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3.1.1 技工院校德育课的目标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总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确立改革创新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2010)
3.1.2 技工院校德育课的内容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1、道德法律与人生。这部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培养目标,着力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心理上适应转变,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2、经济与政治常识。主要以社会经济、政治基本状况为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习惯,学会在社会发展中寻找自我的定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养为内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4、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该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技能人才楷模的成才经历和技能贡献,激励学生立足平凡,刻苦专研,勤于思考,树立技能成才的信心和志向。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部分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开展基本国情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3.1.3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要求:首先,德育课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依据内容适用、功能够用的原则展开。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终身德育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全面实现。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在知识习得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事业心和自信心等。最后,教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合本课程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增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丰富本课程的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
3.2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合计发出 210 份,涉及我校电子电工、微机财务、数控加工三个专业五个班级的 210 个学生。其中,男生 150 人,女生 60 人,回收有效问卷 201 份,能有效反映我校德育教学现状。
3.2.1 德育观念滞后,目标泛化
首先,一直以来技工院校教育培养目标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重点培养以技能为主的劳动者,而教育评价体系也以专业课学习成绩为主,致使技工院校的许多教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抓专业建设才是首位,从而冷落德育工作。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是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学校对于德育课程的不重视,致使德育课时严重不足。按《技工院校德育课课程标准》要求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应该分为四学期,第一、二学期开设《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学期《经济与政治常识》、第四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其中每学期还应该有 10 个课时的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的专题讲座。但是,作为技工院校,我校的德育课时严重不足,仅仅只开设了一个学期,合计 40 学时,与要求的 100 学时相距甚远,专题讲座也未曾被提上议程。而德育课的应有课时被分配给了学校认为相对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及实习课程上。德育课时的压缩,使学生在校期间本应该完成的德育学习内容不能正常完成,德育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第二,德育教师对于德育教学的不重视。技工院校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以技能为主,专业课在学校教学中占主要部分,德育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但在教学任务紧张的时候可以为任何专业课让步,德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往往被忽视。这种情况就造成了部分德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思想消极。德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外,在课外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应对纷繁变化的社会。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在德育教学中,除了课本的教条式的“应该做,应该怎么做”外,就是“知识链接”中被赋予教育意义的楷模式的人物成功经历。除此之外,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很少被融入过多的适应于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知识。
其次,德育教学目标的泛化。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以德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德育课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现实中,技工院校部分德育教师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相脱离,教案设计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却从不按教案设计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成为应付学校的各类检查和年终教学考核的工具。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师认为,对待这些文化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有限,课堂教学过程难以形成互动,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应付教学成了普遍现象。
3.2.2 德育教学内容空洞、方法单一
德育课教学方法和内容相对滞后。我校虽然配备多媒体教室,但是实际应用的很少,主要原因是对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许多老师并不了解,主要还是以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另外,老师多数觉得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在课堂上的交流与沟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很少在课堂上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非常普遍的存在于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技工院校学生利用手机、电脑中的多种社交软件为平台,与相隔万里的素不相识的人相聊甚欢,但是却不愿意与近在咫尺的身为师长的诉说心中的疑惑与不解,每每与学生们聊到此事时,他们总会不好意思的说是因为老师的思想与理念和他们不在“一个国度”。不禁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内容真的“滞后”了,这里的“滞后”不是真的滞后,而是我们的教育内容确实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他们如今最需要的。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所以,现在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学内容空洞学生从现有的课本和课堂教学中几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致使学生对现在的德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是造成现在技工院校德育实效性差的一方面原因。
3.2.3 理论教学与学生品德养成脱节
首先,技工院校“重视技能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的技工院校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考评过分依赖于专业技能知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日常行为规范关注太少。即便是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也仅仅是在学生政治素养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养成。
其次,德育课程与社会、家庭教育脱离。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德育知识的讲授,忽略了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数控车床,学生可以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工件的直接加工操作;学习电子,学生可以在模拟电路上进行障碍排除操作,等等。但是德育教学中我们却从没有将学生真正的带入情境中感受,体会道德素养到底是什么,德育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是遥不可及、被束之高阁的东西。它不能像其它学科一样,给学生带来任何直观的成就感。根据问卷调查分析,
据了解经常参加德育课外活动的 9.2%的学生里多数为我校学生会的学生,在校团委的领导下,会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会的同学参加一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咸阳市博物馆、在福利院做志愿者等等。而其他同学基本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德育实践活动。
