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对策思考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各界应该引导贫困生发挥积极心理特征,克服消极心理特征。特别是贫困生消极心理,需要社会、政府、高校以及贫困生自身釆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4.1社会:改善道德心理
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机构在救助高校贫困生的活动中,欠缺尊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前社会虽然具有善的道德动机,但是在善的道德心理方面,还有值得改善之处。
所谓“道德心理”(moral psychology),是指道德行为者进行道德考虑和道德选择时的心理机制与运思过程。[42]道德心理催生了道德行为时,道德心理与道德动机是等同的。
但,道德心理更多的是指一种长期的心理态度,而非短期某些诱因引发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者长时间内进行道德认知、道德考虑时所运用和具备的心理内容。研究认为,道德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及取向,主要指道德行为者在面对“行善”要求时,其对“为什么行善”、“靠什么实现善”、“如何正确实现善”的理解层次。
4.1.1为什么行善
对于“为什么行善”,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机构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一些施惠者和机构的行善,基于“好人有好报”的心理,没有认识到行善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强者的一种义务与责任。某些社会强者将对高校贫困生的行善,看作是自己的一种权利,因某些需要或者由于一时兴起,就行使行善的权利,并附带有某种程度上道德的要求。社会强者担负有救助社会弱者的义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在西方开始实现。托马斯?雅诺斯基认为公民帮助社会弱者是一种社会义务。【43]国内传统文化观念中的行善义务,也是存在的,只是存在的范围局限在宗族以及熟人社会的圈子中,不会扩及到全社会。
社会强者之所以成功,除幵自身的努力意外,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他们优先占有了全社会的资源,先占者随后成为了多占者。这种资源的占有,不能固化下来,否则就会更多的侵占弱者的利益,并造成弱者的心态、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强者只有保护弱者利益,帮助弱者发展,强者所获得的利益才能维持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作为施惠者的社会强者应该看到保护、发展弱者,实际上是在把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保护、发展弱者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弱者提供发展的机会,为弱者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弱者的自立自强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什么行善‘',社会强者作为爱心人士和机构,其捐助高校贫困生是一种必须从内心认可的社会义务。
4.1.2靠什么实现善
对于”靠什么实现善“,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机构应该从单纯物质输出转向情感关怀。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高校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正因为如此,作为社会强者的爱心人士和组织机构,为高校贫困生学子提供助学资金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但物质财富从社会强者向社会弱者的爱心流动,并不是实现善的唯一方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唯一的物质输出还会造成社会弱者的一种依赖心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输血“转变为”造血“,都要求社会强者在帮助高校贫困生等弱势群体时,注重情感关怀,注重培养社会弱势者的自立、自主、自助、自强能力。
社会爱心人士的物质输出能够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生存生活保障,而社会爱心人士将自己的经历、故事等奋斗的过程,与髙校贫困生学子分享,能够促使高校贫困生学子正确对待人生,积极对待事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4.1.3如何正确实现善
”如何正确实现善“,笔者认为社会在捐助高校贫困生的过程中,应该提倡并实践公平、仁爱、奉献三原则。所谓公平,不是”均财富“,不是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而是指社会提供的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就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应该是不受财富多少影响,更不该因为贫困导致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政府实行义务教育,保证了教育公平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实现,而受教育者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时,因为经济条件原因,不能入学时,实质上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非内在的努力不够,被剥夺了。在这一情形下,就需要社会与政府提供帮助,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当前社会越来越知识化的背景下,贫困生及其家庭一旦因为贫困错失公平接受髙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会造成贫困生自身和家庭的发展困难,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仁爱要求社会对于弱者的生存困难、生活疾苦等给予情感和行为上的关心、同情、救助。仁爱原则会使得高校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时不失尊严。仁爱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中,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翟指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认为人若没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德,就属于“非人也”.西方,狄奥根尼提出“天下一家”;基督教提倡爱邻爱已,甚至爱仇如爱邻;边泌提倡文明利己主义;密尔倡导最大幸福原则。所有这些国内外的仁爱学说,都要求社会成员在面对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时,给予必要的关爱。社会公众在理解了公平,懂得了仁爱之后,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帮助最终要落实在奉献上。奉献原则要求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对于弱者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为类似高校贫困生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发展提供帮助和发展空间。在其他社会成员的物质支助和精神帮助下,高校贫困生能够较好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回报社会的关爱,促进社会的和谐。
4.2政府:完善资助管理
为了让高校贫困生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为了每一个高校贫困生都能切实享受到政府的资助,政府有必要完善资助管理,构建成体系的政府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政府完善资助管理可以从注重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强调资助管理的规范性、加强资助管理的控制性着手。
4.2.1注重资助管理的科学性
政府资助管理应该从环境角度保障政策的合适性、从法制角度确定政策的合法性。
从环境角度保障政策的合适性,是指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要跟环境相适应,特别是经济、政治发展环境。可以说高校贫困生的存在是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当国家经济条件较差时,可能无法为高校贫困生等弱势群体提供太多的支持与帮助;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项扶贫政策的出台,可以较为有效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在各种类型的扶贫中,造血型扶贫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而资助高校贫困生属于一种造血型扶贫。因此,当经济发展成就允许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环境要求对高校贫困生增加扶持力度,促进共同富裕,维护保障社会和谐。
根据经济发展环境,按照政治环境要求,确定合适的经费比例支持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从法制角度确定政策的合法性,即为了规范高效贫困生的政府资助政策、管理过程,有必要修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受资助权,作为高校贫困生受教育权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国家有关法规制度虽然有相关规定,但还没有明确应该如何公正评价、公平对待高校贫困生的受资助权;又如,高校贫困生具有隐私权,但这种权利的主张又必须与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捐助相适应,如何确定高校贫困生隐私权的边界,值得探讨,需要规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存在冲突,比如有的机构在执行资助政策中,过多的询问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父母婚姻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仅侵犯了贫困生的隐私权,还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而贫困生消费权与受助权的冲突问题,更是需要有关法规作出规定,避免操作过程的随意性,伤害到贫困生的相关权益。
4.2.2强调资助管理的规范性
政府对贫困生资助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规范,是保障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真正使高校贫困生受益,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资助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科学界定受助资格、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引导学生各得其助。
科学界定受助资格。首先,要对贫困生的地域收入情况与就读高校的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就读高校的消费水平是较为稳定性,而贫困生生源地的收入情况,各贫困生的来源地不同,收入有所不同,受助资格据此可以进行初步帅选。其次,了解需要资助学生的家庭结构。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主要成员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而需要同时保障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则家庭情况可以确定为困难;而如果一个家庭有多个主要成员有稳定收入,只有一个成员在接受高等教育,则家庭状况较好。再者,根据校园卡的消费信息帮助确定。校园消费卡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学生在学校的消费水平,结合学校所有学生的消费水平,可以较为有效的确定学生的贫困情况。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并参考同学意见,本人陈述等,从而保障受助学生资格界定的科学性。
合理配置资助资源,需要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掌握受助者的动态情况,合理使用“奖、助、贷、勤”等资助资源,在保障所有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的情况下,对于特困生予以适当的倾斜,避免资助资源出现“撒胡椒面”.
引导学生各得其助,要求在高校入学之初,告知高校贫困生各项资助政策,引导贫困生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学习能力,朝不同的目标发展。在一些高校资助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引导,不少贫困生只有到了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时,才知道相关政策,造成了一些问题。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