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盗墓题材小说的文化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702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节 文化背景
  
  现代盗墓小说中的盗墓活动是兼具传奇性和科学性的冒险之旅。盗墓小说的作者们并非每个人都有传奇的盗墓经历,多数情况下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但这个想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对素材加工处理的基础之上。盗墓小说中经常用到的素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文化、宗教信仰、古代笔记小说,甚至好莱坞电影等等。
  
  一、古代神话传说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神话从不对事物进行解释,而是直接将事物陈述为事实。"
  
  神话传说在盗墓小说中被利用和改造的概率非常高,这或许是因为"在从历史转向自然的过程中,神话在经济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弱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它使世界变得毫无深度,也就消弭了冲突;它让整个世界显得开放而明晰,并通过此种方式营造出一种确切无误的幸福之感;世间万物的意义就体现在自身之中。"
  
  作为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加工润色过的神话,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因此,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消费了神话,并将其当做是一种归纳系统,也就是可以在两个事物之间随意的画上等号。从而忽略了神话从头至尾都是符号的系统,即不可以将它当做一个事实的系统加以解读的事实。
  
  盗墓小说的作者们就利用了读者的这一心理,在小说中积极地运用各类神话、传说元素。这些元素在作为符号系统存在的情况下,起到了比原先更加重要的作用--写实。而且,盗墓小说的作者们并没有完全照搬这些神话传说,而是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比如,在小说《盗墓鬼话》中,墓中机关的设置模仿了"十个太阳"的传说。石门前的九个青铜人代表着居住在扶桑树上的九个太阳,有一个在空中轮值,井壁代表着天空。等到玉盘的光照射到雕刻在井壁上的太阳鸟(代表第十个太阳)时,墓室的机关就会启动,闯入者就会被当成祭品献祭。
  
  二、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作为盗墓小说的一个文化源头,主要体现在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的借鉴与利用上。
  
  中国民间有许多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有着很强的神话色彩。盗墓小说中利用民间传说的现象极为普遍。比如在《鬼吹灯之八巫峡棺山》中,有一段是胖子推落了山岩,惊动了山崖下的大群金丝雨燕。它们倾巢而出,混杂在一起,搭建了一座"无影仙桥",胡八一等人才得以通过天险。这个桥段来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汉族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
  
  民间故事是一种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的口头流传中,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盗墓小说的创作本来就是介于想象与现实中间,民间故事对其影响极大。比如,在《鬼吹灯之五黄皮子坟》和《东北迷踪》中都有关于黄鼠狼作怪害人的描写。
  
  在我国北方农村关于黄鼠狼有种种诡异的传说。比如:黄鼠狼通人性,记仇、会报复人,甚至还会摄心术。民间关于黄皮子修炼成精的说法数不胜数。还有民间流行的鬼故事也经常出现在盗墓小说中。比如,养尸地、僵尸、鬼吹灯、借尸还魂等等,这些故事大都直接成为盗墓小说作者的写作素材。南派三叔曾经说过,《盗墓笔记》是源自外婆给他讲的一个民间故事。他正是围绕这个故事展开想象,才有了日后的《盗墓笔记》。
  
  民间的医卜巫术、禁忌崇拜、风俗传统都被盗墓小说的作者大肆发挥,这个题材已经被开掘到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之中。风水、墓穴、崇拜、传说被作者们夸张的借题发挥,使盗墓小说具有非常民间化的诡异色彩。
  
  比如,在《鬼吹灯之七怒晴湘西》和《鬼喘气》中都有对"湘西赶尸"的描写。在《长冥烛》、《盗墓江山》中都有利用巫蛊之术来对付墓中的怪物。《鬼吹灯之八巫峡棺山》、《盗墓笔记柒-邛笼石影》讲述了巴蜀地区神秘的悬棺葬。《古墓密码》记录了蒙古族的献祭长生天的活动。《盗墓笔记肆-蛇沼鬼城》涉及了西王母国的图腾崇拜和人头祭祀。
  
  民间文化不仅为盗墓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为其披上了古典的外衣,使其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对盗墓小说的影响极大,尤其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卿希泰先生认为, 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教"其他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李养正先生也认为:"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门庞杂, 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神与仙都离不开山。山巍峨险峻、气势恢宏,与神仙追求的超凡脱俗不谋而合, 因而就成为了众神集中之地。《抱朴子·登徙》 称: "山无大小, 皆有神灵。
  
  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道教神仙对山特别钟爱, 山既是求道者修炼之所,也是修炼成仙之后的归宿。道教有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 基本上都在山岳之中。
  
  闻一多先生在其《神仙考》一文中写道:"神仙并不特别好海。反之 , 他们最终的归宿是山--西方的昆仑山。他们后来与海发生关系, 还是为了海上的三山。"
  
  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万神之乡".
  
