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3 共55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辽宁省三所公办省属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三所院校分别是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本调查不局限于大四毕业生,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也都包含在此调查内。本次调查是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随机抽样形式来展开的。问卷是根据大学生择业观的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及择业价值取向这五个构成要素来设计的,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问题调查。经过试发本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的内容,调整并修改题目、选项,最终形成本问卷。本次调查分别向每所高校发放问卷300份,共计900份,回收869份,其中有效问卷854份,有效率达到98.2%.本研究运用EXCEL软件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有效数据逐一录入,并进行逻辑校对,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对这三所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三所高校共参与调查的人数为854人,具体比例为:辽宁大学277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73人;沈阳师范大学283人,其中男生82人,女生201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94人,其中男生166人,女生128人。三所高校的男生人数总共352人,占总比例的41.2%;女生人数总共502人,占总比例的58.8%.三所高校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总共358人,占总比例的41.9%;来自城镇或农村的大学生总共496人,占总比例的58.1%.三所高校共参与调查的年级人数比例为大一174人,占总比例的20.4%;大二290人,占总比例的34%;大三271人,占总比例的31.7%;大四119人,占总比例的13.9%.

  三所高校的专业人数比例分别为理工类285人,占总比例的33.4%;文史哲法类324人,占总比例的37.9%;经管类176人,占总比例的20.6%;体育艺术类69人,占总比例的8.1%.

  了解这三所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后,把调查到的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用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和择业价值取向这五个维度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理想

  本问卷关于择业理想的问题包括毕业后的打算、职业的性质、职业的薪资、就业的地点、就业的环境这些方面。

  (1)关于"毕业后的打算"(如表1.1)有52.1%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这与家庭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特别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是十分不易的。因此,许多这类大学生毕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工作,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有35.4%的样本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对于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由于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使面临求职的大学生压力倍增,通过深造,可以暂缓就业压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为未来就业积攒一定的优势。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占9.8%.大部分同学对自己将来的选择都有一定的目标,说明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但还是有2.7%的同学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去向很模糊。

  (2)关于职业性质(如表1.2)选择比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29.4%,国企25.7%,外企19.3%,私企17.4%,自由职业8.2%.可见,尽管现在大学生开始对外企、私企这样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态度开始有了转变,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更加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性质的企业,认为这种性质的工作具有稳定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福利待遇高等特征,吸引着大批大学生前往。从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职位竞争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职业性质的倾向。

  (3)关于职业的薪资(如表1.3)从表2.3中可以看出,38.1%的学生对于第一份月薪的期待是在3001-4000元之间,22.2%的学生期待在4001-5000元之间,18.9%的学生会考虑3000元以下,16.3%的学生期望值达到了5000元以上,还有4.5%的学生表示只要有工作工资无所谓,经验更重要。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第一份薪资的期望往往比较高。

  (4)关于就业的地点(如表1.4)关于就业地点,31.2%的学生选择了大城市,27.6%的学生选择了中小城市,12.7%的学生选择了城镇,9.2%的学生选择了西部,另19.3%的学生选择了"工作适合,那里皆可".从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不单单只是愿意奔向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倾向于到生活舒适度高的中小城市发展;选择城镇或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来自那里的学生,属于是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大学生对于农村基层和西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还是缺乏热情。

  (5)关于就业的环境(如表1.5)关于"是否会考虑去国家对大学生有优惠政策的西部或农村工作"这一就业环境的问题上,52.2%的学生选择了"会考虑,但不会去",28.6%的学生选择了"不考虑,也不会去",仅19.2%的学生选择了"会考虑,也会去",可见大学生对服务于西部、农村这样欠发达的地域还是有所排斥。

  2.择业动机

  关于大学生的择业动机,笔者只用了一个问题来调查(如表2.1)。

  许多同学对于"工作的意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43.6%的学生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发展,28.3%的学生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维持生计,21.8%的学生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贡献,还有6.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他们的想法是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我价值等。从此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对于考虑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意识比较淡薄。

  3.择业认知

  (1)关于"是否清楚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所适合的职业"(如表3.1)如表3.1所示,59.4%的学生表示比较清楚,22.2%的学生表示模糊,仅有18.4%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还是较清楚,但是又缺乏肯定。

  (2)关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如表3.2)从表3.2中可以看出,34.3%的学生表示一般,20.6%的学生表示有信心,15.4%的学生表示没信心,另29.7%的学生表示说不好。尤其是普通院校的学生、专业为文史哲法类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加缺乏自信心。

  (3)关于"择业过程中能够促使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的前三项依次为(如表3.3)从表3.3中可以看出,个人综合能力、毕业院校、各类证书这三方面是多数大学生认为能够促使择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三者依次占有的百分比为25.3%,21.9%和17.8%.