所以,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体验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没有与社会和家庭联系在一起。
3.2.4 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
首先,从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来看,多处于 15-18 周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敢于探索创新。但同时,他们也有着许多的缺点如:自私自利、怕吃苦、眼高手低等等。他们知识面广泛,信息量大,尤其表现在互联网、歌星、网络游戏等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歌曲更是喜爱不已。记得有次上课,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我上节课讲过的一个问题,为了小以惩戒,我让他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这位同学随口就唱了一首近期极为火爆的歌曲,并且唱的非常好,这就表现出这一年龄孩子的自信,不做作。现在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无限度,尤其是几代人养一个孩子,孩子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照顾,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同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大扫除中,许多学生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集体劳动,更有甚者,直接不打招呼,逃之夭夭。问其原因都说是,在家就没干过家务活,或是自己主动干活时,父母总是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干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有 65.8%的学生是独生子女、34.2%的学生非独生子女;
其次,从技工院校的学生户籍来源看,在我校 95%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并且家庭条件相对较差。2006 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学生助学制度”。2013年 1 月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陕西省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从 2012 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这一制度将令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选择技工院校。来自农村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父母由于要维持家里的生计在外打工,长期由祖父母抚养,然而年迈的祖父母只能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监管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纪律松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处得到安慰,久而久之造成心理脆弱,与父母感情疏离,自卑、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并且在生活上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造成的道德素养较差,如:爱说脏话、说谎、不服管教等。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来看,
最后,从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源状况来看,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不好未考上高中,家里人强迫来技校学习技能;另一部分是根本无心学习,现在走上社会工作年龄太小,在技校过度几年再工作。所以,现在的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水平整体偏低,虽然成绩不能作为考量学生的道德水准的标准,但就目前来看,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技工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不高。这部分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较差。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性格上不够自立、自强,害怕吃苦;在生活上没有目标,对任何事物都很漠然;对于自我,更不能正确进行评价与认识。从调查结果看,
3.3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存在的原因分析
3.3.1 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技工院校的德育。从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到张衡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再到康有为的“蒙养之始,德育为先”。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此重要的德育资源在如今的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却很难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技工院校学生中的缺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每个青年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目前技工院校学生中,电脑打字速度惊人,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学期总结;数控车床操作非常娴熟,却不知“诚信”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吃着洋快餐,却不知道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先于欧洲上百年;过着外来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当我们努力推行普通话及汉字的正确读写时,他们却努力模仿港台的腔调说话。这样的学生,我们能说他们是优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吗?现在我们再难看到“孔融让梨”的和谐相处、“寸草春晖”的孝义之心、“程门立雪”的坚毅求学品质。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技工院校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说谎请假、考试作弊等;人际关系的紧张,校园内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节俭意识,食堂中随处可见咬了一口便扔掉的馒头。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已经忘记了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也缺少了作为每一个华夏儿女所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儒家一直强调“孝道”,技工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多属于留守儿童。
他们长期跟自己的父母分离,由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代为抚养,而老人抚养孩子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支持,在情感交流方面比较欠缺,并且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很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作为这些学生的父母由于长期与孩子分离,对孩子总有愧疚感,所以对于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基本都满足,过于溺爱孩子。人们常说:“慈母多败儿”,这样的溺爱只会造成学生的过分依赖心理,他们将自己的将来完全寄托在父母身上,自己只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荣耀,却不曾想过荣耀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对于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更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事情不属于他们考虑的范畴。例如,在一次学生谈话中,我与班上一名后进生聊到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问题,这个学生毫不犹豫的说:“老师,你不用担心,我爸爸已经给我安排好了,说只要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就直接上班,而且月薪不低”。我说“即便是你父亲帮你安排好了工作,但如你这样没有组织纪律性,技能水平又差,到单位怎么能满足岗位需要?”学生回答说:“有我爸呢,他们怎么可能开除我!”这名学生平时表现极其懒散,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上网,每每说到工作的事情时,他总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就是因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认为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一切都安排的很好,而他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付出与努力。对于以后的走上社会的责任感,也依赖于父母,希望父母帮他们包办到底。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将“孝”抛在脑后,一味的要求父母对他们无限付出,当谈及回报时,却沉默了。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也能反映出这些因素,许多学生知道作为子女、晚辈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有这方面的观念,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感情较为疏远。又或者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而忽视了“孝”这个作为青年人应该坚守的优良传统。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继承者,技工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应该成为我们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教学过程中的缺失。