  传说中道教神仙谱系中地位极高的女神--西王母,就居住于昆仑山的瑶池之上,拥有不死之药,能够超越生死之限。因此,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数不胜数。这正好跟盗墓小说幻想猎奇的特点不谋而合,成为盗墓小说作者创造力的源泉。在《盗墓笔记》中,西王母是西王母国的女王,拥有长生不老的方法。这使得古代封建帝王,对西王母长生之术的寻找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都认为,线索存在于古代方士的墓葬里。所以,组织了一些队伍帮他们进行实地勘探,这种队伍往往挂羊头卖狗肉,以一些现有的编制做掩护。吴邪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神仙信仰以外,道教中的炼丹、修真、养气、阴阳、五行、驱邪、斗法等内容,也是盗墓小说所着力渲染的。比如,小说《茅山后裔》讲述的就是张国忠、张毅城父子运用茅山道术驱鬼镇邪、盗墓发冢的故事;《鬼吹灯》中所提及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慑、镇、遁、物、化、阴、阳、空。其中阴阳、风水各占一半,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个字为代表。这是作者天下霸唱依据阴阳八卦而加以润色的。再如主人公携带的入墓探险必备道具,包括铜镜、糯米、摸金符、飞虎爪、金刚伞、定尸丹等也具有浓郁的道教特色。
  
  四、古代笔记小说
  
  盗墓行为,可以说是伴随厚葬现象产生,而且时至今日也未曾消亡。因其活动的特殊性,所以成了不少文学家的写作素材,在历代笔记小说中都有关于盗墓活动的记述,而且经由小说作者的加工创造而变得生动有趣且蕴藉丰厚。当代盗墓小说中的不少内容就来源其中。
  
  在《鬼吹灯》中描写摸金校尉要配戴摸金符,才可以从事盗墓活动。关于摸金校尉的说法在《独异志》卷中早有记载。"曹操无道,至发丘中郎将、谋金校尉数十员,天下之冢墓,无问新旧发掘时,骸骨横暴草野,人皆悲伤。"[1]
  
  在《鬼吹灯之南海归墟》中,天下霸唱对疍民生活的描写,在《铁围山丛谈》卷五中早有记述。
  
  "凡采珠必蜑人,号曰蜑户,丁为蜑丁,亦王民尔。特其状怪丑,能辛苦,常业捕鱼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计,世世未尝舍也。采珠弗以时。聚咸裹粮会,大艇以十数环池,左右以石悬大絙至海底,名曰定石。则别以小绳击诸蜑腰,蜑乃闭气,随大絙直下数十百丈,舍絙而摸取珠母。曾未移时,然气已迫,则亟撼小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絙上,出辄大叫,因倒死,久之始苏。下遇天大寒,张本「下」作「或」。既出而叫,必又急沃以苦酒可升许,饮之釂,於是七窍为出血,久复活。其苦如是,世且弗知也。"[2]
  
  根据小说《阴阳盗墓人》的说法,唐懿宗时期的同昌公主死后葬在了三相墓府中,一同埋葬的还有南齐潘淑妃和那只九鸾钗。关于这件事,在唐代苏鹗所编撰的《杜阳杂编》卷下这样写道:"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赐钱五百万贯,仍罄内库宝货以实其宅。······又有瑟瑟幕、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九玉钗上刻九鸾,皆九色,上有字曰"玉儿".工巧妙丽,殆非人工所制。有金陵得之者,以献,公主酬之甚厚。一日昼寝,梦绛衣奴授语云:南齐潘淑妃取九鸾钗。及觉,具以梦中之言言于左右。洎公主薨,其钗亦亡其处。
  
  韦氏异其事,遂以实话于门人。或有云:玉儿即潘妃小字也。"[3]盗墓小说中经常提及的阴兵和僵尸,都可以在笔记小说中找到原型。
  
  "乾隆乙巳岁大旱。是年十一月初,中石湖中每夜闻人声喧噪,如数万人临阵,响沸数里。左近居民惊起聚观,则寂无所有,第见红光数点,隐见湖心而已。自镇江、常州以至松江、嘉湖之间,每夜俱有灯光,照彻远近。村人鼓噪,其光渐息,俄又起于前村矣。"[4]
  
