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天津市河北区小学生体育行为调研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9 共801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基,随着竞技体育不断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小学生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小学生出门坐车,上楼有电梯,电脑手机成为生活必备品的现实情况下,导致了大多数小学生久坐不动的普遍现象。近些年来小学生体制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对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保小学生在学校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国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005 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表明1,虽然我国小学生人口基数明显下降,但体质测试不达标者数量在增加,小学生肥胖率的飙升、视力的下降、体质的下滑并且小学生儿童的常见疾病在小学生群体中所占多数比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的颁布和实施,明确规定切实加强小学生体育。引导小学生的指导思想为坚持健康为首,把增强小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和监督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倡导科学的健身思想和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加强小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鼓励小学生多多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或营地。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结合形成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网络结构和“三维一体”的体育运动模式。

  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深入剖析小学生体育行为的表现特征,分析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生体育行为发展的措施,为更加科学的开展小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建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为: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增进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开发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体育运动习惯;为了培养国家的体育后备人才,应该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术的水平;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化学生品德教育,鼓励学生的顽强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2.因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小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探究,分析小学生体育行为特征表现及影响因素,完善小学生的体育行为能力。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会表现出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从中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呼吁有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并享受到体育所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1.2.2 选题的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通过了解目前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状态,探索规律,揭示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小学生体育行为,使孩子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践行了全民健身工程,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形成终身体育而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对于人的个体发展来说,青少年早期的思想和身体状态是一个人开始萌芽的重要的阶段。了解小学生早期如何形成和改变他们的可能,是个体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学生对体质不断下降,从根本上是对待体育锻炼态度不认真,同时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甚至儿童开始沉溺于网络、电视和游戏中,他们缺乏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生活目标的情况。从思想上开始厌烦运动,因为这是孩子们缺乏体育意识的表现。如果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提高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小学生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找到差异,并提出建议,更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1.3 文献综述

  1.3.1 开展小学生体育重要性的研究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的颁布和实施,明确规定切实加强小学生体育。把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小学生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评价内容要以增强学生体育为准则,对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监督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健康的理念开展体育健身运动,以此让小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加强建设小学生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促进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体育网络化,形成“三维一体”的体育运动模式。

  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小学生体育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小学生体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更好地加强小学生体育行为、改善小学生体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党的教育方针深入了解和贯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意义3.孙立红,李书玲认为整个学校教育的起点是在小学时期,这个时期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体育态度是体育活动在心理反映上的的客观要求,而体育行为是人在接触体育运动时的一种综合性特征的表现。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目标,为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4.慕尼黑大学教授 Rolf Oerte 博士表示:“运动对儿童很重要,尤其是知识的建构和感知觉的发展,这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5.

  肖建忠、谭华、何鸿涛(2006)等人认为,小学生体育兴趣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兴趣是广泛而多变的,学者们从体育兴趣的培养、小学生体育规律、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多个方面总结并论述了上述观点;初中阶段体育兴趣基本形成,同时也是分化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而证明自己的存在;高中阶段体育兴趣已经相对稳定,基本上可以定型,体育发展具有规律性变化6,所以小学作为萌芽阶段,对于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异常重要。

  周中华(2009)等人指出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起点就在于小学阶段,它不仅为体育锻炼的养成打下基础,而且是小学生从思想上培养对体育有无兴趣的前提,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7.

  1.3.2 开展小学生体育必要性的研究

  1.3.2.1 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是体育研究的长期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体育的长期效益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使之形成终身体育,做好这个方面的研究,以健康为首要前提,让体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康生活模式。

  1.3.3 小学生体育活动研究

  1.3.3.1 小学生体育活动以兴趣和自我锻炼为主的研究

  唐黎岚、周赟等人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小学生对于自我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认识上都具有认同性,但在具体实施体育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也是因为小学生缺乏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所导致8.彭成店(2010)等人对小学生体育兴趣进行了探究,分别从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为树立小学生终身体育意思,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样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9.

  1.3.3.2 培养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研究

  祝枝浩、钟恒炳(2011)等人曾经指出体育课兴趣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释放小学生体育天性赋予小学生一片自由天空,为小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景和完善的学习环境,应当逐渐增加学习的新颖度和难度,提出适当的任务、丰富方法的创新,培养小学生集体的荣誉感,增强小学生竞争力和激励机制等多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10.