一直以来,在教育产业化和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下,技工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长期以来的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课本知识,忽略课外知识补充的教育方式,使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极度缺失,技工院校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和技能也不能协调发展。部分教师在学校考核的压力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不懂礼貌、人际关系紧张等传统美德的欠缺不闻不问。另外,目前我们的德育教学主要以给学生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思想为主,而对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却谈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学校不知道要干什么,缺乏目标,生活混沌不堪。这种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有力的结合起来,也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育内容缺乏人性特点,过于教条化,反而对学生起到了相反的教育作用。学生们谈起的再也不是“神笔马良”,而是西方的动漫;学生们传唱的也不再是“美丽的祖国”,而是流行歌曲;学生们拿着玫瑰、巧克力过着西方人的“情人节”,却不知“茱萸”为何物。这种爱国主义、孝文化、诚实信用的缺失,让我们触目惊心。
作为技工院校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归属感。技工院校的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今的用工单位除了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以外,更看重毕业生的自身素养,包括: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等的优秀品质。另外,现在的多数企业都看重竞争软实力,将企业文化建设作重要建设部分,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依靠员工来实现。所以,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植入德育教学中,培养文化修养较高,道德品质较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毕业生。
3.3.2 德育方式方法缺乏针对性
首先,技工院校德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脱离课堂。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政治意义,所以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表明重要, 内容空洞。教师也通常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或道德规范当作硬性规范来传授、灌输。借助背诵过关和考试等其他方法进行强制学习,整个过程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多以“学困生”为主,这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极低,容易满足现状,他们中的许多学生都是怀抱着“将来能找一份好的工作”的目的来进行学习,所以对于实用性的专业课程相对感兴趣,课余的自学几乎为零。粗暴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对于自身文化修养没有主动提高的意识,爱国意识较弱,对于国家时事不够关心。由于生活学习缺乏目标,常常以上网聊天的方式打发时间,精神生活比较贫乏。通过对我校图书馆中学生借阅书籍种类及次数进行统计,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少进入图书馆进行书籍借阅,少部分学生借书也仅限于时下畅销的小说与时尚杂志类。所以现在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即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斩断了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血肉联系,又不能适应纷繁多变的现实社会,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热情,学生学完以后往往会觉得是空的、虚的。
其次,德育方式没有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已经走出孩童时的道德懵懂期,有了初步的道德准则与判断,但是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还有待于加深。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发展理论描述,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正处于后习俗水平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已经超越了对社会道德的接受时期,而开始了对所认识的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进行反思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期,但德育教师与学校的德育教学没有从学生成长出发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学生对于国家时事、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只是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小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许多学生都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他们盲目的崇拜明星,以了解明星们的生活琐事为荣,争相模仿明星们的穿着、发型,以此为美。所以校园中随处可以听到略带港台腔调的语言和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例如,我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学生穿戴要整洁、卫生、朴素大方;不化妆,不佩戴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饰物。男生不留长发、胡须,女生不烫发。” 但是仍有许多学生违反规定,尤其男生佩戴耳环,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看到自己喜爱的偶像佩戴耳环,自己也模仿觉得好看。这种不成熟的心理,造成了学生幼稚的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这类学生生活迷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很难寻求良好的解决途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缺乏人与人之间相处沟通的能力。现在的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质,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3.3 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不科学
目前,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这种潜在的和隐性的内在素质,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的评价仍是基于试卷考试评价。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试卷考评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过分重视对知识考查,轻视对行为和能力的评价。
首先,评价指标单一化。技工院校现在多数以学生的德育课成绩作为德育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是片面的。现在许多的技工院校推行专职教师、专职班主任,这无形中将德育教学与道德培养分离开来。德育教师在课堂上“授业、解惑”、而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传道”,到了学期末,德育教师给出一份德育考试成绩,班主任则根据学生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给出一份操行评语,这两者构成了我们目前看到的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能说德育成绩高的学生道德素养就高吗?显然不能。在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作弊、替考等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诚信缺失,我们的德育考试成绩又能说明什么。当然还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如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多少、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等内在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
其次,德育评价内容的模糊性。翻出学校的操行评分卡,里面内容极其细致,包括:遵守校纪校规、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等十几项考评内容,这样一个内容明确的考核表按说应该能够直观反映学生的德育表现。但是操行评分往往是在学期末,作为考核者的班主任由于工作繁忙,通常不能很好的解读评分卡中每项的内容含义,并且考评的客观性会随着考评时间的远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亲疏受到影响。所以在现实中班主任只能凭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印象做出的大概评价,通常情况下,只要学生没有重大违纪现象,都会得到总评为“良”的成绩。
最后,德育评价目标的不明确,缺乏激励性。为什么要进行德育评价,德育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老师能给出正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现在技工院校对学生实际的德育要求却仅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如:不打架、不闹事,在安全上不出意外就行。这与我们德育教学中倡导的爱国、敬业相距甚远。在这种迷失目标的道德教育上,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凭印象的给学生德育评分的方式,随手写给学生的德育评分更失去了应有的原则性和教育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也起到不利影响,缺乏应有的激励性。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