逮捕中社会危险性的因素,开篇介绍了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外审查逮捕必要性的情况,并加以借鉴。然后,着重详细叙述了我国应该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犯罪性质、犯罪情况、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情况和妨害诉讼顺利进行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这些情况的调查,判断犯罪嫌疑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危险性程度是否达到逮捕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做出是否逮捕的决定。
摘要外国人在华就业,主要是指取得在中国居留许可、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依据法律规定在我国工作并获得工作报酬的就业行为。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规定,在源头上,我国对外国人在境内就业实行的是就业许可制度,外国人欲到中国就业应先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第四章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在快递行业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德国和英国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对新疆快递行业监管的启示。以下将从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
结束语对于社会稳定来说,基本要素就是婚姻家庭的稳定,而夫妻关系的基础为夫妻财产制度。所以,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妥帖的夫妻财产制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夫妻财产制在中国成立后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对其有待健全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我国...
第3章在国际贸易支付法律关系中信用证开证行的法律地位3.1信用证业务下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与作用3.1.1银行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原因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一般包括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及争议解决五个环节(其中争议解决并非必经环节)。货物买卖是其他...
五、结语我们应当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与原来相比确实对监视居住制度作出了重大的改变,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论在定位上或者适用的细节上确实存在问题,新法实施以来,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仍然较少适用,即使适用了也大多按照以前的方式执行,正如96年刑...
结束语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近年来,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司法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的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对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两者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舆论监督...
第四章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和法律路径对广大儿童的父母来说,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强化的新理念。一、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我国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我国并...
对司法规律的认识论思考导言一、问题的提出2016年,司法规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当中。学界对这一官方用词的变化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司法规律?以及司法规律在司法改革中的基础作用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
引言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010年冲突法领域产生诸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美国俄勒州颁布并实施的《侵权及其他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以下简称《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中国梦与理想教育的理论概述2.1基本概念的阐述2.1.1理想教育2007年,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教育学原理》指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教育。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