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信贷业务具有重要的地位。信贷风险状况及风险控制能力不仅影响到信贷业务的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供给能力和意愿,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加入 WTO 之后,国内商业银行更是面临着诸多经济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挑战。
风险和利益是并存的,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适度承担风险来获得信贷业务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信贷风险控制作为金融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决定其持续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但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逐步增加,警示着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恶化的趋势。
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逐步增加,虽未产生恶劣影响,但其表现出来的增长势头已使银行业深刻意识到前期过度投放所导致的弊端已开始在经营中凸显出来。借款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交易对手虚拟化、操作方道德失控、虚假担保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中国银行业。近几年来发生的若干信贷案件,如 2012 年发生的云南高速公路平台贷款事件、房地产开发商跑路事件、齐鲁银行案件、温州民间非法集资等,警示着信贷风险控制的严峻性,对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近几年来,对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做出了诸多研究,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评价工作尚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许多技术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基层银行在落实总行的管理要求、在遵循监管机构的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A 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某市的二级分行,在当地银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
其信贷风险控制存在评价指标设计不系统、不全面、不科学,指标权重不合理、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定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其信贷风险控制的现状和特点,找出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 A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提供可行建议,同时为整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的解决作出有益的探索。
1.1.2 研究目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体现为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能力的体现,而基于银行的特殊性,风险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又是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我国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业务中,贷款业务占到资产业务的 70%,利息收入则占到总收入的 80%一 90%.因此,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的安全都会对其经营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抑制银行的生存发展。
信贷风险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中,如果不能及时的识别、正确评估出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就不能及时处理贷款业务,就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已有诸多学者在关于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管、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强化金融机构运营机制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独特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同时,随着银行业运营环境的变化和产品、服务的更新,其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信贷风险控制的形式和实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要求银行实时更新管理资源,严格把控行为偏差和理念缺陷,把降低不良贷款率作为重点指标进行防控,实现信贷资产质量的科学管理和自身的健康发展。
A 银行地处甘肃老工业基地,所在城市是工业型城市。但近年来,城市资源日渐枯竭,市场发展速度缓慢。为此,该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大量的项目进驻本市以恢复提高城市经济,同时也引进了极富竞争力的多家商业银行。在这样的环境下,A 银行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强进的生命力,必须增强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确保 A 银行在合理的信贷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实现中间收入。综上,如何提高 A 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能力,降低其信贷风险水平是 A 行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完善其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改善其信贷资产的质量,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最终能有效控制其信贷风险和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1.1.3 研究意义
据 2013 年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去年增长 0.13%为 4930 亿元,资产流动比同比去年增长了 2.7%,存贷比同比去年增长 0.5%.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呈现出一定效果,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信贷风险仍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风险,如何发挥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这都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提出巨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从 A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该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了 A 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明确信贷风险控制对于 A 银行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和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研究改进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途径,力求优化创新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评估和防范 A 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探索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缩短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具有一定启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a.关于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
