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贝克莱生平及思想背景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1-18 共207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贝克莱生平及思想背景
  
  (一)贝克莱的生平
  
  乔治·贝克莱生于 1685 年 3 月 12 日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城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贝克莱从小就读于基尔肯尼公学。他从小天资聪慧过人,表现出在诗歌、古典着作和演讲术方面的天赋。1700 年,巴克莱被都柏林三一学院录取,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在他之前的 1696 年,自由思想家托兰德发表了《基督教并不神秘》,引发了思想界强烈的争论。在基督教日渐没落、自然科学兴起并发展、人的解放的呼声高涨的年代,勤奋好学的贝克莱很早对自然科学、牛顿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克莱在大学期间便成立过哲学研究会,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牛顿力学及他和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以及洛克的哲学思想也在会议的议题之中。贝克莱还写过两篇文章即《描述杜默尔洞》和《论无限》对牛顿的微积分理论进行挑战。据说他跟同伴一起去看犯人是如何被处死的,回到学校之后便对殉难者的感受萌发了不可遏止的好奇心。于是,他便与同伴一起做绞架的实验,以期得到切身的体验而又不至死亡,然而却在一次实验时险些送命。
  
  (二)贝克莱哲学的数学背景
  
  贝克莱早期最主要的三部作品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其中《原理》甚至是他在写作其余两本书之前早就构思好了的,除了受洛克学说影响之外,他的哲学还受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人的数学思想的强烈影响。在《论极限》中,贝克莱指出了牛顿数学中的逻辑矛盾,大胆地对其进行挑战。而到了 1734 年,贝克莱出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在这里,他提出了微积分中的一个数学难题,用最笼统的话说,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零”的问题,正是在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量这一概念的解释上的含混不清,微积分的基础概念--无穷小量是零又不是零,对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个矛盾。贝克莱在这本书指出,“两次错误运算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虽然是贝克莱以主教身份站在无神论立场上对唯物主义的反驳,然而这确实切中了牛顿等人微积分的要害,那就是在微积分公式推演中的粗疏、不严格以及概念的模糊不清而导致的错误。当时很多数学家认为,求真是哲学家的任务而不是数学家的职责。举例来说明数学实例研究中求某点的“瞬时速度”,△s 为距离增量,△t 为时间增量,v 是某点速度。很显然,△s/△t 是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的,可是当△t=0 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还会有唯一精确的“瞬时速度”,当△t 趋近于零而又不等于零的极限存在的 v 值?而如果△s=0,物体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此时的△t 也必定是 0,因为脱离了时间的位移是不可想象的。这样 v(△s/△t)看似顺理成章也是 0,然而当△s=△t=0 的时候,△s/△t=0/0 是违背基本的数学原则的①。简单来说,先假定一个不为零的增量,又让这个增量是零。这正是贝克莱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蒸蒸日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意图取代宗教来解释世界的必然性的情形之下做出的强有力回应。
  
  (三)《视觉新论》中阐发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
  
  做为贝克莱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视觉新论》主张用经验的或者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解释视觉的本质以及视觉和触觉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将事物的距离、体积和位置与人的视觉之间的关系作为此书的写作宗旨。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两条关于距离的基本原理,即“距离本身是看不见的”、“距离不是视觉的结果,而是经验的结果”.在写作这本书时,贝克莱心中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思想已经成熟。其中他区分了视觉和触觉观念。“视觉和触觉,虽然有所差异,但是物象的可见性质和可触性质又有一种完全的统一,它们至少也似乎是在空间上是一致的”②。关文运先生认为,在这里贝克莱把视觉观念和触觉观念严格区分过于绝对,笔者认为这误解了贝克莱的本意,可见性质和可触性质都是人的观念,都离不开人心的感知,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两种观念由不同的感官感知,但贝克莱也承认它们在“空间上的一致性”.视觉对象与人的心灵密不可分,被贝克莱明确称为观念。贝克莱并没有把触觉所把握的事物当做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客观存在的范畴,仍然认为它们是实在(existence)的事物。贝克莱指出视觉广袤与触觉广袤的差异性。举例来说一张图上面画了两棵树,树与树之间的间距只有五厘米,这是视觉观念,而其高度却有五米,这是触觉观念。贝克莱认为在距离的测定上只能运用一种感官。一段距离不可能一边是视觉的、一边是触觉的,否则的话一段距离就会变为两段了,一段是触觉上的,一段是视觉上的①。
  
  在这本着作中,贝克莱开始否定牛顿的绝对的空间观。在关于视觉观念的描述上,我们可以为他在《原理》中阐释的认识论寻找到依据。在《视觉原理》的第三部分,贝克莱强调眼“眼中的影像不是外物的图画”.没有证据表明眼中的物象就是事物的真实情形,“其次所见的眼也同别的所见的东西一样,只存在于心内(如前所说)②。这里视觉观念的对象不是外物的摹本或图画,而只是心中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视觉新论》中阐发的观点的落脚点还在贝克莱的认识论哲学上,最终目的是为他的认识论哲学做准备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