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4 共594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状况

  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将结合相关研究者采用SCL-90量表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并对高校贫困生信件内容开展定性内容分析,并尝试进行综合性分析。

  2011年,光明日报报道了体陵助学老人陈自绪的感人事迹。在老人助学过程中,共有78位受过资助的贫困生寄来了 253封信件。这些信件内容大多与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有关。研究者采用SCL-90量表分析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陈自绪老人收到的贫困生信件中,这一情况也得到了印证。78位受助贫困生中,71位生源地为农村地区,占91%; 7位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占9%.其中,男生为57人,占73%;女生为23人,占27%.所有学生都是在得到陈自绪老人的帮助之后,得以获得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顺利进入二本以上大学就读。78位学子进入大学后,跟陈自绪老人保持通信来往,交流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情况。通过阅读信件,对照SCL-90量表选项分析信件内容,发现78位受资助的学子中,积极心理特征与消极心理特征交叉分布在各位贫困生的来信之中,其中心理完全积极的仅为7人,占8.9%;心理完全消极仅为4人,占5.1%.

  2.1髙校贫困生积极心理特征

  贫困无疑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有研究者对2000年以来研究者关于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只有26.7%的学者在研究其消极心理特征的同时,能更加客观的发现和描述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

  不少人赞同贫穷是最好的教育,可见,贫困对人的影响有着积极的方面,贫困生具有积极心理特征。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査看贫困生信件内容,发现贫困生积极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意志坚强、真诚正直、自立自强、感恩回馈等方面。

  2.1.1意志坚强

  坚强的意志是不少高校贫困生都具有的一种优良心理素质。一位贫困生在2004年的一封信中写到:

  其实,对我来说,贫困在一段时间内还会长期存在。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像我这样没有背景,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来说,即使大学毕业,也只能靠打点工开始挣钱,要想有自己的事业,谈何容易,加上家庭长期的超负荷付出,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

  但我也深深懂得,贫富是我不能选择的。对我来说,可以选择的东西还有很多,只要自己有毅力,有志气,有智慧,有胆量,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贫困这个与生俱来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解决的。可以这样说,物质方面,或者说外在的贫困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不是问题,可怕的是精神或者说思想内在的贫困,才是一个青年人的悲哀。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认知、情感、意志。认知阶段主要了解所面对的事物情况。在信件内容中,可以看到贫困生对于贫困有着较为清楚的认知,不仅认识到贫困的持续时间会较为漫长,也认识到改变贫困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贫困不仅有物质的贫困,更有精神的贫困。从情感上看,贫困生对于经济压力对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影响,有着较为清晰的分析评价。对于贫困生来说,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正是因为贫困的影响,他们对于摆脱贫困有着较为强烈的情感取向。正确的认知、情感,促使贫困生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去解决问题。当然,在贫困面前,有合适的选择也有不合适的选择,有的可能积极面对贫困,选择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摆脱贫困;有的可能消极面对贫困,选择通过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从信件内容中,可以看出,贫困生对于如何摆脱贫困有着较为正确的选择。

  研究表明,意志行动的结构由目标、困苦、调控能力三个因素构成。[3G]从目标上看来,对于贫困生大学生而言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以及家庭的命运,这一目标十分重要,贫困生及其家庭都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否则,在当前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形下,贫困生及其家庭会选择“打工”等方式摆脱贫困,但高校贫困生和家庭都清楚要较为长久有效的解决贫困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可见,正是目标的重要性、明确性以及目标将来的价值性,促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具备坚强的意志。

  而从需要解决贫困的困苦上来看,贫困生需要较为强大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贫困难度、挑战与压力,往往在高校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身上体现明显。从难度看,不仅是改变自身命运还兼及家庭命运;从挑战上看,贫困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他们学习上不具备一些条件,比如当前高考中艺术类考试是一条“捷径”,但艺术类考试对于贫困生自身及家庭的挑战都非常大;从压力上看,来自自身和家庭的压力与求学的压力等混合到一起,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以承受。

  意志需要较强的调控能力。首先,高校贫困生会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费使用,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分配;其次,高校贫困生会有一定的坚持性,贫困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水到渠成”;最后,高校贫困生的拼搏性也会体现在改变贫困的意志行动中,不仅要学习更好也期待其他方面表现得好,是不少高校贫困生的一种信念。

  2.1.2真诚正直

  真诚正直是不少高校贫困生给人的印象。陈自绪老人和受助的高校贫困生就真诚正直进行了较多的交流,老人还将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信复印寄送给受助高校贫困生,而在高校贫困生的回信中,不少高校贫困生都表达了对为人真诚正直的认可。

  说到诚信,正直,这两点我都自己有信心,毕竟农村出来的,都或多多少带着一点质朴,我觉得,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就已经真的穷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和陈爷爷您所总结的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指出要诚信和正直,而且诚信是最重要的一点。您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告诫我说:“一个人要讲诚信”从那时起我就牢牢记住了这一点。秉持诚信,我在这两年获得了不少的益处,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更应该诚实守信的对待每一位同学,那样的话才会赢得同学的支持。

  真诚正直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量表测试表明,高校贫困生在真诚正直等11个品质方面得分显着高于高校非贫困生。[31]

  真诚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真实诚恳。在心理学上,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诚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人的意识与自我内心的体验相符合;第二个层面是人对他人的话语与行为跟人自我的意识相一致。第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真诚,即不自欺;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真诚,即不欺人。罗杰斯认为,当两个层面都一致的时候,才能够认为一个人是真诚的。

  高校贫困生在真诚正直方面的品质高于非贫困生,大致原因如下: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熏陶。人的贫困,有部分原因在于贫困者坚守为人处事的原则,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能够获得额外利益的事情。在笔者与高校贫困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不少贫困生的家庭都会教育孩子“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贫困生父母大多希望靠自己的勤劳致富,而非寄希望在一些非正常的方式与手段上。对于贫困家庭和个人,他们的贫困是由于缺少教育,缺少相应的机会,才导致在经济上不富有,甚至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生活,但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家庭甘于清贫,对社会的传统道德与法律法规有着较高的认可度。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家长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父母为人处事的真诚正直,无形之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是来自生活的经验。从高校贫困生的信件中,可以看到真诚正直待人,能够给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贫困生在与其他同龄的孩子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其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能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因素,比如请客吃饭等需要经济支持的人际关系。贫困生人际关系的营造与维护,大多数的时候,是贫困生对同学的真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最终赢得了同学与老师的认可、支持、信任。

  这种依赖于真诚品质营造的人际关系,使得贫困生对于真诚正直的自我认同度更高。

  另外,贫困生在经济上需要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也需要以真诚正直的品质作为基础。当前,不论是社会资助对于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考察,还是政府资助对于贫困生家庭的认定,都要求贫困生以真诚的品质,告知家庭和个人情况,一旦社会资助和政府帮助认定贫困生提供的信息有失实甚至伪造等情况,就有可能导致贫困生失去经济资助。可见,外在的经济资助需要贫困生内心的真诚正直为保障,这种情况,促使贫困生认识到真诚正直的重要与益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