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相关研究。
从现有文献的内容上加以分析,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念、性质的研究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对专业学位进行概念释义并阐述了专业学位的性质和功能,“认为专业学位是专业教育的文凭证书,面向的是特定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位类型是专门为了培养社会的高端专业人才才设立起来的,结合了学术性和职业性,还拥有教育的实践依赖性和特定职业的指向性等等。”6吴家国从教育硕士的产生背景出发对通过与学术型硕士的比较和与同等学历申请硕士的关系出发阐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意义。7周光明,傅定涛将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偏重进行辨析。8史雯婷9、翟亚军,王战军10、邹碧金,陈子辰11主要是从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的定位和探讨来阐述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辨识。牛国卫,张红12、何艳茹13从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出发,重视教师的职业特性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王海莹,顾海良14从结构功能主义的框架下分析了我国的专业学位制度。胡钦晓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概念进行阐释,提出两点:首先,非全日制不等同于成人教育,其次将非全日制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相区别。并提出、师范院校需要大力地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15.本文通过综述得出,目前研究主要在于专业学位的属性和特点,而具体到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还不够充足、清晰。
2.对在职教育硕士的认识思考、存在问题的研究周益兰、刘华奇、刘浩然16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议。李世彬认为要充分认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并且要抓住机遇, 积极开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17周浩、刘桂秋从政策的角度论述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三大理念为研究和制定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依据。18孟红艳,谢媛19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比较上提出现阶段发展的存在生源分布不均衡及短缺发展结构失衡现象,为此借鉴美国的经验从而提出促进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包水梅,顾怀强,分析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导致的跨越式的发展背后而出现的诸如“社会认同度低,有学位无学历,生源退而求其次,办学宗旨异化,强调提升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蓝艳红通过对在职研究生的研究,对其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目前我国研究生资源匮乏,且尚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而在职研究生教育并未以制度的形式做到规范,致使很多以学习型和继续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建立、健全一个基于培养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体系,加强建设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从而解决我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所遇到的困难。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新体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翟鸣针对在职研究生的特点并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实际,来谈在职研究生的提高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措施、重视科研选题和学位论文指导,保证学位授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举措。
3.关于在职教育硕士教学和课程方面的研究王玉辉23以语文学科的案例教学为例,阐述了案例教学是如何应用于教育硕士培养的。时花玲学者研究了我国教育硕士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针对了该体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体现,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倾向于学术性等问题,提出通过“增加专业选修类课程、拓宽学科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等措施”24来进行解决。马学斌揭示了“中小学在职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失衡现象,表现在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的失衡、教师教学反思与外部环境支持的失衡两大方面。通过综合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创造外部条件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25余进利、柯政、王少非,基于在职教师的学习特征、教育形态多样、目的迥异,把在职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开处理。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完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尚需突破面向特定教师群体的教育课程培育滞后的难题。从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自身经验三个维度,列举相应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以供选择使用。26李峰、韩杰、郑延玲、彭秀芬通过对450名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专业学位是在职护理硕士的最佳培养方式;并对护理在职研究生培养类型增设专业学位的可行性提出培养策略。提出开展在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完善护理教育体系, 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4.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关于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面的着作主要有:周洪宇28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近现代欧、美、日、俄、印及我国研究生的学位发展历程。刘晖和候春山29对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学位制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薛天翔30从研究生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学理角度系统论述了研究生的培养中的教育与管理。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着作研究中,李盛兵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31以历史为线索介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规律。陈学飞的《西方怎样培养博士》32对法英、德、美博士的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探讨。黄治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33探讨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化的基础、历程和趋势展望。同时还有许多着作以翻译和介绍了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现状和特色,如刘晖主编的《二十国研究生教育》34、陈学飞译的《大学的功用》35、王承绪等译的世界高等教育丛书中《探索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36、《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37、《高等教育新论》38、《美国高等教育》39等。这些着作对我们了解国外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及培养模式发展的状况、规律、特色起到借鉴作用更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目前关于专门论述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的着作还是凤毛菱角,在 2006 年才得以出现梁景和、齐军华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40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的着作。
别敦荣,万卫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化色彩过浓的特点,提出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建立产、学、研结合应用性突出的培养模式41.商政亭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及现存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培养模式的原因来对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42.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上,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43和穆雷、王巍巍44提出了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化培养模式,如强化全程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主题。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提出“螺旋提升型”的培养模式积累资源提升质量45.葛学彬从内外因素出发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驱动模型46.
综上所述,对于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发展在国内还比较落后,处于不完全成熟的状态,国内学者正在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相比之下,几乎没有关于在职研究生方面的研究和关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着作研究,对于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良好的局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培养模式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显而易见,同时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一,对在高校中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的形式、实施和完善的研究有所欠缺。目前研究中实施不同性质的培养所采用的模式不同,大多从培养的目标和培养中的问题入手,而没有明确总结培养模式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形式的,如何实施的,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模式的形式,对完善培养模式的策略就显得力不从心。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体系研究中,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应采用的模式,只是在个别研究中简单提及,一笔概括。
第二,目前对于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义与内涵的定位并不明晰,只有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模式的内涵有了认可、权威、明确的定义,才可能对其教育进行规范,使之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促进其发展,我们应该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第三,目前我国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质量是最受社会瞩目也是饱受质疑的问题之一。对于在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最为重要环节就是课程和教学,然而更多的相关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在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和现存的问题,只有少数的文章在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和教学方面做系统的相关研究。
第四,笔者认为,对于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监测与反馈是在高校实施培养模式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模式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反馈信息,一方面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人才模式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有效的组织管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现有的资料中,学者对其研究明显欠缺。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