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资助标准不科学
整个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资助标准不科学。首先,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不同区域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不同,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就会存在不同,不能统一标准。如西部中等收入家庭的高校贫困生,在东部高校就读,是适应东部的资助标准还是按照西部的资助政策。其次,家庭收入确定具有较大的难度,家庭收入存在隐秘性,在目前社会统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家庭收入的确定,具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跨地域的确定家庭收入难度更大。再者,不少高校采用生源地调查证明的方式,确认贫困生的家庭的情况,委托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出具家庭贫困证明,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不能保障人为因素的千扰。最后,有的高校釆用学生在校消费水平来确认资助,对于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学生,不能确认为资助对象。这种情况,对于高校贫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某种程度上是在通过限制高校贫困生的消费权来确认他们都的受资助资格。
3.2.3资助机制欠监督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最终需要通过高校以及高校辅导员,进行相关的确认。部分高校在资助机制运转过程中,直接将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进行截留,冲抵学费,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肯定是违背政策规定的。这一方式,某种程度上也侵犯了高校贫困生的权益。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助学金、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辅导员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对于评定标准、家庭情况等都较为知悉,而学生掌握的信息只能是个体自己的以及周围同学的少部分信息,有些高校辅导员,基于班级管理目的,倾向于将助学金、奖学金发放给协助、服从班级管理的贫困生,也侵犯了部分高校贫困生的受助权利。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公幵做得较好,但是这只是一种结果公开,而难以做到过程公开、信息公开。
3.3学校教育缺少主动
社会、政府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关怀最终是通过学校这一层面落实的。学校的教育管理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当前,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教学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方面还是欠缺主动,一些高校在扶助贫困生过程中注重救济性,即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忽视发展性帮扶,即将学生短期困难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将学生经济困难与身心困惑相结合。
3.3.1重视资助,忽视育人
高校作为社会、政府资助的具体承担者,在帮助贫困生方面,较为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经济帮助。每年,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贫困生调查,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贫困生入学;入学之后,也会为贫困生积极申报奖学金、助学金,协调银行为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在为贫困生提供学习、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费用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很少有学校能够超越物质经济层面,将物质扶助与育人成才相结合。对贫困生而言,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经济负担对贫困生的精神、人格、心理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会随着贫困生获得经济资助而消除。特别是高校贫困生消极的心理特征,不会随着经济资助消解,有的甚至还会在经济获得帮助之后随之强化消极某种消极心理,比如自我封闭心理,因为经济自给自足之后,反而可能不需要依赖与人沟通获得物质帮助,强化封闭心理。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负担的过程中,如何消除贫困带给贫困生的其他困扰,提升资助的内涵,将经济资助与育人成才结合,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3.3.2重视管理,忽视服务
对于高校贫困生,一般学生工作部门及教师较为重视根据政策要求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方便,进行贫困生管理,而忽视对贫困生需求的服务工作。面对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一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基于学费收缴任务,帮助贫困生申请各类资助,而不是基于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的经济需求出发,因此,出现了高校辅导员截留贫困生资助金冲抵学费的情况。在贫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方面,较为严重的存在”等学生上门“情况,平时缺少主动对贫困生心理了解,没有发现心理潜在的需求与问题,而等到心理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行为偏向时,再进行心理干预,导致心理辅导的效果不理想。贫困生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就业找工作,高校在这一方面本该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区别对待,因为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及自身需求,都迫切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较为稳定客观的经济收益,而实际上,一些高校并没有在就业工作中将重点、重心倾向贫困生,客观上不利于贫困生顺利就业,形成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
3.4家庭环境压力过大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主要是指家庭的贫困,家庭对于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会造成较为直接、严重的心理压力。家庭环境又可以分为家庭硬环境与家庭软环境,两者都贫困生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3.4.1家庭硬环境影响
家庭硬环境主要指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成员文化、成员职业以及家庭所在地域,这些因素都会对贫困生的心理情绪产生影响。家庭收入是影响贫困生心理活动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特别是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高额的学习费用与较低的家庭收入情况,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性心理情绪。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影响高校贫困生的重要因素。部分贫困生家庭由于遭受疾病等意外,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而大部分贫困生家庭主要劳动力特别是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存生活,选择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结构的完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高校贫困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关爱受到限制,其心理对于爱的感受与理解会存在一定局限。贫困家庭的成员文化程度,是存在先天不足的。调查显示贫困生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其以下,70%的父亲和80%的母亲仅受初中及其以下的教育,另7.5%的父亲和20%的母亲没有受过正规教育,[46]或许家庭成员的素质较好,但文化程度的先天制约,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发展,对于贫困生而言,其受到的文化熏陶也是有限的,其心胸的广阔程度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贫困家庭的职业,都是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职业,大多是与农业相关,不少从事第三产业或者务工,职业的低收入性与不稳定性,对贫困生也会造成无形的压力。家庭地域,贫困生家庭或者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生活在发达地区的边缘地带,从小的生活的家庭环境较为封闭、恶劣,对贫困生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4.2家庭软环境影响
家庭软环境主要指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查显示贫困生感受的父母婚姻状况,温馨为43.7%,一般为38.9%,争吵为6.3%,紧张为3.3%,单亲家庭为7.8%,相比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父母婚姻关系较差。[47]父母是孩子最为重要老师,贫困生家庭父母婚姻状况的紧张,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阴影,并会引发一些不良心理倾向。父母的教育方式,贫困生家庭往往在专制与放任之间选择,虽然有部分学生父母会选择民主的方式,但是从访谈中得知,不少贫困生家庭受限于经济条件以及家庭摆脱贫困的愿望,对于高校贫困生从小开始就较为重视起学习成绩的表现,看重分数的高低,甚至有的家庭会以成绩作为标准衡量教育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生人生认知的狭溢。调查显示,贫困生与父母的关系整体较好,但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学生少于非贫困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多余非贫困生;调查还显示,贫困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频率,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亲子关系的情况以及亲子交流的差别,都会导致贫困生的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不利于贫困生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交流、沟通。
家庭软硬环境中各项因素之间以及软硬环境之间,其对于贫困生心理的影响,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影响;另外,家庭因素对于贫困生心理的影响,还存在直接和间接、显性与隐性的区别,有些因素甚至在较长时间内隐性的对贫困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