银行风险管理已从以前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变为多类型风险管理,从局部风险管理转变为全面风险管理。摩根士丹利首席财务官斯蒂芬·克劳福德(2004)认为,风险管理应包括组织架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连带责任以及风险报告制度等内容。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查理斯·普瑞(2004)提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风险的分类、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风险的监控。
b.关于信贷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是建立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西方金融机构在三百多年的实践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理论。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结构优化理论、金融工程学、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一直走在前列,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 1776 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银行放贷资金来源为存款,为应对存款人提存,其资金应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因此,所发放的贷款应该是商业化的短期贷款,强调贷款必须以真实的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保证,银行可以在借款人违约时自有支配抵押物、变卖以收回所贷金额。
资产转换理论侧重于防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认为银行的自有资产是可以出售或转让从而转换成先进的。那么,足够的变现能力就能保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就能保证银行的安全性,主要强调金融机构应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相匹配。预期收入理论认为所有的贷款都不具有自偿性,资产安全性得以保持的关键不在于资产和负债结构,而在于以借款人预期收入作为保证的偿债能力。只要借款人有足够的预期收入,超过该项资产的投资,即使是长期贷款也不会影响其安全性。反之,若没有收入作为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存在违约风险。
预期收入理论弥补了真实票据理论和资产转换理论的缺陷,深化了对资产流动性经济本质的认识,为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其由短期流动性风险控制转向长期安全性管理,由资产期限管理转向资产质量管理。亚当·斯密(1773)强调保持贷款的流动性来防范信贷风险。这一理论尽管从目前来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当时不存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没有最终放款人支持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促进自由竞争时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的莫尔顿(1918)提出资产转换理论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思路,它打破了真实票据理论的局限性,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贷款规模扩大,贷款数量也迅速增加[1].普鲁克诺(1949)提出信贷资产可以不受期限和类型的影响,可以不考虑资产的自偿性,而是强调稳定的贷款必须有适当的归还日期表,这个日期以借款的预期收益或现金流入为依据。
斯蒂格利茨(1981)主要是以银行信贷的供给与需求作为研究出发点,来对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由于银行和借款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所以在借贷过程中会影响双方的利益。站在银行这个角度,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己信息,便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进而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从企业这方来看,由于银行可能无法合理正确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给予评估,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不能顺利获得银行的贷款。
Kanatas &Y-S Chan(1985),Helmut Bester(l994)主要是以企业信贷中的担保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越是经营状况不好且其风险较高的企业越是愿意以付出高昂的成本来贷款而不是选择抵押担保的方式进行企业贷款。但是对于一些风险低的企业来说,他们的做法恰恰和高风险企业相反[3].通过比较总结,他们认为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中,应将风险等级程度作为一个分类进行细分,进而分门别类选择贷款方式[4].Thakor& Besanko(1987)在对银行贷款的分析中,以担保人成本作为研究出发点,认为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只有当贷款的担保成本为 0 时,银行才能对申请贷款的企业所存在的风险给予合理的评估。
c.关于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的研究准确地评估借款方信贷违约风险的大小,对于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获得利润十分重要。风险估计不足,金融机构可能因为错误的决策和避险措施不到位而产生损失。风险估计过高,金融机构有可能因放弃盈利机会和加大管理成本而失去更多的利润。因此,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都一直在致力于开发量化分析和衡量借款方信贷违约风险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技术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古典定性分析法、信用评分法和现代工程技术分析方法。
古典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Saunders(1999)论述的最常见的专家判断法,即 5C 要素分析法:Character(品德与声望)、Capital(资本实力)、Capacity(偿付能力)、Collateral(担保)和Condition(经营条件或行业周期);5W(借款人、用途、期限和担保物及如何还款)和 5P(个人、目的、偿还、保障和前景因素)要素法,主要通过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给予这 5个考察因素不同的权重,对客户的各要素进行逐一评分,进而根据信用评级结果做出是否贷款和贷款标准的决定[5].
