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3 共80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社会环境

  (一)政府提供就业保障,完善大学生就业的人才市场机制

  首先,必须强化经济建设,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迅速程度与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呈正比例关系的,结构合理,大学生可以得到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反之,因经济发展缓慢而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加,则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当前大学生个人择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任何只在微观方面对大学生择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分析都是片面不可取的。国家经济建设规模和速度空前发展在客观上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择业机会以及就业岗位,这样能在根源上转变大学生的消极择业意识为积极主动的择业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就总体而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别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宏观上必须加强管理,尽可能快地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协作,这对经济的加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和建设的投资;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建设;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等。制定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中西部地区也应利用国家的这些有利措施,积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广纳人才,对人才加以重视,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为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其次,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导向和社会保障制度。2009 年 1 月 19 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中小型企业就业,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开始运行的这几年,确实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吸引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和基层单位就业,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但未达到预期令人满意的结果。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致使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由于政策落实不力,与许多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较而言,边远城市和贫困地区相关福利保障没有完全落实到实处。同样这也适用于外企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私企与大中型国企的对比。因此,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只有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上彻底转变原先固有的择业观念,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毕业生发挥才能、确保就业充分,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人才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国家除了要多出台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还要加大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完善并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财政方面做出适当的财政倾斜,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毕业生全面高效地开展创业工作,减少创业之路上的种种阻碍;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创业后主要面临的困难。另外,还须在资金扶持力度方面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实际情况考虑,当务之急应继续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保持一个合理的资金投入递增比率,降低贷款限制条件并尽可能地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确保大学生就业顺利进行。

  第三,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近些年来,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市场机制在配置毕业生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机制,会为大学生择业及其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双向选择机制提供了进行洽谈和签订合约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比较混乱的局面,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毕业生人才市场机制。不仅要建立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也要建立常设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凭借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资源信息库,实现全国毕业生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市场的管理制度,严格执法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确保就业率的提高。

  (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导向
  
  首先,大众传媒应该如实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率。大众媒体应负责任地报道以往的就业情况,严禁弄虚作假,全面考虑报道过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媒体。

  其次,大众传媒应该宣传积极的择业理念,引导大学生步入正确的就业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的复杂化程度也随之提高了,人们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世界和事实都保持一种直接经验的接触,而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于是大众传媒理所应当地在真实世界与受众之间扮演了一个展示"社会现实"的角色。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最为深刻的,它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公开性以及感染性的特点,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且长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它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它的力量来进行积极的择业观教育。媒体应及时发布有关国家、政府有关大学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多加报道,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该渠道获取更多就业的相关信息。

  再次,大众传媒应该对就业相关的正面事迹多加报道。多宣传大学生服务西部、大学生下基层的先进事迹,但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不可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大学生真正选择该职业时,产生落差心理。宣传这些正面事迹,可以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自发地愿意为祖国做贡献。

  (三)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

  首先,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大学毕业生是经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应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这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壮大与发展,更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本单位的老员工也可能已经跟不上单位的发展脚步,甚至胜任不了本职工作。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在妥善安置单位老员工之后,大胆启用新人,引进毕业大学生,合理置换冗员,为单位带来新的气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其次,用人单位应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用人要讲究效益的最大化及人员配置的合理性。要做到人岗匹配、人事匹配,尽量把人才安置在其对口专业上,充分发挥特长,避免由于用人不合理而产生的人才浪费或人才积压。用人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这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不但促进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更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及择业的恐慌心理。

  二、加强高校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指导与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首先,加强高校专业结构合理性。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大高校应从宏观上把握好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及学科结构的优化。第一,要对传统学科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与改革,其前提是要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前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要有科学的前瞻性及可执行的规划力。第二,要结合市场实际需求,结合高校自身进行新学科的开发与建设。然而,无论是对传统专业设置进行重新规划还是开发新的专业学科,都应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考虑到市场需求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专业设置及学科调整,形成"不盲从、不脱离、不跨越"的稳健发展态势,使得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科的人才都能在社会上有所用。而最重要的是不论专业怎样设置、学科怎样调整,都应保证其教学质量及发展特色,这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次,加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专业意识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应该把握住入学时期的教育,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就业前景,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热情,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所学的专业,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第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加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首先,要努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存在都形同虚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择业帮助。再加上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所起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针对这一漏洞,学校应高度重视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把其看做是为学生"镀金"的系统性工作,并将其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学分,最好可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但必须做到不能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注重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例如开展就业实地实践、经验交流、个别咨询等,以达到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终生受益。