  (4)关于父母对于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如表3.4)从表3.4可以看出,48.6%的学生表示有一些影响,29.8%的学生表示没有影响,15.9%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影响,5.7%的学生表示有决定性影响。可见,父母对孩子择业的期望,会影响孩子对于职业的选择、判断。

  (5)关于"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您会违约吗"(如表3.5)从表3.5中可以看出,59.2%的学生表示会,40.8%的学生表示不会。通过个别访谈得知,选择"会"的学生认为,如果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为什么不去呢?不会因为怕违约,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6)关于对于假学历、假证书的看法(如表3.6)从表3.6可以看出,42.1%的学生表示"理解,但自己不会这样做",33.3%的学生表示"不理解,也不会做",24.6%的学生表示"理解,自己也会这样做".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抱有较诚实的态度,但还是有少数学生表示会这样做。

  (7)关于就业流程及相关制度的了解程度(如表3.7)从表3.7可以看出,46.2%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32.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点",13.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了解",5.3%的学生选择了"很了解",还有2.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流程及相关制度的了解甚少。

  (8)关于"希望学校从几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如表3.8)从表3.8可以看出,31.6%的大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45.7%的学生希望从大二开始,希望从大三开始的仅占12.5%,只有10.2%的人认为应该从大四才开始。

  通过访谈得知,三所高校在大三开始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占多数,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有着不同需求,应该加以重视。

  4.择业途径

  (1)关于"有效地求职途径"(如表4.1)从表4.1可以看出,选择"人才招聘网络"的占32.7%,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27.6%,选择"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占17.7%,选择"学校推荐"的占12.8%,选择"其他"的占9.2%.可见,目前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途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网络媒体和各类招聘会。

  (2)关于"如果条件允许,您会选择自主创业吗"(如表4.2)从表4.2可以看出,愿意的占30.7%,不太愿意的占32.3%,不愿意的占25.8%,仅11.3%表示非常愿意。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还未形成吸引力。

  5.择业价值取向

  (1)关于"职业的标准"(如表5.1)从表5.1可以看出,31.8%的学生选择了"工作首先要符合个人兴趣",42.4%的学生选择了"看待遇,待遇好的优先;同等待遇,有兴趣的优先",25.8%的学生选择了"有工作就好,兴趣并不重要".待遇、兴趣是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选条件。

  (2)关于"最希望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如表5.2)从表5.2可以看出,选择了解用人单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的占28.3%,"薪水和福利"的占25.6%,"单位性质规模"的占23.9%.这三方面是大学生最看重的。

  (3)关于"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如表5.3)从表5.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最看重的三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景"38.7%,"经济收入"36.2%,"职业稳定程度"28.9%.可见,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加关注职位的薪水和福利待遇等。

  二、目前大学生择业观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以辽宁省公办省属三所高校为例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及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

  经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并没有充分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到从实际出发,对自身也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评价甚高。

  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则偏重于经济价值、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劳动报酬、公司规模、办公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而忽视对自身的正确判断与合理定位,只看重眼前利益,不在乎长远发展。这种择业目标过于理想化,使得就业期望值偏高,择业趋利性突出,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现实形成较大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就业矛盾。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首先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的就业环境,确立与之相符合的择业标准,进而做出合理选择。

  (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功利化倾向明显

  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首先考虑到的两个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问题及个人发展空间问题,这说明个人因素成为影响其价值观的核心因素。择业时充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其社会价值的存在,将价值取向的标准定位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对专业实现的渴望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用作为自我设计的标尺,片面地追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地理环境等物质方面对人的满足。在这种择业观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历史使命感,缺乏为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例如当代大学生很少乐意主动到基层工作,对支援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也不感兴趣,然而,往往是这些地方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及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更需要大学生的支持与投入。择业观是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集中体现,以上均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做出适时的引导和发挥积极的影响。

  (三)诚信意识危机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实施以来,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基本途径就是签订就业协议书。但是,在履行就业协议的过程中,当事人契约意识淡漠,毁约、违约现象突出等成为其主要问题。有的大学生,尤其是各方面相对优秀的大学生,是众多用人单位主动录取的对象,他们便利用这一点多方承诺、四处撒网,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待到找到理想工作,才通知其他用人单位,甚至从此音信全无,使得那些单位失去了网罗人才的最佳时机。有的大学生求职心切,缺乏慎重考虑,怕错过就业机会便迫不及待的与接收单位签约,到后来可供选择的机会多了,觉得自己有了更好的去处,就马上毁约。还有的大学生盲目攀比,看到各方面并不优秀的同学签到了好的单位,心里不平衡,就不顾一切的违约甚至毁约。这些都是缺乏诚信观念的表现。他们往往使自己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满足中,舍弃了对用人单位的承诺,这远远背离了就业协议书所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另外,假学历、假证书的作假行为也存在部分大学生的意识中,觉得只要能找到工作,作假就无所谓,抱有侥幸心理。

  (四)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19]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并没有系统的对职业生涯进行符合实际的规划,使其在择业时手足无措,深感茫然。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规划,它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更有利于在面临就业时对未来进行合理选择,有助于职业品质的提升与正确择业观的形成。

  (五)创业意识不强

  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20]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都在10%左右,有的甚至占到了20%.[21]虽然当前我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部分大学生也开始从自身优势出发踏上创业道路,但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仍是小众部分,大学生应逐渐增强积极创业的意识。

  上述分析仅以辽宁省公办省属的三所高校大学生为例,大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在具体的择业行为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本研究不能代表全国所有大学生。近些年来,大学生择业观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了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这四个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树立颇为重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