  1.3.3.3 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研究

  心理学态度(attitude)定义是信念与情绪的结合,决定着一个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对他人或事物进行的反应。个体通过以往的经历形成态度,并能够对其未来行为做出知道和预测,同时对影响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动力性与方向性。由此证明态度与行为间密切相关11.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它分为体育锻炼目标态度和行为态度两种。其中,体育锻炼目标态度是指个体在不同概括水平上对锻炼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体育锻炼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12.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几个方面所体现:首先,对态度与行为进行测量时应当是具有兼容性的,比如说如果对态度的测量是积极的态度,那么对行为的测量也同样是积极的;其次,对于行为本质来说,只有当在控制有意识的行为时,态度才可以用来预测其行为;第三,对于态度的本质开说,基于直接经验而不是基于间接经验的态度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行为13.

  费什贝恩和阿瓒14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action, TRA) (见图2.1)。该理论表明引起行为的潜在而根本原因是态度,所以通过态度可以间接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查。其中,意向导致了人的特定行为,而行为中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又导致了意向的形成。主观规范是指做或不做某一行为所知觉到的社会压力;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或对某种行为愿意去执行的可能程度,及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15.毛荣建在合理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把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这 3 个变量添加进去,将完善后的模型称之为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16(见图 2.2)。

  以上理论模型指出,影响人的行为是通过行为意向,同样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又是影响行为的直接因素。其中,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的影响,而行为态度受到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该理论模型把行为态度影响因素的适用范围进行扩展,增加了影响行为意向的途径。

  1.3.3.4 小学生体育活动空间的研究

  小学生活动场地大体上可以分为校内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分为户外体育活动空间和户内体育活动空间。弗罗斯特等把户外游戏场地分为四种类型:传统的游戏场、现代游戏场、冒险性的游戏场和创造性的游戏场17.户内活动空间的设计和环境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活动行为,王凯珍等教授的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家庭亲子的体育游戏活动量(每周游戏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 与家庭客厅面积呈显着相关(r=0.503,P=0.006)18.

  1.3.4 影响小学生体育发展因素

  人的行为会受到包括心理和生理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9.万益民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中指出家庭和学校是对未走出校门的孩子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和观念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父母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有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家庭收入情况,所在地理位置及家庭周边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都将对小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家庭体育是小学生形成体育概念的开始,为小学生在学校更好的从事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和经济的保障,为学校体育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