信用评分法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对反映借款人相关信息的若干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通过数理方法得到其信用综合分值或违约概率值,将其与基准值相比做出是否贷款和贷款标准的决定。此类方法的代表为 Altman(1968)提出的以财务比例为基础的多变量模型。
方法主要包括判别分析法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DA 和 MDA)、概率模型、Logistic 模型和Probit 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神经网络分析法(ANN)等[6].信用评分法是国际金融界公认的主流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判定某一信贷业务的风险程度。
现代工程技术评分方法是以资本市场理论和信息科技为支撑的新方法。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巴塞尔协议进行了修改,允许各金融机构采用内部风险计量模型估算风险和确定资本要求。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兴起以及竞争程度的加剧,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运用。J.P.摩根公司、瑞士信贷银行、麦肯锡公司、KMV 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先进的计量模型。如 1997 年 J.P.摩根先后推出的以 VAR 为基础的预期违约概率模型(Risk Metrics)和(Credit Metrics),随后瑞士信用银行推出了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 Risk +),这些模型在当时信贷风险度量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7].同样还有 1995 年 KMV 公司开发的 KMV 模型、信用监测模型(CreditMonitor Model),以及信用组合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等。此外,还有大量学者对上述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和比较。
Markus(2001)分析比较了 Credit Risk+,Credit Metrics Model 和 Credit Portfolio View三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贷款组合中的应用,指出这些模型之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主要是因为对违约相关性估计的不同。
Burgisser(2001)提出了考虑违约损失率波动的基于 creditrisk+模型的拓展模型。Campbell and Dietrich (1983)分析了影响抵押贷款风险的因素。该研究使用 Logit 模型从还款、违约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抵押品的年龄、利率与失业率变量、抵押品与贷款额价值的比例都会影响贷款的风险水平[8].因此银行在进行放款时,要重点从这几方面的质量来考察贷款人。
d.关于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
国外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米歇尔·科罗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2005)等,他们都强调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风险控制问题时,不单单只是侧重于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更要注重研究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方法[9].不仅关注单个金融产品的风险,而且更要注重借款方的信用风险,进而统筹规划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卡罗尔·亚历山大(2004)则以操作风险角度为出发点,对业务办理过程中人员操作框架、风险度量、风险化解减缓技术、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资本以及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0].
e.关于风险内部控制理论
1992 年美国 COSO 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为实现业务操作的有效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原则法规的可靠性提供支持保障的过程,其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反馈、监测 5 要素[11].2004 年,该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旨在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强调内部控制的应用应涵盖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提供合理支持的多方位、流程化的风险管理过程,其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8 要素相组成。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属于风险管理范畴,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
加布里埃尔·蒙莱斯(2008)指出,近些年来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引导与监督下,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规模空前高涨,并呈现出信贷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态势,金融类机构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信贷资产剧增、投放行业过于集中,一旦某个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必将会直接引起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从而引发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进而影响到整个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往往只集中在事后处理,而忽视做好了事前防范,并且大部分只是着眼于局部的静态分析,而很少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动态分析。因此,为了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发展,商业银行应尽快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自身竞争力。
迈克尔·沃尔什(2009)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控制制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组织系统只有在各个部门都协调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平稳有效运行,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12].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理念,将其认真落实到工作中,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 20 世纪 80年代末。随后,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阶段,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实践报告一直是热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商界,都有大量对涉及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防范控制的学习和研究。
a.关于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现状的研究
薛峰(1995)最早分析了我国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13].作者从宏观因素、经济体制等方面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作者使用了统计分析法,从内外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徐长荣(2005)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各种影响因素,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重点是要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孙凌云、吴宝宏(2006)指出产权问题及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很多银行人员存在对信贷风险控制的理解不清晰,从而导致理念有偏差,以致大量不良贷款产生,据此提出了优化完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措施与建议[14].
余敏(2013)主要从信贷风险的分类即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措施[15].王晓飞(2012)主要从信用评级入手,着重研究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关系对做好防范风险的作用[16].
彭湃(2012)通过对比中西方在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和距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现状及产生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促进加快完善我国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17].徐长荣(2012)通过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与特点,参照其规定与标准,指出尚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控制信贷风险的措施与建议[18].
李祖兵、周庆行(2003)对微观金融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袁东明、任品品介绍了金融创新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冲击,总结了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了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规避信用风险的机制[19].
b.关于信贷风险成因及解决措施的研究
陈文(2011)指出要想构建科学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银行的发展目标、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以及内部监管和控制等几方面着手[20].
章宇绮(2009)通过综合研究银行的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得出了应不断完善银行内部制度、不断创新外部环境制度以及加快发展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21].
陈以平(2008)阐述了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信贷管理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22].
舒海棠(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贷风险控制基础薄弱、控制体系不完善、分析体系单一等,并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和信贷风险差别化控制、建立银行业统一数据库、组建专业化信贷风险控制团队等对策[23].