  其次,必须优化就业指导系统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相比,除了有校级和院级的就业指导部门,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客观地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必须配备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素质高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但要体现在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方面,而且还要保证不断地丰富相关的知识,以保证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为了弥补在校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不足,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聘请企业的职业指导师、企业家、人力资源部专家以及比较成功的校友为外聘教师或就业顾问,建立一支健全高效的校外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

  最后,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择业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着的,具有不稳定性。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下,学校必须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择业观教育,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职业对于一个社会人代表着什么,并不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以至于临近毕业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投入社会。开展择业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大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也是每一个求职者必须要面对并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并非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受教全体应该是所有大学生,而并非对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科学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和学生努力的学习。因此,应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模式,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形成一门大学固有的教学科目。这样能够促使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注重实践学习,进而形成科学的择业理念及就业目标,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教育。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鼓励学生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切记过犹不及,要提防个人利益至上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大学生要转变以前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认为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才是体面的工作,任何一种工作做好了都是能够使人羡慕的。要有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边远地区这"三不管"的就业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

  其次,帮助大学生建立诚实守信的观念。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趋于功利心理,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出现了毁约、不讲信用、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突出。一个人品行、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择业的效果。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再次,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比如自卑、急躁、焦虑、攀比、过于依赖、挫败感等,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而导致其做出不恰当的择业行为。因此高校有关的部门应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为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使大学生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强化家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正面影响

  (一)转变观念,对子女抱有理性期望

  父母对孩子要抱有合理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对于职业的观念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影响着还未完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孩子,成为孩子对于职业价值标准判断的依据。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低,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不思进取,很难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反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又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沉重的心里负担,使许多就业的好机会悄然溜走。家长务必要认识到旧观念的转变,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是对大学生择业观正确树立的必要条件。家长应时刻关注最新的就业形势、就业动态,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制度,把过于希望孩子得到"体面工作"的思想摒弃,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让孩子根据自身的能力、喜好去选择工作,做好家长对孩子正确择业的辅助。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影响着大学生用何种态度去选择职业,只有期望合理,孩子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为大学生正确择业提供家庭心理支持

  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培育出的栋梁之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孩子抱有的"当官从政"、"出人头地"的热度还未减退,导致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偏差。家长应摒弃孩子就业就一定要成功、成名的观念。家长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理性选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要知道不是只有进入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或是高收入行业,事业才会有成就。只要敢于应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奋斗,即使是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出一番成就。此外,家长应当充分理解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创业,许多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创业奋斗才收获了今天的鲜花和掌声。不要对创业的挑战抱有恐惧心理,大学生应在奋斗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大学生也应多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我意志,通过运用拥有的能力和知识,在新产业、新行业、新岗位中实现新的人生目标。因此,在子女择业的选择过程中,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提高家庭成员自身的素质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而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形势陷入愈加紧迫的局面。面对当前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自我抗压能力,这既是保障学生顺利就业的外部环境,也是塑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应有之义。具体地说,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坚定的意志、良好的情感、优秀的性格、积极的兴趣及广泛的人际交往等。只有家庭成员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精神方面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有助于择业的鼓励。另一方面,家庭在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扮演着重要执行者的角色,作为家长应当倾向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职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家长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把握,对孩子抱有理性的期望。只有这样才能以端正的态度去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最终使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四、推动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一)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调整择业期望

  在社会需求总量不足时,毕业生之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呈现增强的趋势。面对这种历史性变化,大学生应树立积极竞争的新观念,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明白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择业过程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而完善自我的前提就是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准自我定位,这是择业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一个人只有客观、正确地分析自己,总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身的才能。切记对自己定位过高,导致好高骛远;切记对自己定位过低,导致大材小用。只有准确定位,纠正了错误的方向,才会使自己的择业期望更符合实际。客观的自我评估与自我定位,可以使毕业生的视野更为广阔,对于职业的选择更为准确,这在当下显得十分重要。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素质能力并不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突出,社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成功择业,而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全面扎实的综合素质,是竞争的重要资本因素。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储备,还包括了各种能力素质的表现。大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也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思想品德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具有的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重体谅他人等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待外界事物变化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能够指引大学生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力素质也成为了衡量大学生能力的又一重要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力、交往能力都是能力素质的体现。

  业时的层次与自由度。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尽早地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有针对性、阶段性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在努力积累自身的学识的同时,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29]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不同源于人们处于何种生产力发展水平,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且受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所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势头,职业理想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大学生在职业理想的选择上就可能发展为更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历史责任感,缺乏为国家长远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从祖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追求积极的职业理想。积极的职业理想树立后,还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该尽快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规划的越早,离成功就越近。大学生应当在刚入学时就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总结自己的优势、特长,再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应该如何与其相匹配,最后制定相应的策略,采取必要的行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