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 1996 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的决议,1997年进行 16 所试点招生工作。2000 年进入调整时期,9 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培养中的细节问题。截止 2005 年,全国新增 9 所培养学校,共 49 所高校培养教育硕士,全国有两万多人报考。2009 年为了应对大众化背景下生源增多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拉动内需等原因,同时保证之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和培养制度,200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决定 13 个专业(除 6 个不适应应届生就读专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在职教育硕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日制培养。在此,我国的专业学位培养就形成了两种并驾齐驱、且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相区别的培养方式,一种是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另一种则是招收具有一定相关工作经历的为了满足其理论提升的在职学习人员。但在职教育硕士扩招的声浪里,人们是否对在职教育心存忽视或不认可的态度,是否只将其看成继续教育、晋升培训的一种经历而忽视其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含金量”.
第一,起步早,但后期流于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于 1984 年开始探索,在初期注重质量但在逐渐发展后尤其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于 2009 年初见端倪后,流于形式不注重培养质量。第二,学习心态不端正。在职教育硕士生源多出于一种晋升的功利心态,使在职的寒暑假授课学习流于一种上课记笔记课后写论文简单过关的心态。第三,教学难以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生源的年龄学识背景差异大,课程设置还不够有针对性,并且授课时间短、培养过程周期短,不能实现理论提升后反思到实践教学的效果。部分院校由于发展经验不足或理论观念不更新,培养模式缺乏特色,课程设置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性,教学方式仍以传统讲授为主而不是具有实践性案例教学,与学术型的培养模式相趋同,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不能满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转变。第四,论文写作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无法保证写作的条件和工作的时间,所以论文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有的在职教育硕士在原单位进行学位论文,交替工作和学业,以至于顾此失彼,无法保证论文的质量。还有一些在职研究生用别人的试验结果和论文来进行自己的答辩,带来不好的后果。第五,在职教育硕士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成为一名教师,但对于其所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如教学能力、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的创新能力和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反思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既要培养出具有优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人才,来满足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需要,并且成为一名专家型优秀教师,更是培养的关键。所以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选取了将在职教育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做剖析,希冀提升在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落实在职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型硕士的特色培养模式,完善在职教育硕士在现实培养中的不重视和不足,使之良性运行。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选题受启发于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研究”.我国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论若要得以丰富,并且为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发展、改革、完善以及实践提供有效的经验,可以从培养模式上对在职教育硕士进行深入研究。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新的角度审视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和管理,促进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和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的改进,拓宽了新的方向。
虽然在职教育及其培养模式在西方国家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我国起步较早,但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的效果还得不到优质的质量和较高的认可。尤其是高校进入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职教育硕士作为一种继续教育的延伸还不是特别受重视。即便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大多是为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跟其相比较而言,对于在职教育硕士的研究数量并不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本文从实证出发,对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各要素进行深入探讨,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丰富了其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
第一,本研究为在职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高校在职教育专业学位的管理者和教师有效管理。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在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学校为在岗教师提供的提升自身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增强在职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在职教育质量,而且还能促使学校在职教育教学效果、良性发展的提高。本文对在职教育有新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有助于今后高校在实践中对在职教育管理的有效实施。并且能够同时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使得从整体上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完善和充实基础教育的目的。
第二,本研究为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介于对完善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后,从培养模式的新的视角入手,改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优势经验,促进现实培养中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发展,完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文献综述。
搜集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和着作颇多。对在职教育硕士的独立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输入“研究生培养模式”,有 6,443 条结果,其中与国外培养模式比较的研究居多。
键入“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有 298 条记录,出现 177 篇期刊论文,并且高等教育的核心期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越来越关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对在职教育硕士的社会需求和认可度不断提高,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成增长的趋势。
(一)国外文献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研究生教育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较丰富,产生了很多有借鉴价值的成果。对搜集到文献进行整理,笔者将外国关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
1. 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历史的视角。Everett Walters: Graduate Education Today(1965)1一书针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发展作了详细阐释。Ernest Rudd:THE HIGHEST EDUCATION A study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Britain(1975)2一书介绍了英国研究生教学授课形式并分析了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世界各国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概况有一定的帮助。第二,比较的形式。George Vernardakis: GraduateEducation in Government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1998)3对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培养模式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2.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对教育硕士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对非全日制(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大多分散在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着作中。Alan. R. Tom 所写的“为资深教师重塑硕士学位”4中重点探讨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如何更好的发展。美国教师关于在教育专业学位培的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如:MarySelke:“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美利坚合众国?从业者的硕士学位”5有系统论述。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