高健、王晨(2012)提出了几点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流程再造的创造性意见[24].建议商业银行把风险控制单独划分出来做一个条线;实行信贷风险管理垂直化,每个客户都对应一个客户经理和一个审查人,明确负责人;建立审批人资格认证制度,实行专门授权的专家评价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团队建设。
陈宏(2010)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业集中,信贷风险集中度较大。大部分新增贷款也主要体现为中长期贷款,贷款呈现出了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信贷风险控制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25].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建设,确立内控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勒惠文(2011)指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掌握重点企业的资金使用动态,及时了解满足客户需求,并通过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保持良好的信贷增长势态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26].
成峰、聂广礼(2012)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投放对象,研究了我国整体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27].得出贷款对象主要分布在企业,即对公贷款,所以我们应时时关注行业政策导向,企业资产流向,与时俱进地制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信贷策略。
刘铁锤( 2013)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成效[28].并分别从内部环境、评估体系、控制措施、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c.关于信贷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
胡亚东、杨广华(2009)通过对国际应用较为普遍的信贷风险评估内部模型--CreditMetrics 模型的介绍,分析研究了模型的假设条件、组合贷款信贷风险计算、模型评价以及这一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从而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供可借鉴的模型参考[29].
刘新宇、魏灿秋(2003)用 EDF 模型建立了预测商业银行信贷违约概率的方法,并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意义[30].
杜本峰(2002)介绍了 KMV 信用评价模型,阐述了运用实值期权理论去评估信用风险的原理[31].
马若微(2006)通过实证证明了运用 KMV 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进行预警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比 Logistic 和 Fisher 等基于历史财务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更具有明显的优势[32].
梁世栋等(2002)分析了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迅速发展的 7 个主要原因,并对Creditrisk+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33].
梁琪(2005)提出了度量企业违约风险的判别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及度量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组合法[34].
武剑(2005)对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中涉及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非预期损失等违约风险度量要素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和技术性探讨[35].朱小宗(2006)运用银行贷款组合数据对四个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36].结果发现:CreditMetric 和Creditrisk+模型对度量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这两个模型所预测的经济资本更符合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贷款经济资本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差别较大,国外的研究经历了概念界定、模型度量、综合管理的发展路径。就我国学者的研究来说,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对我国信贷风险进行模型检验或比较研究。
但从宏观角度展开偏理论化的研究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单项研究的较多,针对基层具体实务层面研究的少。本文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的体会和心得,以 A 银行例,从实务的角度来分析该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符合该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并以期在实际风险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决策者完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本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等方面作了简明的阐释。
第二部分为信贷风险控制理论的概述,本部分从信贷风险的定义、特征、类型和信贷风险控制涵义及其相关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 A 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现状、风险成因以及具体控制制度和流程等,最后指出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为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设计,通过对 A 银行的全面分析,结合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内部控制理论,采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风险矩阵法等从识别、评估、控制对其信贷风险控制进行优化设计。
第五部分为加强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在对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本小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主要结论及现实意义。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中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文献研究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利用知网数据库下载收集了大量与信贷风险控制相关的文献数据,并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与此相关的书籍。认真研究与借鉴了优秀论文的写作手法与研究思路。
系统分析法。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提高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能力,通过把信贷风险管理整合成一个母系统,把作用于其中的各个环节要素都设定成一个个子系统,进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们之间的作用和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本文采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在 A 银行的实习经历,向该银行的高管们了解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搜集整理风险控制相关资料,采用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法、风险矩阵法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优化 A 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理论深刻分析和掌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系统科学理论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指引,分析 A 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运用自己在 A 行工作过的经验,结合 A 银行的实际状况,深入剖析了该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更具有实用性。
本文结合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现状,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环节构建和优化了 A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具体剖析了该银行的信贷风险特点以及导致风险的原因,建立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 A 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帮助 A 银行高管更深入的了解其信贷风险状况,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提出信贷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