  《浪迹三谈》卷六"新齐谐摘录"篇写道:""僵尸畏枣核",一条云:尤明府佩莲言,河南某地多野厝棺,常有僵尸挟人。土人有法治之:凡被尸挟者,把握至紧,爪甲入人肤,终不可脱。用枣核七个钉入尸脊背穴,上手随松出。如新死尸奔,名曰‘走影',乃感阳气触动而然,人被挟者,亦可以此法治之。"[1]
  
  《癸辛杂识》别集下 "旱魃"篇写道:"今贞佑初,洛阳大旱。登封西吉成村有旱魃为虐,父老云:"旱魃至,必有火光,即魃也。"少年辈入昏凭高望之,果见火光入农家,以大棓击之,火焰散乱,有声如驼。古人说旱魃长三尺,其行如风,未闻有声也。"[2]当代盗墓小说中关于墓中机关设置,对古代笔记小说也是借鉴颇多。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三《尸穸》所记载的故事,就能基本上看出通常所采用的机关类型。"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欠租课,积五六年。
  
  邈因罢归庄,方将勘责,见仓库盈美,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闻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锢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积。众惧,未即掠之。
  
  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惊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水经》言:越王句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又,侯白《旌异记》曰:盗发白茅冢,棺内大吼如雷,野稚悉雊,穿内火起,飞焰赫然,盗被烧死,得非伏火乎?"
  
  文章中涉及到的机关有藏匿在墓室暗处,一经触动,便会射出箭的暗弩;被控制的木偶人;看似普遍却无计可解的盗墓者的克星"流沙";以及"飞焰赫然",烧死盗墓者的伏火。
  
  除此之外,还有以有毒气体防止盗墓之事。《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三《尸穸》有记述:"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则堕死,遂不敢入。"
  
  古代笔记小说中的盗墓叙事,虽然篇幅有限,但是作为故事也初具形态。对当代盗墓题材小说的创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五、好莱坞电影
  
  电影电视,特别是好莱坞的冒险类型电影也成为了盗墓小说的创作来源。天下霸唱说道:"我个人很喜欢看电影,曾经非常喜欢《深渊》和《异形》。所谓的探险,是探险加冒险,后来看到翻拍版《金刚》的预告片,有一段探险队利用转盘式冲锋枪,同山谷里蜈蚣恶战的桥段,超级喜欢这种场面。老式装备的探险队、皮划艇漂流、坠毁的空军飞机残骸、幽灵般的摩尔斯信号、芝加哥打字机、千万年不死的巨型昆虫、吞噬万物的尸洞效应、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丛林和化石洞穴中披荆斩棘,于是云南虫谷就启动了,完全是藏宝图式的传统探险元素,里面加有一些奇怪的灵异和科幻色彩,这是新旧冒险元素互相结合的一卷。"
  
  盗墓小说不仅在写作素材上借鉴了好莱坞电影,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亦有借鉴。即,好莱坞"英雄成长型叙事". 上世纪 80-90 年代,好莱坞编剧曾经归纳出一套"经典好莱坞模式",[3]即三幕叙事结构:第一幕"触发时刻",让主人公承担"不可撤销的任务";第二幕"黑暗时刻",让主人公深陷磨难中,或经高人指点茅塞顿开,或经冥思苦想豁然开朗,或者干脆得到一种千人莫敌的神器,总之获得了战胜敌人的方式;第三幕"决战时刻",通常是与时间赛跑,直至问题解决并且最终的正义战胜邪恶。而这种模式曾经风靡美国影坛,甚至于出现过一轮"千面英雄"的风潮。
  
  这种模式被盗墓小说的作者拿来使用,将小说中的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个类似的"英雄".比如《盗墓笔记》的主人公吴邪,一开始是"天真无邪"的古董店小老板,后来在一次次的盗墓活动中逐渐变得成熟冷静,为了摆脱命运囚笼,抗下所有责任。孤胆独谋,深陷痛苦桎梏也不屈服,从一个柔弱得像水一样的男孩子,变成了坚硬如冰的男人;还有《棺山夜行》的主人公洛泉,本是发丘门当家人的关门弟子,师娘和师兄们的心头好。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假象,对他有恩重如山的师傅竟然是敌人,还想置自己于死地。经历了这一切的他迅速成长起来,开始了对命运的勇敢抗争,最终打败了反派,复仇成功。他们都是典型的"成长型英雄".
  