  外国学者对于家庭体育研究比较早而且比较深入,他们的理论对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的作用,家庭影响孩子体育参与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类型:一、父母的体育信念对孩子体育参与动机的影响:Kimiecik(1996)等人曾认为在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激烈程度的核心力量是主要是受到家庭内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体育参与程度的预测重要的因素是对孩子运动能力和目标取向的判断,而父母对孩子体育信念的培养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运动能力感和目标取向,学者通过对家庭影响模型(Family InfluenceModel)的两次运用得出了以上结论;二、孩子体育参与受到父母体育情感的影响:Babkes.&Weiss(1997)在研究中发现孩子体育参与的认知与情感反应方面受到父母体育情感的影响,另外有日本学者金崎良、桥本松雄(1994)曾表明孩子体育参与的态度受到父母体育态度的很大影响;三、Yang(1996)、Mota(1998)的研究表明,父母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孩子是否能够坚持参与运动关系密切,如果父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通常来说孩子也会长期参与体育活动,所以预测孩子的体育运动行为可以通过父母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来加以评定;四、小学生体育参与情况也会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1.3.4.1 阻碍小学生体育发展因素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成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障碍,同样也严重考验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诸如受伤、暴力、致残、猝死等各种意外伤害给小学生及家庭带来了很多痛苦和不幸的问题,学校为了避免伤害和承担责任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这些做法阻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同样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学校的任务并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应该从根本上面对问题,教授小学生掌握判断与规避危险的知识,增强小学生解决危险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措施是学校应该面对的解决方案。21侯昌松、张庆武在《合肥市区小学与学生家庭体育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合肥市家长与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宣传不够,”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家长会上很少或几乎从不提及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情况,学校更不会针对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召开专题家长会。学校运动会几乎涉及不到与父母共同参与的项目。所以应该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体育联系,共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更好的参与体育活动。22王凯珍教授曾指出,家庭体育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存在问题是缺少科学的指导,其他还包括父母因为工作或者家务的繁忙而没有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家庭居住面积小、体育活动项目单一、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孩子体育活动的开展,其中,科学指导的不足占到了 59%23.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家长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并且有较好体育素质就会带动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家长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体育意识,再加上缺乏专业指导,这些因素对小学生体育行为都起到了阻碍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校对于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体育运动并不能更好的和家庭体育结合起来,这导致了小学生体育活动得不到更好的衔接,家庭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这些都是阻碍小学生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3.4.2 促进小学生体育发展因素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丰富校园体育锻炼渲染了的氛围,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运动计划,对于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整体国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和关键,而阳光体育运动催化了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将会大大提高实现全民身体素质目标的速度。24家庭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对孩子体育学习动力有很大影响,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指出:”国民的命运,如果说是掌权者手中操纵,倒不如说把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正是说明了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父母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作为很好的榜样来感染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存在性和重要性,促进小学生体育运动的长期性,因为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表现25.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两个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是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正确确立统一的小学生体育教育目标,掌握各年龄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小学生体育行为,这样所确立的小学生体育教育目标才会真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1.3.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5.1 体育意识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人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主观映像。主观映像包括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其中感性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理性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最高认识,这种反应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产生于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客观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下,人们的意识活动才可以产生26.现实情况通过意识得以反映,意识从本质上认为,就是主体思想和心理活动状态。27徐宏伟通过对《体育意识建构之理性思考》的研究,认为体育意识是人对体育现象的自觉而能动的反映。

  具体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体育在人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认识,是对体育这种文化现象的选择、投身、价值、创造和超越意识的统一体。它是人们将体育知识和体育意向观念及体育决策观念三者的有机结合。28毕献为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中指出,体育意识是指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到体育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是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和思想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的表现。29余卫平曾在《对湖南成人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对体育意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广义上认为人们通过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认识体会到体育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基础上了解体育,通过体育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从狭义认为,体育意识是反映人们对某种体育运动理解程度30.

  1.3.5.2 体育行为的概念

  ”行为“在《辞海》中定义是: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所有反应的总和31.行为科学指出,社会中的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主观意识下对客观活动的结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心理的支配,同样心理活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心理和行为是辩证统一的。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着名的行为公式:B= F(P·E)其中 B 代表行为,F 代表需要,P 代表个性,E 代表函数,他认为周围环境与内在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32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行为分为外显和内隐行为,认为行为就是当人或动物受到刺激时所作出的反应。体育行为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刘一民所着的《体育行为学》和李跃年所编写的《体育行为学》对体育行为学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介绍。刘一民指出,体育行为以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人们运用体育运动方法和手段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33从广义范围看只要与身体活动相关联的行为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不仅仅包括运动行为这种被大家所认可的体育行为,还包括体育的科研、教学、观赏、组织、管理、消费、宣传等行为的多方面活动。李跃年认为”体育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体育组织和活动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34侯乐荣在《体育行为学初探》中指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即为体育行为。“35杨雪序在《研究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中认为体育行为是指在动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人们为了身体健康而表现出有目的躯体运动。36金健秋、徐国宏也曾在《大学生体育行为探讨》中指出,当人与体育发生某种联系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称为体育行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把体育行为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体育行为。

  显性体育行为指人们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时间,对于体育的消费,获取体育信息方式等方面在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具体外在表现。隐性体育行为由体育的价值观、需要和态度组成,他是人们心理活动与体育发生某种联系时表现的综合特征,对于显现体育行为他具有驱动、导向和支持作用。37.

  综上所述,对体育行为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对体育行为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虽然从心理学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不同论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完整、全面的对体育意识进行定义,本研究通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表现的分析,试图揭示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在本质相互联系和影响效果。笔者通过前人对体育行为的解释归纳,认为体育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体育需要而有目的、有意识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的体育活动。把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生理要求,用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