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必要性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6]
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实际是要发展文化的创生力。何谓文化的创生力,研究者考虑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针对地方大学文化,不仅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先进文化的的创造和引领;另一方面针对地域文化,简单概括为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外在的传播力、融合力。二者对世界文化具有共同的感召力,能够实现"美美与共"的价值共识。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7]"."各美其美"是实现文化主体对自身的了解、肯定和自信,"美人之美"实现对他者文化的尊重,"美美与共"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共识,进而"天下大同"实现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任何组织系统的文化都是置身于一定的"土壤"环境,生有自身的特性,离开了文化的辐射过程,特性就难以蔓延到组织系统的每一个发展细节。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只有不断增强自身与外部的联系,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风景",实现文化的繁荣。
一、构建互动发展机制能够提高文化传播效能
文化传播学认为, 文化传播是文化生存的前提。文化具有外在的扩散性,文化元素一旦被创造出来,首先要向四周进行传播和扩散,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民族扩散到另一个民族,形成某些文化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展示、选择和采纳的环节,一方面人类现有的同质文化是通过展示后由不同主体进行直接采借形成的,是各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特色文化和地域文化是由文化选择后进行采纳生成的,是社会成员结合地方大学和本地域特色进行思考的结果,是通过间接传播的方式创造出的多元文化。
构建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能够增强文化传播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有助于提高文化传播效能。首先,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组织形式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发源地。大学文化必然也是以精英文化为主流,担负着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的重任。它需要不断吸收社会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优秀内容,经过大学人的思考和创新,使大学文化不仅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还形成更为先进的文化理念,辐射和引领地域文化的发展。其次,文化主体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即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具有互补性。地方大学文化需要地域文化中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成分的浸润,地域文化更亟待地方大学文化对其进行引领,将精英文化和高尖端知识纳入地域文化的成长中。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才是获得文化发展的前提。因此,积极推动文化传播,有利于促成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自身价值的实现。换句话说,构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机制是提高文化传播的效能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互动发展机制能够完善文化交流形式
文化交流是针对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进行调整学习的结果。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必然要进行文化交流,构建互动机制则是完善文化交流形式的必然要求。
文化交流表现在相近的文化群体之间经过接触、冲突和适应之后发生的系统群体心理变化,例如: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美国现代文化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作品",它集中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等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文化交流形式的因素,不仅包括群体的文化相似性和开放性,还受到个体知识技能和适应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相近的两个文化群体之间,倾向主动、持久、移动式的比倾向被动、暂时、固定式的融合效果更好,这就决定了文化互动是一个长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过程,文化共建则需要两个文化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坚持。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高层次的教育,而且代表社会文化的较高层次,理应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18]
可见,大学文化的高深性直接成为其占主体地位的核心优势,构建互动发展机制有助于完善文化交流的形式。在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的实践中,理应坚持教育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不仅要完成教书育人的本位功能,还要发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派生功能,特别是服务地域文化的需要。地域文化相对于"高大上"的地方大学文化而言,是最接地气的文化,它与地方人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特别是与所生活的社区文化、村落文化相关联。因此,依据二者文化各自的特点,文化交流形式还要考虑双方对文化变化的适应性和接受性,根据实际条件和人的发展水平完成文化内容和形式的过渡。其间的过程需要地方大学师生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寻找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发挥文化主力军的作用。构建二者文化互动机制作为完善文化交流形式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地方大学和地域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帮助大学生和当地人实现文化的共建共荣。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