  六、各领域专业知识
  
  不能那样文雅,那样闲庭信步,含情脉脉,那样天地君亲师。盗墓是一门技术,一门进行破坏的技术。"[1]在这场破坏性的技术活动中,盗墓者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素质、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些基本的条件之外,还得接受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历史学知识、生物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土木工程知识、地理和气象学知识、野外生存本领等等。万事俱备、博百家之众长,才有可能在这场与死人的角力中获胜。
  
  盗墓小说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和考古学知识。这个不难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进行盗墓活动之前肯定都会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古墓的大致位置,还能够判断出墓室内的凶险情况,解救他们的生命。《古墓密码》中,伍一书等人在寻找成吉思汗陵墓的过程中,历史学专业的杨晴向大家讲述了呼伦贝尔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古之间的关系,因而判断出真正的成陵在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区。文中还涉及了元墓建造的特点、元朝的祭祀方式等等。《盗墓笔记之七星鲁王宫》中,吴邪一行顺着盗洞进入了地宫,就在随行一人准备打破地宫墙壁试图进入之时,闷油瓶将其拦住,指出墙壁是由炼丹用的矾酸铸成,一旦打破,这些强酸便会瞬间浇筑在人的身上,将闯入者烧死。后闷油瓶将其中矾酸引出,众人才得以安全入内。
  
  盗墓小说中的还有种种生物出现。而且这些古生物多出自《山海经》中的传说。比如《盗墓江山》中,张如铁等人在吴王刘濞墓中得到的能够预知未来的脂鱼纺、《鬼吹灯之南海归墟》中的海底建木、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南海恨天氏,《盗墓鬼话》中出现的女娲氏、共工氏、不死树、赤泉等等。还有一些诸如《鬼吹灯》中出现的尸香魔芋、刀齿蝰鱼、肉蓕、凤凰胆,《盗墓笔记》中出现的黑鳞鲛鱼、尸蹩、鸡冠蛇、禁婆等,多是虚与实的结合。
  
  盗墓小说的主人公除了有摸金符、洛阳铲、黑驴蹄子、捆尸索、火折子这些传统的工具之外,还会准备一些野外探险的专业装备,比如国外的兵工铲、登山镐、狼眼手电、伞兵刀、UIAA 登山绳、防水打火机、防毒面具等。甚至他们还会配备一些军事用品,比如:托加列夫手枪,拍子撩、信号弹、MOTO 军用对讲机、普森冲锋枪、M16 照明弹等等。盗墓小说的作者们将中国传统的盗墓工具与现代高端技术结合起来,在显示其博闻强识的同时,也突出了小说的亮点和特色。
  
  盗墓小说中还有许多科学知识。比如《盗墓笔记》中不论是汪藏海、样式雷还是张家人都是鼎鼎有名的风水建筑大师,就连吴邪也是建筑学毕业,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多次在小说中大展所长;《诅咒的密码》中,洪苏等人被困三绝岛地下的墓室之中,黄鹂利用"公交车理论"搜集数据、建立方程,不断进行推导计算,最后找到了出口,众人才得以逃出。《盗墓笔记之邛楼石影》中吴邪利用密码学知识破解了张家古楼的机关。科学知识在盗墓小说中多次帮助主角脱困的同时,也给读者科普了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盗墓小说中还涉及了不少古卷。以《鬼吹灯》为例,书中除了有《大唐西域记》、《黄帝内经》等,还有古代字体的流变史、古代罗盘原理,和一些各朝各代古墓的风格、布置、出土的古物等。此外,作者天下霸唱在东北地区时提及"胡匪",在西藏提及藏人对于土葬的反对,在南海提及海民的祭海神仪式和在海上时的忌语,在湘西地区提及"赶尸"?都为读者对于一些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忌讳等等有一定的了解。
  
  那些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的墓葬,所呈现出的类似于海气、龙取水、过龙兵、区域磁场干扰飞机、空中楼阁、龙晕包围等情况,在写出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天下霸唱之所以对这些知识运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有很大关系。"天下霸唱说,自己平时的生活很简单,也很草根,本职金融工作只在公司留了股份,不再参与运作,通常是写半年小说采半年风,最喜欢去博物馆,或者找茶馆里说评书的民间艺人收集有意思的故事,他们大多已经八九十岁了,前些天,讲《聊斋》的刘立福去世,天下霸唱就差了半年没有约到他,非常惋惜。"[1]
  
  综上所述,正是在消费文化、网络媒介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下,盗墓小说应运而生。它的兴起和流行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猎奇心理,是时代的产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